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眼中,深圳是一個只有幾十年的城市,而“深圳”一詞對于他們而言,也是一個“新名詞”。似乎在撤市建縣前,世上并無“深圳”這一地名的存在。實際上,“深圳”地名早在1688年,便出現在了《新安縣志》上。
康熙《新安縣志》記載的“深圳墟”
從深圳墟到深圳市,“深圳”作為地名完成了N級跳,屬于地名“擴大化”。與之相反的,深圳也有不少地名是被“縮小化”的,比如“新安”。此外,深圳也有一些地名是先“擴大”再“縮小”或先“縮小”再“擴大”的。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些“變化”了的地名。
從“深圳墟”到“深圳市”
“深圳”地名是經歷了從“墟”到“鎮”再到“市”的變化的。
關于“深圳”地名出現的年份,不少資料都寫成永樂八年(1510),這實際上不對的。目前所發現的最早記錄“深圳”地名的典籍,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新安縣志》,在第三卷《地理志·墟市》中記載有深圳墟。至于永樂八年,則是深圳張氏從大鵬疊福遷居隔塘的年份。
向西《張氏族譜》上記載,永樂八年張氏遷居隔塘
深圳墟即現在東門商業圈所在,成墟于明末清初。明中葉,當時的羅湖一帶相繼出現了赤墈村、羅湖村、隔塘村、湖貝村、向西村、黃貝嶺村等村,幾個村的族人在村落之間建起了集市,名為“深圳墟”。深圳墟旁有深深的“滘水”流過,故而得名。晚明始,深圳墟一直是方圓數十里著名的商業墟市。當時,清政府亦在附近設有深圳墟汛等軍事機構。
《新安縣水陸塘汛輿圖·深圳墟汛》
1911年10月15日,廣九鐵路華段通車,給當時已經比較發達的深圳墟帶來了發展機會。當時在深圳墟設有車站,使之成為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深圳墟也漸漸成為一個重鎮。1929年3月9日,譚達倫就任寶安縣長,很快他便做好將縣城前往深圳的準備工作,但因遷縣城花費巨大,且寶安商會、縣城民眾反對而擱置。1931年,深圳鎮建鎮。
廣九鐵路深圳墟站
因深圳鎮商貿發達、人口興旺、連接廣九鐵路而交通便利,1953年,寶安縣政府遂由南頭遷至深圳鎮,深圳鎮逐漸成為了寶安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撤銷寶安縣,設深圳市。1979年底,撤深圳鎮,分設人民路與和平路2個街道辦事處,深圳鎮的名字從此退出歷史舞臺。而深圳自此成為這座新興城市的名字。
國務院關于廣東省設置深圳、珠海市的批復
雖然深圳鎮的名字于1979年便消失,但直到21世紀初,許多本地人都習慣將去市區(尤其是羅湖老城區)叫作“出深圳”。
從“寶安縣”到“寶安區”
從“新安縣”到“新安街道”
東晉咸和六年(331),隨著嶺南人口的增多,原南海郡一分為二,在其東南部建立東官郡,同時設寶安縣,為東官駐地,寶安縣駐南頭。此時寶安縣轄今東莞、深圳大部、香港、澳門、中山和珠海大部分,地跨珠江口兩岸。
東晉寶安縣大致轄區圖
寶安名字的由來,最廣泛的說法是源于縣境內的寶山。根據《廣州府志》記載:“寶山,在城北八十里,寶安縣以此為名。”《新安縣志》亦有記載:“邑地枕山面海,周圍二百余里,奇形勝跡不一而足,而山輝澤美,珍寶之氣聚焉,故舊郡名以寶安。”
唐至德二年(757),安史之亂讓唐朝當時的統治者唐肅宗非常憎恨安祿山之“安”字,故下令全國帶“安”字的地名進行更改,于是寶安縣改名東莞縣,縣治也遷到了到涌(今東莞莞城)。不過,直到民國初期,東莞縣的許多人還是習慣稱呼自己為寶安人。
《廬江郡何氏家記》記載,有相士問何真之父是哪里人,何父答曰寶邑(即寶安)人。
萬歷元年(1573),東莞縣南部分出新縣,以舊縣城南頭為新縣的縣城。新縣縣名“新安”,按照《新安縣志》所載,取“革故鼎新,轉危為安”之意。不過,有學者認為,應該是先有新安之名,而“革故鼎新,轉危為安”是后人賦予的縣名含義,新安之意應為“新寶安縣”的意思,以區別舊的寶安縣。
