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的生育能力算是拔尖的一批,膝下共有二十六子、十六女。關鍵是朱家的下一代也非常給力,二十六個兒子中有六個絕嗣,其余二十人共給他生了130個左右的孫子,其中單遼簡王朱植一人就貢獻了二十人。也就是說老朱一家子經過兩代人的努力,男性成員由一人發展到了一個連隊的規模。
虞懷王朱雄英劇照
這么多孫輩自然有早夭的,也有長壽的。明太祖諸孫中,第一個去世的,應當是他的的嫡長孫、懿文太子的嫡長子,理論上的大明王朝第二順位繼承人——朱雄英。他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十月二十七,薨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五月初一,去世時年僅9歲,可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老朱的心目中,都享有特殊的地位,出生時《明實錄》稱其為“皇嫡長孫”,是老朱孫輩中唯一一個特地強調嫡庶的。太子之子只要沒被冊封為太孫,依然是普通郡王,可老朱在其死后卻破例追封他為虞王,屬于一字的親王。
“洪武十五年五月己酉朔,皇嫡長孫雄英薨。上感悼輟朝,葬鐘山,侍臣皆素服,徒步送葬,追封虞王,謚曰懷。”(《明太祖實錄》)
至于誰是最后一個去世的太祖之孫,受《明史·諸王世表三》影響,幾乎有志一同地將目標指向慶藩的首封安化王朱秩炵,并將他的生卒年標注為1415-1502,稱祖孫倆的去世時間相隔了104年,還為此嘖嘖稱奇。
事實果真如此嗎?不見得。具體如何且聽阿越細細道來。
朱秩炵(音tong),生于永樂十三年(1415年)八月初九,為慶靖王朱栴庶三子(有資料稱其為庶四子,屬于錯誤記載),生母劉氏。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在老爹朱栴赴京懇請下,朱秩炵五兄弟同日受封,他被冊封為安化王。宣德三年(1428年)七月,寧夏中護衛指揮同知倪昇之女倪氏被冊封為安化王妃。
銀川黃河古渡
正統三年(1438年)八月,慶王朱栴薨逝,享年60歲,朝廷賜謚曰靖。慶世子朱秩煃因其嫡子身份并不怎么站得住腳,故平日里就與真寧王朱秩熒、安化王朱秩炵兩位兄長關系不睦。老爹去世后,三兄弟之間的矛盾算是徹底爆發了。面對大哥朱秩熒咄咄逼人的奪權企圖,朱秩煃也不甘示弱。
正統四年二月,主持慶王府事務的慶世子朱秩煃上疏奏稱,真寧王朱秩熒、安化王朱秩炵兩位庶兄打算出府別居,請求朝廷為他們主持分家事宜,從寧夏中護衛中劃撥軍校給他們使用,并更定祿米之數,同時還相當體貼的圈定指揮孫庸、曹倫的第宅為兩王新宅。朝廷欣然同意,為此做了相對合理的分配方案。
結果朱秩熒、朱秩炵上疏稱,自己早有府邸,無論是慶王朱栴在日,還是他們本人都無此議,此舉完全是朱秩煃在自話自說,且指定的宅第“狹隘難居”。
“今真寧王奏,父存日并不曾言以孫庸住宅與之,已于府西隙地創屋三所以居。安化王亦奏,父存日已有屋在西廠中,住經十二年,其曹倫宅狹隘難居。俱欲仍在舊第,另辟門戶。”(《明英宗實錄》)
