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
五月,石榴花開,一樹火紅,裝點著熱情的初夏。五月,粽葉飄香,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思念,源遠流長,延續了兩千多年。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少不更事的少年,總會在節日里抒發內心的感慨,閱盡千帆的老人,淡定地飲一杯蒲酒,希望天下從此太平,百姓生活無憂。他們不再像年輕時那樣,追趕潮流,在端午節來臨時懸掛艾草,佩戴驅邪符,祈求好運。
人生滄桑幾十年,經年沉淀后,云淡風輕。唐代詩人殷堯藩,在端午節的感慨,如此觸動心弦: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石榴花年年盛開,宛如火紅的錦緞。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時光易老,曾經的少年,轉眼已是兩鬢斑白的老者。晚年的殷堯藩,體弱多病,在經歷安史之亂后,回首往事,忍不住嘆息: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殷堯藩三十四歲中進士,他曾寫下三十首《憶江南》,白居易非常欣賞,贊其為:江南名郡數蘇杭,寫在殷家三十章。可惜,這些詩詞已經失傳。出身貧寒的殷堯藩,酷愛讀書,詩友眾多,當時的白居易、劉禹錫等人均有來往,與韋應物成為莫逆之交。
殷堯藩喜歡山水,四處游歷,踏遍大江南北,從山西、陜西到福建、浙江、江西,兩湖等地區,都留下過他的足跡。白居易、劉禹錫和韋應物,在唐代詩壇的地位舉足輕重,而殷堯藩的名字,所知者甚少。
因為喜歡旅游,殷堯藩常年漂泊在外,他在另一首端午詩中說,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他以離家三十五端陽,形容離家日子之久,可謂絕妙。
而唐代詩人文秀,則在一首端午詩中惋惜懷念屈原: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當初,屈原與蘇秦一起努力,促成六國在楚國的郢都結盟,此后,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楚懷王被推選為領袖。屈原作為用功之臣,受到重用。可惜,子蘭、靳尚等人嫉妒屈原,在楚懷王面前進獻讒言,導致屈原被流放。
屈原在被流放的十六年里,寫下了《離騷》等不朽的詩篇。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郢都,楚國的頃襄王,帶著大臣逃走,屈原知道后,悲憤不已,投汨羅江自盡。那一天,是農歷的五月初五,后人為了紀念屈原,將五月初五,作為端午節。
年年粽葉飄香,民間百姓競渡龍舟,緬懷屈原。汨羅江水年年流淌,從未停止過悲鳴。對于屈原的祭祀延續至今,古往今來,歌頌他的詩詞,數不勝數。但是,本是一匹千里馬的屈原,卻被閑置十六年,他的治國良策被忽略,建議被忽視。
當年,楚懷王若是聽從屈原的建議,不前往秦國,就不會扣留,落得客死他鄉的結局,導致楚國滅亡。身陷囹圄的懷王,對月長嘆,內心深處,應該悔恨不已吧?文秀端午詩的角度,引人沉思。
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端午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兩千年來,這一傳統習俗在民間廣為流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一首漁家傲中,生動形象地寫出宋代的端午習俗,以五彩絲線纏繞粽子,沐浴更衣,飲雄黃酒驅邪。
石榴花與端午密不可分,歐陽修筆下的榴花、楊柳成為端午最美的風景,這首端午詞清新活潑,別具一格。
漁家傲·歐陽修 〔宋代〕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詞的上片,寫端午習俗。五月的初夏,妖艷的榴花,火紅一片。雨后的楊柳,垂下的修長枝條更加鮮綠。此時,家家戶戶包粽子,然后纏上五彩絲線。侍女把粽子裝在盤子里,送給閨中的女子,女子手中的畫扇,精美無比,以生綃制成,畫有雙鳳。