1866年新安縣全圖等高線版本
1914年1月30日,中華民國政府公報發布了《內務總長朱啟鈐呈大總統擬改各省重復縣名撮舉理由分別說明請鑒核批示文》,對全國重復的一百二十六處縣名進行重新改名。新安縣因與河南省新安縣重名,改回東晉時的舊名寶安縣。直到1985年,新安地名重新回到寶安縣地界。
廣東省寶安縣圖(1941)
1979年,寶安縣建制撤銷,設深圳市。1981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恢復寶安縣建制,轄深圳經濟特區外各鎮,歸深圳市管轄。新的縣城選擇在了西鄉甲岸村一帶,稱之為寶城。1985年,寶安縣撤銷西鄉區公所及其所轄十個鄉和一個鄉級鎮的建制,設置新安鎮建制,作為寶安縣政府駐地。
1985新安鎮地圖
一開始,寶安縣并沒有選擇新安作為縣城鎮的鎮名,而是以“寶安縣城”的縮寫“寶城”作為鎮名,并上報省政府。不過,當時廣東省保亭縣(今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縣)縣城叫“保城鎮”,兩鎮同音,省政府不予采用,故寶安縣選擇舊縣名新安,作為縣城鎮之名。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新安作為深圳的一個老“名字”得以保留下來,繼續使用。
保亭縣保城鎮
1992年8月11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寶安縣建制,將其劃為深圳市的兩個區”,次年元旦,寶安區、龍崗區正式掛牌成立,寶安縣完成歷史使命。1994年,撤新安鎮,成立新安街道及西鄉鎮。
新安街道地圖
相對而言,“寶安”和“新安”地名都是“縮小化”了的。
從“福永司”到“福永街道”
“福永”作為地名是經歷過先“縮小”再“擴大”的經歷的。現在我們所說的“福永”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福永村,另一個則是福永街道。
福永作為地名,現可考是“福永巡檢司”。福永巡檢司,簡稱福永司,是明代、清代設立于新安縣的一個下級派出軍事機構,有巡檢、司吏各一名。福永司始初設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由元代屯門、固戍角兩個巡檢司的官署、兵營合并而成的固戍寨演變而來。
《廣東通省水道圖》上的福永司
巡檢司始于五代,盛于兩宋。元因宋金遺制,所設巡檢司主要為州縣所屬捕盜官。明王朝則賦予了巡檢司行政權力,從此時起,巡檢司作為最基層的國家行政機構,駐扎鄉間,接觸民眾,具有維護鄉村社會秩序和穩定的職能。
清朝時期,福永司管轄了現松崗、沙井、福永、公明、石巖一帶的村莊。根據嘉慶《新安縣志》的記載,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福永巡檢司共轄185條鄉村,其中,本籍村落154條,客籍村落31條。
福永司所管轄的大致范圍
直到清宣統三年(1911),福永巡檢司依然存在。民國時期,隨著基層機構的調整,福永巡檢司也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而福永之名仍有福永村(鄉)、福永墟在使用。
福永村始建于南宋,一開始有陳姓和梁姓族人在此居住,后又有莊氏族人遷居此處。三姓族人所居住之地,分別被稱為陳屋、梁屋及莊屋,后被合稱為“三姓堂”或“三星堂”。康熙《新安縣志》記載有“福永村”,此時,福永村已取代三星堂之名。光緒三十四年(1908),設立福永鄉。
康熙《新安縣志》記載有福永村
民國年間,地方鄉鎮多有調整,福永作為鄉一級的地名也時存時廢。根據《寶安縣志》記載,民國12-21年(1924-1932),福永又以三星堂作為鄉名;1933年,三星堂與懷德、橋頭合并,稱“德星橋”,直至新中國成立。
德星橋鄉