所以朱秩煃此舉看似是在體諒兩位兄長,實則是因真寧王府和安化王府與慶王府相連,因此不愿讓與自己有矛盾的哥哥們再住,打算將其收為己有。你說你要收回就收回吧,畢竟兄弟不睦,住一起也難受,可好歹給換個合理點的宅第啊,借機打擊報復算什么。為此明英宗對他進行了誡勉“大抵兄弟至親,以友愛敦睦為重,不宜輙因小忿,有傷同氣之義。世子勉之。”
當年八月,朱秩煃襲封慶王。大義在手,更是處處打壓兩位兄長。正統八年(1443年)五月,明英宗不得不為此再度插手慶藩內務,降敕要求他“自今始宜加友愛,以隆兄弟和睦之好”。
銀川沙湖風光
可要讓三兄弟和睦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的。
當年七月初一,朱秩炵派府中內使陳福前往慶王府,索要用以養馬的草湖。朱秩煃提出將三塔兒湖交由安化、真寧兩府共用,朱秩炵不同意,提出由安化王府單獨使用,朱秩炵還是不同意。原因嗎,倒不是嫌三塔兒湖太小,而是離城太遠往來不便,所以想換一個交通比較方便的草湖。對此朱秩煃自然是不肯的。
既然你不肯給,那我便自取了。朱秩炵派內使高安率領眾前往慶王府的草湖徑自動手割草,幾乎將半個草湖都占為己有。見安化王府做出這種不問自取的強盜行徑,朱秩煃火冒三丈,遂派府中內使陳圭、護衛指揮劉璟帶人前去阻止。
于是乎雙方吵得不可開交,甚至發展到安化王府內使對慶王之母出言不遜的地步。
到了這一步,想要和解那是不可能的了。慶王朱秩煃、安化王朱秩炵各自上疏,向皇帝、向朝廷述說自己的委屈,揭發對方的陰私。朱秩煃甚至提出,既然大家合不來,干脆像別家王府那樣分家得了,要求將朱秩炵遷走。
逼得明英宗不得不親自介入,一方面去信半是訓斥半是安慰的穩住兩人,使雙方矛盾不至于再度升級;一方面命陜西巡按御史會同陜西按察司有關官員,將涉事的慶王府內使陳圭、護衛指揮劉璟,安化王府內使陳福、高安等緝拿歸案,進行審訊。
紛紛攘攘之中,直到正統九年二月,明英宗下旨處置了陳圭、劉璟、陳福、高安等一大批涉案人員,及輔導不利的慶王府長史周弘、安化王府教授胡侃,并對朱秩炵、朱秩煃兄弟各打五十大板,才算了結了此事。
“上以福造間骨肉,命械京處置,安等即彼論遣,弘、侃姑不問。仍以書諭慶王,量與安化王湖近府者。戒飭安化王謹禮法,勿故戾國典。既而安化王復自陳罪,乞貰福。上重違親親之誼,特釋與之。”(《明英宗實錄》)
朱秩炵一生歷經八朝。永樂朝受封時,他還是當朝皇帝的侄子,其后熬過了堂兄明仁宗朱高熾,堂侄明宣宗朱瞻基,迎來了明英宗朱祁鎮這個侄孫。由于輩分高,明英宗頗為慶藩幾個叔祖的內斗而頭痛。
土木堡之變劇照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震驚朝野的“土木堡之變”爆發,明英宗下線跑瓦剌當留學生去了,其弟郕王朱祁鈺在朝臣的支持下上線取代大哥,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此時距明太祖時代已過去50余年,他的好多孫輩已經故去,可安化王朱秩炵依然活躍在前臺。
也先這次內犯屬于多點開花,大同、宣府作為北京面向草原的門戶,固然承受了主要壓力,可寧夏周邊也有敵蹤出現。是以土木堡之變后,慶王朱秩煃、真寧王朱秩熒、安化王朱秩炵、安塞王朱秩炅四兄弟惶惶不可終日。以至于矛盾重重的一家子,竟有志一同地提出了同樣的請求——遷國。此議被明代宗以“今達賊正窺伺中國動靜,若一搬移,彼必得計,叔祖皆當鎮靜藩屏,以保守宗社為重,決不可輕動”為由拒絕。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景泰二年(1451年)朱秩炵又以“府中窄隘”,請求遷移到慶陽或鳳翔等地安居。明代宗豈能不了解他抱得是什么心態,故再次以“軍民艱窘,叔祖宜鎮靜,以安人心”拒絕。
