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文正”之于文官,封王是明代勛貴和宗室所能觸及的天花板。明朝中前期,曾冊封過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等14名異姓郡王,不過這些王爺都是死后追封的,屬于恩榮,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山河月明》朱元璋劇照
明王朝的開創者,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名寵子狂魔,為子孫后代生活計,專門設計了一套由親王、郡王、三將軍、三中尉組成的八級宗室爵位制度,讓子孫們排排坐吃果果。在這一制度的庇佑下,明宗室成員也由明初的58人,壯大到明末的20余萬人。有明一代共冊封了87位親王(包括追封),900來位郡王,親王規模一直維持在三十家上下。至于郡王,及至明末依然在傳承的有小三百之眾。龐大的宗室規模,為明王朝的滅亡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郡王爵位的產生及變遷
先秦時期,王是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專屬稱呼。直到前206年,項羽以天下霸主的身份大封天下,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王爵才成為一等爵位。漢初受限于楚漢戰爭形成的歷史現狀,漢太祖劉邦正式確立王爵為僅次于皇帝的存在,此后各朝都延續了這一制度。
當劉邦將異姓王一一鏟除之后,與與眾臣殺白馬為盟,立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此后王爵幾乎被皇家宗室所壟斷,少有異姓獲封王爵。
兩漢三國時期,雖然存在趙、齊、楚等一字王,與長沙、中山、淮南等二字王并存,可兩者都是諸侯王,并無高低之分。
項羽分封諸侯王圖
西晉立國后,晉武帝司馬炎為防止司馬代魏的舊事重演,于是大封宗室子弟為王,一口氣封了27個王。由于王爺太多,很多封國只有一郡之地,所以稱為郡王。比如司馬炎的三叔司馬伷封東莞郡王,四叔司馬亮封扶風郡王。
由于郡王的封號來自所在的郡名,故往往是二字王,不過與以古諸侯國名冠名的國王(大多為一字王,少部分為二字王)并沒有大小之分,雙方都是諸侯王,只是封地的大小有所區別。
唐代,親王(國王)、郡王正式分化。皇帝的兄弟兒子被封為親王,封號為單字。太子和親王的兒子封郡王,封號為二字。一字親王、二字郡王的格局正式形成。這可以說是王爵封號的大成版,后世王朝基本沿襲了這套封王制度,最多也就是在小處略作修改。比如兩宋采用了升爵制度,宗室子弟初封節度使(公),在晉封郡王,最后受封親王,運氣不好,即便是皇子也只能止步于節度使或郡王一級。
明朝郡王封號的來源
明代郡王居于宗室關系網的上層,僅次于居于整條食物鏈頂端的親王,擁有世襲罔替的特權。對老喜歡制定各種“萬世不可易”的祖制的老朱來說,自然不為放任自己后輩亂搞,故在《皇明祖訓》中對郡王資格做了限定。
“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并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朝廷授以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親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皇明祖訓·職制》)
明朝郡王冠服
身為郡王,自然要擁有有別于其他人的封號,以彰顯其尊貴的身份。
明初宗室數量稀少,老朱雖然見證了五十二個孫子降生,可這些孫輩要不是親王的法定繼承人,受封為王世子;要不是年齡過小,還夠不到封王的條件。故整個洪武朝,除卻開國之初追封的16位遠支郡王,真正獲得冊封的正封郡王沒有幾位。
據阿越不完全統計,洪武朝正封郡王只有八位,分別是:靖江王朱守謙,晉藩的高平王朱濟燁、昭德王朱濟熿、慶成王朱濟炫,燕藩的高陽王朱高煦,周藩的汝南王朱有爋,楚藩的巴陵王朱孟熜,以及懿文太子的第三子朱允熥(封號不詳)。若有遺漏,敬請指出。
由于數量稀少,此時的郡王封號沿襲了以往的傳統,多出自于古代的郡名,因此名實相副。比晉王朱棡次子朱濟燁封號中的高平就是一個古郡名,北周改高都郡為高平郡,治高都(山西今晉城市東北)轄境為今山西晉城、高平一代,隋開皇初廢,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澤州為高平郡,與晉藩同處山西,非常適合作為朱棡兒子的封號。朱高煦的封號高陽、朱有爋的封號汝南,朱孟熜的封號巴陵也同樣如此。
朱濟熿的封號昭德有些特殊,歷史上有昭德郡這個郡名,但一來存在時間短,且遠在四川;二來昭德一詞本意為宣揚美德,算是寄托了一種美好的愿景,畢竟他的品行一直很惡劣。是以不清楚這個封號出自哪一種情況。
高陽王朱高煦劇照
洪武朝的八位郡王有兩個特殊的存在,分別為靖江王朱守謙和慶成王朱濟炫。
朱守謙的靖江王封號來自桂林舊稱靜江府,自宋高宗紹興三(1133)年改桂州為靜江府后,直到明洪武五年(1372年)靜江府才改稱桂林府,因此朱守謙受封時靜江府依然存在,只不過改“靜”為“靖”。同時靖江王在明朝宗王中地位非常特殊,雖然是郡王,卻也是藩王,除卻待遇有差,其余方面與正支親王相差無幾,比如最初同樣稱王國,同樣設有國相,同樣擁有三護衛。當禮部提出靖江王府的規格應當低親王一等時,老朱表示“諸王之于靖江,雖親疏有等,然亦王府也,宜同親王之制。”
至于慶成王朱濟炫的封號,來自于其出生消息傳來時,恰逢老朱在舉辦慶成宴,于是就有了慶成王這個有別于其余郡王的封號。
“慶成王濟炫,晉恭王子。其生也,太祖方御慶成宴,因以為封。”(《明史卷一百十六·列傳第四》)
老朱二十六個兒子中,有六個絕嗣,其余二十人共給他生了130個左右的孫子。他在位時孫子們還小,無需考慮封號問題。可通過靖難上臺的明成祖朱棣對此卻表示壓力山大,若是每代都這么能生,子子孫孫下去,用不了多久,郡名就不夠用了,到時候怎么辦?