1951年,國務院撤大鄉劃小鄉,福永鄉“恢復建制”。1955年8月,原寶安縣第一區改名福永區,福永開始作為區、鎮一級的行政單位,1958年3月,撤區并鄉,設有福永鄉(鎮級)。在這之后,福永又經歷了福永區、福永公社、福永鄉、福永鎮等建制(當中有一段時間并入沙井公社)。2004年7月,福永鎮改為福永街道。2016年,福永街道析出福海街道。
1985年福永區地圖
整體而言,福永地名經歷了由大變小再變大的歷程。作為地名最輝煌的時刻,當屬福永巡檢司時,其轄區可包括現寶安區(除新安、西鄉、航城)及光明區大部分。
“上步”的浮沉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上步區,下步廟”的說法,上步區是現在福田行政區的前身,全稱為上步管理區。
上步區和下步廟
上步區之名源于轄區內的上步村。上步,又寫作上埗。上步村始建于元朝時期,為南頭鄭氏禮祖房八世祖鄭惠和由東鑑涌下(今南頭涌下)遷居至此,開基立村而成。上埗之名與深圳河有關。“埗”同“埠”(多用于地名),意思為停船的碼頭,靠近水的地方,亦作“步”。以前深圳河有上步和下步,都是該河的“埠頭”。
民國日軍地圖上的上步村
1979年3月,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同年4月成立羅湖區,轄福田、附城兩個公社。1983年6月,深圳特區內設置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4個辦事處,作為市政府派出的縣級辦事機構,其中上步區辦事處管轄紅嶺路以西至車公廟以東區域。1985年3月,上步區辦事處改稱為“深圳市人民政府上步管理區”。
1985年上步區地圖
上步區作為一個縣級單位的地名,是“上步”的“巔峰”。1990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深圳市設立福田區、羅湖區和南山區(縣級建制),福田行政區轄區與上步區轄區一致。“上步”從此又只存在于“村級”地名,回到了原點。
從“沙井村”到“沙井街道”
某篇介紹清平古墟的文章提到:(清平古墟)因地處沙井又被稱為沙井古墟。這完全就是張冠李戴,沙井古墟和清平古墟為兩個墟,一個位于沙井村,一個位于新橋。而且,新中國成立以前,沙井的概念和現在的有較大區別。現在我們提到的沙井,主要是過去的沙井鎮(包含現在的沙井、新橋兩街道)。
某文章關于清平墟歷史的錯誤介紹
大沙井的概念形成于人民公社化時期。1958年,寶安縣撤區并鄉,全縣分為14個大鄉,其中就包括沙井鄉,下轄沙井、涌邊、民主及壆蓢四個小鄉。1959年,全縣編為13個人民公社,沙井公社是其中之一。隨著1976年福永公社從沙井公社析出,現在人們熟悉的沙井轄區基本形成。之后,沙井又經歷了鄉、區、鎮等建制,2004年,沙井鎮改為沙井街道。2016年12月26日,新橋街道從沙井街道分出。
1985年沙井地圖,這是我們現在熟悉的大沙井范圍
而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沙井”地名覆蓋的范圍并不廣,主要為義德堂陳氏族人居住之地,民國時期為沙井鄉。而雍睦堂陳氏(包括辛養、壆崗、衙邊、后亭等村)居住之地則為雍睦鄉,新橋曾氏居住之地則為新橋鄉,另外還有塘涌蓢鄉(1946年并入沙井鄉)。
1941年地圖上的沙井鄉、雍睦鄉、新橋鄉、塘沖(涌)蓢鄉
因此,在大沙井概念出現前,人們只會說清平古墟位于新橋,而不會說位于沙井,更不會稱呼其為“沙井墟”,更何況沙井一帶原本就有沙井墟。
除了上述等地名,福田、龍華、龍崗、大鵬、坪山、南山、羅湖、鹽田等區(新區)之名,松崗、西鄉、公明、沙頭、觀瀾、梅林等街道之名,都是源自轄區內的村名或墟市名,屬于地名“擴大”化的范疇。
加入交流群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2-05-18
2022-05-18
2022-05-04
參考資料:
《新安縣志》、《寶安縣志》
《深圳地名志》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