安化王府規模較小應當確有其事。故遷國無望之后,因內官來福房屋的歸屬權,朱秩炵又與五弟朱秩炅爆發矛盾。為此明代宗不得不于景泰三年十二月去信,對兩人進行調解,將來福舊宅進行分割,兩府各占一半。
“丁巳,書復安化王秩炵、安塞王秩炅曰:‘鄉者所索內官來福房屋,已令總兵等官計議。云將前廳、中廳并兩廂房與安塞王,后廳、后廂房并果園與安化王并二縣主,頗為均平。書至,可依此分居,不可更有所爭。’”(《明英宗實錄·廢帝郕戾王附錄》)
景泰八年(1457年),南宮之主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再度上線。這位爺對宗室,要比自己老弟明代宗不友好得多。
朱秩炵的生母劉氏于景泰四年(1453年)去世,安葬于韋州(今寧夏同心縣韋州鎮)螺山下的慶藩家族墓地。景泰六年四月,朱秩炵上疏請求朝廷準許他前往韋州祭掃,以表人子之情,明代宗一口答應。
天順七年(1463年),安化王妃倪氏去世,朱秩炵上疏請求為其送葬,順道祭掃考妣墳園,卻被明英宗以“邊烽有警”所拒絕。
韋州慶王家族墓地
次年正月,明英宗駕崩,意味著朱秩炵又成功熬走了一位皇帝,順利邁進成化朝,晉升為當朝皇帝的曾叔祖。活得長,自然能見到更多的子孫后輩。
成化十七年(1481年)八月,朱秩炵上疏朝廷,稱自己的兩個曾孫朱臺濎、朱臺溍已經長大成人,請求朝廷賜予其爵位及冠服。
在此之前,請封的宗室都是宗王的子嗣和孫輩,還從未出現過為曾孫請封的情況。面對這一新課題,禮部經過一番內部緊急磋商,給出了曾長孫按郡王長孫事例降等,其余曾孫按《皇明祖訓》相關規定授爵的決議。
“禮部議謂:親王長孫舊無授封事例,近奉詔書內開親王有長孫者,授以世孫,給一品冠服;郡王有長孫者,授以長孫,給二品冠服。今安化王曾孫臺溍既該封為奉國將軍,其長曾孫臺濎,宜如世孫長孫事例,降等定與冠服。”(《明憲宗實錄》)
明憲宗不僅批準了禮部的議案,還下旨行文各王府,將此議案作為通例。也就是說,朱秩炵不僅為自己的兩個曾孫要到了爵位,還在無意間開創了一項新的宗室成例。
成華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明憲宗駕崩,隨即皇太子朱祐樘即位,明朝步入弘治朝。此時離洪武朝已過去近90年,太祖諸孫大都已亡故,有據可查依然在世的僅有代藩懷仁王朱遜烠、寧藩宜春王朱磐烑、岷藩陽宗庶人朱徽焟和慶藩安化王朱秩炵四人。他們與當朝皇帝的爺爺的爺爺同輩,是明孝宗的高叔祖輩,這個輩分就高得有點嚇人了,有明一朝從未有宗室成員能打破這一記錄。
既然弘治朝依然在世的太祖之孫僅有朱遜烠、朱磐烑、朱徽焟和朱秩炵四人,那么只要比較四人的卒年便可。若能證明朱秩炵比其他人活得久,那他就是最后一個去世的太祖之孫,否則就不是。
明孝宗畫像
朱徽焟是岷莊王朱楩的第五子,初封陽宗王。景泰二年十二月,因參與朱徽煠之亂而被廢為庶人,發鳳陽守皇陵。弘治元年(1488年)宿州知州萬本上疏朝廷,請求存恤鳳陽高墻庶人。都察院會同刑部商議之后,認為朱徽焟“不遵祖訓,陷于十惡”,朝廷已經法外開恩,給予方便,不可再行恩釋。這是關于朱徽焟生平的最后一條記錄,至于他究竟死于哪一年,史書未載,難以確認。