為長久計,朱老四直接給侄子們的封號降了個等地,放棄老爹使用郡名當封號的做法,改用下一級的縣名為新的郡王封號。
“己未,封周王橚第二子有勛為汝南王(注:原文如此,不知道是疏漏還是重封),第三子有烜為順陽王,第四子有爝為祥符王,第五子有熹為新安王,第六子有灮為永寧王,第七子有煽為汝陽王,第八子有爌為鎮平王,第九子有炥為宜陽王;齊王榑第二子賢烶為樂安王,第三子賢焌為長山王,第四子賢(上完下炅)為平原王。”(《明太宗實錄》)
明成祖朱棣劇照
這是發生于洪武三十五年八月的永樂朝第一次大分封,新封的周藩、齊藩兩府郡王封號皆為縣名。比如朱有烜的封號順陽,來自于南陽府古縣名順陽縣;朱有爝的封號祥符,來自開封府附郭縣祥符縣。自此以后,以縣名作為郡王的封號成為明朝的慣例。
親王子嗣太多,郡王封號不夠怎么辦?
相對于平民,這群天潢貴胄的生育能力那是非常的強悍,比如中山靖王劉勝因膝下有120多個兒孫,成為千古傳奇。明朝的超生大隊長慶成溫穆王朱鐘鎰、慶成端順王朱奇湞父子,是可以與劉勝相比肩的存在,以至于王世貞嘖嘖稱奇地在《弇山堂別集》中寫下了“慶成王百子”篇目。
明代親王這方面的戰斗力,雖然沒有朱鐘鎰、朱奇湞父子那般突破天際,可有個十幾二十個子嗣還是比較容易的。比如周定王朱橚有子十五人,楚昭王朱楨有子十人,遼簡王朱植有子二十人。
所以這么子子孫孫的超生下去,搞不好某一天郡王封號就要不夠用了。到時候怎么辦?
針對這一現實問題,解決方法無非是開源與節流兩種。
明成祖將郡王的封號由郡名改為縣名,就是一種開源手段,明朝共有1427個縣,單這個數目就夠用很長一段時間了,事實上直到明末都沒有用完。何況還可以使用古縣名,比如前面說過朱橚的次子順陽王的封號,就來源于早就被撤銷的順陽縣。數千年下來被廢除的古縣名應當數倍于在用的縣名,如此大好幾千的縣名絕對是夠你用的了。
順陽王封號來源——順陽縣(北宋地圖)
何況開源并不僅有使用縣名做封號這一種手段。有明一朝一共冊封了900來個郡王,可明末依然存世的不足三分之一,更多的郡國因為種種原因被除國了。這些舊封號也是可以拿來用的嗎!事實上明朝政府也是這么干的,比如齊王朱榑的次子朱賢烶的樂安王封號,隨著朱榑被廢為庶人而被朝廷收回,景泰二年(1451年)又封寧獻王朱權之孫,寧惠王朱盤烒庶三子朱奠壘為樂安王。再比如蜀藩的保寧王因晉封蜀王而除國,而后封號由周藩繼承。
更有甚者,荊藩的富順王與蜀藩的富順王,干脆是并存的。
至于節流,隨著宗室問題的日益凸顯,朝廷一直在對政策進行修正。
從憲宗朝裁定郡王繼子無繼承權;到孝宗朝郡王無嗣只能兄終弟及,不可以侄繼伯;再到只能兄終弟及一次;發展到世宗朝,只能直系成員襲封郡王爵位,旁系不得襲爵。所有的努力都是為控制郡王的數量,使其不至于無限膨脹。在這個過程中,很多郡國因為大宗絕嗣后,小宗達不到襲爵的條件而被除國。
阿越說
通過本文一番小小的梳理,可以看出明朝的郡王封號根本不會出現不夠用的情況。一方面自永樂朝起改用縣名做郡王封號,歷史上使用過的縣名少說也有好幾千,可供使用的余地相當大。另一方面,明朝政府本身就在有意識地控制郡國數量,很多郡國因此自然消亡,雖然總數看上去很多,實際并存的不足三分之一。
因此在諸多開源、節流政策的支持下,即便明朝郡王數量暴增,封號也不會出現不夠用這種假設的情況。實在不行舊號新用,乃至在封號前加上府名讓各府同名郡王封號并存,也不是不行。
明宗室爵位圖
事實上對明朝宗室政策來說,這只是小節。真正對明朝造成重大影響的是,宗室人口在數百年中頻頻暴增,而皇帝與朝廷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不肯放開藩禁,讓中下層宗室自謀出路,導致整個宗室成為朝廷的拖累,最終為明朝的滅亡貢獻了一份重要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