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流入了54萬人,河南也流入了127萬人,卻流出了1600萬人,有點得不償失啊!這流出的1610萬人可是相當于一個成都或是天津或是廣州一個城市的總人口!
河南統計局為我們算了一筆賬,七普之后全國流入到鄭州的人口有54萬人,安徽、山東和河北成為流入人口的前三名。安徽和河北還能理解,山東各個方面都比河南要強一些,怎么也成為鄭州流入人口的重要地區呢?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個情況也傳染到七普之后流入到河南的人口前三面,一點變化都沒有還是安徽、山東和河北三省,和其他省份一樣,為河南貢獻了127萬人。
再看一下河南流出去的人直接沖到了1610萬,廣東、浙江和江蘇成為河南人流出地的前三甲。河南這生意好像做的很賠錢吶。
以山東為例,山東流入河南的人口只有12萬人,河南人卻向山東輸送了62萬人,凈賠了50萬人。河北的情況跟山東類似,河北向河南流出10萬,河南再反送出去50萬人。
背后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同樣在山東和河北打工掙錢,可能都比在河南掙得多,而又有那么多人不斷去外地務工,說明河南本地的機會沒有人家的多。尤其是山東,那邊企業多,工作機會也多,實體經濟發達,不像河南這邊要么去工地搬磚,要么去所謂的公司做銷售賣保險,能留住人才怪。
說到底還是河南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規模大容納就業的崗位不多,即便是偶爾有一兩家像牧原這樣的龍頭企業,也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整個產業的問題。
河南又是個農業大省,第二產業先天不足,想通過工業為河南撐起一片天短時間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河南的工業企業缺乏能拿的出手的高新企業,何況現在的大環境對缺乏創新和核心技術的工業企業卻是不怎么待見,沒有淘汰就算是萬幸了。
最受詬病的就是河南的第三產業了,由于缺乏第二產業提供的就業機會,表面上看河南的第三產業風風火火的,貢獻了不少的就業機會和GDP,實際上在缺乏了工業人口的支持之后,一切的服務業都是個幻覺。
這里我們就能看到一個簡單而又現實的邏輯了:農業不發達,靠著種地不能掙錢,想去城市看看機會,本地的產業結構所限,工業企業提供不了那么多的工作機會,大部分人口流入到周邊機會更多的省份和地區,比如山東和河北。
現在再看河南為什么只流入127萬,卻流出了1610萬,相當于一個廣州,或是天津或是成都,就問大家河南這樣的算不算苦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