好在《明孝宗實錄》記載了另外三位在位郡王的卒年,分別為:
“(弘治三年八月)戊申,代府懷仁王遜烠薨。王,簡王庶第八子,母徐氏。永樂二十二年生,正統二年冊封,至是薨,年六十六。訃聞,輟朝一日,賜祭葬如制,謚榮定。”
“(弘治四年正月)戊子,慶府安化王秩炵薨。王,靖王之子,母夫人劉氏。永樂十三年生,十九年冊封,至是薨,年七十七。訃聞,輟朝一日,賜祭葬如制,謚曰忠懿。”
“(弘治五年八月)己未,寧府宜春王磐烑薨。王,獻王庶第四子,母王氏。永樂十二年生,宣德三年冊封宜春王,至是薨,年七十九。訃聞,輟朝一日,賜祭葬如制,謚曰安簡。”
銀川塞上江南風光
也就是說,懷仁王朱遜烠死于弘治三年(1490年)八月,安化王朱秩炵死于弘治四年(1491年)正月,而宜春王朱磐烑則死于弘治五年(1492年)八月,整整晚了朱秩炵19個月,所以朱秩炵并不是最后一個去世的太祖之孫。這項桂冠應當屬于宜春王朱磐烑,唯一可慮的是朱徽焟的卒年不詳,不過他的生年應當與朱秩炵、朱磐烑相當,故而卒年估計不會超過朱磐烑去。
看到這里可能有文友會問不對啊,朱秩炵不是死于1502年,也就是弘治十五年嗎,怎么變成弘治四年了?
對此,阿越在本文開頭就講了,弘治十五年這個記載出自《明史·諸王世表三》。而《明史》這一記載,是受了王世貞的《弇山堂別集》影響。
《弇山堂別集》卷三十五稱“安化惠懿王秩炵,靖第四子,薨壽八十八。”朱秩炵生于永樂十三年,若享壽八十八歲,那么去世時間自然應當是弘治十五年。
可有多條證據可以證明《弇山堂別集》的這一記載是錯誤的,印證《明孝宗實錄》的記載才是正確的。
第一,《弇山堂別集》不僅搞錯了朱秩炵的壽數,上述三人中的懷仁王朱遜烠壽數的也存在問題。《明實錄》記載朱遜烠壽數為六十六歲,可《弇山堂別集》稱其享年七十六。當然這只是一個不太能說明問題的旁證。
其二,關于第二代安化王的襲爵時間。由于朱秩炵庶長子朱邃墁早逝,王爵由其長孫朱寘鐇(音zhifan)襲封。據《明孝宗實錄》記載,朱寘鐇于弘治五年(1492年)十月被冊封為新一代安化王。《明史·諸王世表三》采納了這一記載,稱朱寘鐇于弘治五年襲封安化王。
《明史·諸王世表三》安化王府世系
宗王沒有內禪一說,只要不被廢黜,那就是終身制的,若是朱秩炵死于弘治十五年,朱寘鐇何以能在弘治五年襲封?所以《明史》根據《弇山堂別集》推導出的時間是錯誤的。
據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朱秩炵死于弘治四年,而非弘治十五年,更非最后一個去世的太祖之孫。
《明實錄》明明記載了朱秩炵的確切生卒情況,實在搞不懂那幫子明史館成員為何會對其視而不見,反而要以《弇山堂別集》記載的壽數進行推算。你說不用就不用吧,但你倒是把時間給搞正確啊。結果卻搞出個朱秩炵還在位,朱寘鐇這位嗣王卻已經襲爵的黑色幽默來。
后世出于對《明史》權威性的信任,不加辨別地信以為真,甚至為了修正《明史》的錯誤,又人為的將朱寘鐇的襲爵時間給成弘治十五年。殊不知自成化朝起,受“服闋”制度的影響,已不存在先王去世當年嗣王就能襲爵的情況。畫蛇添足無過于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