古代的人們認為五月初五為毒月之惡日,為了祈福,民間百姓在這一天插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
詞的下片,詩人提到的浴蘭節,即端陽節,在兩湖、四川等地,又有大端午與小端午的說法,農歷五月初五為小端午,農歷五月十五日為大端午。
端午這一天,大家沐浴更衣,洗去污垢,一身清新。端午以蘭湯洗浴是古老的習俗,蘭湯也不是由現代的蘭花熬制而成,而是菊科的一種,香氣馥郁,名為佩蘭。根據史書記載,明代時因為蘭湯難以得到,便在每年端午時摘取五色草熬制的湯代替。后來,各地區的人們在蘭湯里加入不同的成分,以強身健體。
菖蒲生長于水邊,是古代文人的最愛。耐苦寒,安于淡泊的菖蒲,正是歷代文人追求的氣節。蒲酒清香無比,后來人們在酒中加入雄黃,用以驅邪。
慵懶的夏日,適宜午睡。才剛吃完粽子的閨中女子,沉沉睡去。庭院里傳來黃鸝的啼叫,驚醒了她的美夢,睡眼惺忪,沉醉在夢境里,不愿醒來。
公元1095年的端午節,五十八歲的蘇軾,在惠州已經生活了兩年,逐漸適應了當地的習俗。樂觀的蘇軾,填了一首浣溪沙,詞中描寫的端午,清新脫俗,語言清麗。他的侍妾朝云,不僅在生活中陪伴他,更是難得的知己。這首詞中的主角,應該就是朝云。
浣溪沙·端午 蘇軾 〔宋代〕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詞的上片,東坡生動地寫出端午浴蘭的習俗。碧紈為一種綠色的薄綢。惠州的初夏,揮汗如雨,稍微一活動,汗水便濕透了薄綢的衣衫。明天的端午,朝云要去沐浴蘭湯,穿著綠色的薄綢衣衫最為合適。流香漲膩滿晴川,形象地寫出參加活動的人,數量眾多。可見,大家對這一古老習俗,非常重視。
詞的下片,有兩項非常重要的端午習俗:彩線纏玉臂,小符掛云鬟。五彩絲線纏在粽子上,然后投到江中,紀念屈原。纏在手腕上的彩線,則可以辟邪,祈求健康長壽。而掛在發間的小符,則可以讓身體強健。
詞的最后一句,堪稱點睛之筆。前面所有的鋪墊,都是為了能與佳人相見一千年。可惜,第二年,也就是1096年,朝云不幸英年早逝。傷心的東坡,此后再未娶妻。他為朝云的對聯,令人動容:不合時宜,唯有朝云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七十一歲的陸游,隱居故鄉紹興,這一年的端午節,他寫了一首詩,將鄉村的端午習俗寫得細致入微。未能實現收復中原夢想的陸游,閑適的鄉居生活慰藉了他的心靈。
陸游筆下的紹興,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一個好字,突出了山村風景之美,繁字,則顯示了榴花之多。忽然盛開的榴花,暗示時光飛逝,夏日悄然而至。那一樹樹火紅的石榴花,給人們帶來無限希望。
已是古稀之年的陸游,端午這一天過得充實溫馨,吃粽子,在帽子上插艾枝。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的描寫,充滿童趣,生動活潑。接下來,根據舊習俗配藥房,儲備藥材。人雖老弱,也要像兒童那樣,點上紅丹,祈求平安健康: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忙活了一整天,夕陽西下,該犒勞一下自己了: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陸游的端午節,過得讓人羨慕不已。生于現代的我,東施效顰,十年前的端午,填了一首蝶戀花,懷念屈原。
- 蝶戀花 端午憶屈原
- 一片忠心都錯付。細雨連綿,惆悵誰人訴?
- 秦破郢都天不恕,子蘭靳尚今何處?
- 自古圣賢多困苦。不辨忠奸,悔恨成千古。
- 望斷天涯思舊主,滔滔汨羅臣歸路。
人生,一半是繼續,一半是回憶。我們一邊回憶著過往的生活,回味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精彩詩詞,一邊擁抱生活。
五月,有火紅的石榴花,那是生活的希望。五月,粽葉飄香傳千年,那是文化的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