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光曲》是中國最早的有聲影片之一,由蔡楚生執導,王人美、韓蘭根等主演。當年今日的1934年6月14日電影《漁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映,當時正是上海60年未有的酷暑,這部采用蠟盤發音方法在電影放映時配放錄音的影片,在盛夏季節連續放映達84天,打破了電影《姊妹花》連映60天的紀錄。
電影《漁光曲》主題曲,是聯華影業公司上海第二制片廠出品的同名影片主題歌,由在影片中飾演小貓的王人美演唱。“東海的早晨,太陽漸升,朝霞映著動蕩的波浪,漁民們在海上捕魚,這時一首凄婉優美的《漁光曲》輕輕挑動心弦……”,這一首魁力無窮的歌曲,很快成為一支全國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
論在電影史上的地位,胡蝶也比不上王人美,她是中國第一個獲得國際殊榮的女演員。在這部影片中,王人美塑造了貧苦的漁家女兒小貓的形象,準確地把握住人物的性別特征。王人美演了很多影片,反響都不錯,但最有影響力的要數《漁光曲》。
當年《漁光曲》選角一事堪比現在的選秀,導演蔡楚生理想的主角是有幾分野性,又不俗氣的姑娘,當時上海灘女明星當中,大多長相婉約貴氣,都是奔著千金小姐的路線走的,蔡楚生左挑右選都不滿意,直到了開拍前,有人推薦了王人美,導演一見竟十分滿意:氣質清新脫俗,笑容甜美可愛,眼神帶著野性,這不正是劇中“小貓”的化身嗎?
《漁光曲》講述了漁民女兒徐小貓年幼喪父,靠打魚為生,失業后流落都市,又遭被捕入獄與親人葬身火災的悲慘命運,孿生兄弟徐小猴在捕魚時因風浪過大負傷而死,更陷入孤苦伶仃的悲慘故事。
《漁光曲》中的小貓是一個打著赤腳,忍著饑餓,穿著破衣拾荒,以山薯皮勉強果腹,并在街頭唱小曲的苦孩子。為了幫助王人美理解小貓的角色,蔡楚生還親自帶隊去浙江象山石埔,陪同她傾聽漁民們的悲慘生活,品嘗海風的滋味,體會搖櫓的辛勞,為了適應角色逼真的需要,將王人美的臉上用爛泥涂污,促使她真把自己當成小貓,當成漁民中的一員,一邊含淚,一邊唱起了哀傷的《漁光曲》。王人美本人也由此名聲驟增,跨上了一流明星的寶座。
繼“野玫瑰”這一綽號后,王人美又擁有了“野貓”的新稱呼,而“野貓”形象更深入人心,給人以“永遠是十五六歲”的印象,并且“這個孩子是在窮苦的家庭里生長起來的”,她梳起兩條分開的小辮,赤腳穿著短衫褲,在街頭跳躍,高興時放開嗓子,生氣就翹起嘴巴……那種活潑天真的少女表情,人見人愛。
在《漁光曲》中,王人美本色出演,大獲成功,電影首映后,立即轟動上海。一夜之間,王人美的清新形象超越了人們傳統觀念中的上海女人的妖艷高貴,而成為平民化美人的代表,王人美此時算得上功成名就。
當紅電影明星王人美無疑是那個年代銀幕的焦點。王人美由此也實現了對電影藝術的新突破。以《漁光曲》為代表的早期左翼電影關注當時中國社會底層平民,將他們凄慘的生活藝術化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