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森林植被既富于熱帶性,但又有別于赤道帶植被,而具有季風熱帶植被的特點,是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蘊藏著多種熱帶特有、中國特有、海南特有的珍稀動植物種類,是全球重要的種質資源基因庫。
總面積4269平方公里
熱帶雨林復層結構 攝影/陳建偉
熱帶雨林的大板根 供圖/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
根瀑 供圖/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
鸚哥嶺獨木成林 供圖/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熱帶雨林”一詞最早于19世紀由德國著名的植物學家辛伯爾定義,即位于熱帶地區的雨林。從廣義上而言,熱帶雨林大多數位于南北回歸線之間,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中美洲、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和眾多太平洋島嶼;從狹義上而言, 熱帶雨林僅分布于10 °N和10°S之間的赤道地區,而南北緯10°-23.5°之間由于受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比較強烈,分布的則是大面積的熱帶季雨林。由此可知,熱帶雨林資源在我國極為稀缺,并主要分布于熱帶季風氣候區北緣,包括海南全部,以及云南、廣東、廣西的部分地區、西藏東南部和臺灣南部。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 攝影/陳建偉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作為我國首批國家公園之一,而且是以“熱帶雨林”命名的國家公園,更凸顯了其獨特性和代表意義。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地處熱帶亞洲北緣的季風氣候區,因此其森林植被的生態特征既富于熱帶性,但又有別于赤道帶植被,而具有季風熱帶植被的特點,在中國植被自然地理中,被稱為典型熱帶林帶(熱帶雨林、季雨林帶)。海南熱帶雨林屬于“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蘊藏著多種熱帶特有、中國特有、海南特有的珍稀動植物種類,它不僅是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之一,我國熱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也是全球重要的種質資源基因庫。
而正是因為海南這片熱帶森林自然生態系統具有的獨特性和原始性,所以被冠名為我國第一個熱帶雨林類型的國家公園。
霸王嶺古樹 攝影/陳建偉
世界熱帶雨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馬來熱帶雨林群系的北緣
海南是我國唯一全省均為熱帶雨林分布區的省份,是我國熱帶雨林的主要分布區和典型代表,是世界熱帶雨林三大群系類型中印度馬來熱帶雨林群系的北緣類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熱帶森林是世界熱帶雨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國家代表性和全球性保護意義。
尖峰嶺天池 攝影/陳建偉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位于海南島中南部,跨五指山、瓊中、白沙、昌江、東方、保亭、陵水、樂東和萬寧9個市縣,總面積為4269平方千米,約占海南島陸域面積的1/7。五指山、鸚哥嶺、獼猴嶺、尖峰嶺、霸王嶺、黎母山、吊羅山等著名山體均在其范圍內,被稱為“海南屋脊”;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等海南主要河流均發源于此,被譽為“海南水塔”。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森林覆蓋率為95.85%,涵蓋了海南島95%以上的原始林和55%以上的天然林,擁有中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即使是熱帶雨林的次生林也已經自然恢復近半個世紀,具有非常豐富的生物類群。
切葉蟻的杰作 攝影/陳建偉
云海、霧海、林海和大海融為一體,形成奇特秀美的“四海景觀”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擁有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觀以及眾多造型獨特的象形山峰,如五指山、尖峰嶺和鸚哥嶺等。國家公園內不僅山峰峻秀挺拔、氣勢磅礴,以熱帶雨林為主的森林植被更是原始幽靜,在云霧等的映襯下,景色變化萬千。
鸚哥嶺瀑布 攝影/陳建偉
國家公園是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三大河流的發源地,是名副其實的“海南水塔”,水體資源特別豐富,江水奔流不息、飛瀑潔白如練、溪流涓涓流淌,動靜相宜,充分展現了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江河的活潑靈動和俊秀之美。享譽海內外的經典歌曲《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更是借自然山水抒懷的典范,極大豐富了自然景觀的文化內涵。
昌化江之源 攝影/陳建偉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還擁有奇麗壯闊的云海和霧海,它們時而波瀾壯闊,極似仙境;時而與霞光彼此致意,交相輝映。如果此時有風吹過,近處的森林以及遠處的大海便得以進入視野,此時便能夠觀賞到獨特的云海、霧海、林海和大海融為一體的“四海景觀”。
云霧繚繞的鸚哥嶺 攝影/陳建偉
一座巨大的熱帶雨林資源“博物館”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擁有保存相對完整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原生性強。在森林垂直層次方面,海南熱帶天然森林群落的結構復雜,一般表現出層次不明顯或多層次的特點。喬木群落有喬木層3-4層,連同灌木層、草本層和地被層則常可達6-7層。喬木群落大多數優勢種不突出,甚至有時優勢屬和優勢科亦難辨明,最優勢的種類常少于5%的比例。單位面積內組成種類的數量也很大,例如熱帶山地雨林中625平方米的樣方內,上下層共包括植物百多種的情況頗為常見。
茂密的熱帶雨林 攝影/顧曉軍
在森林景觀方面,這里的植被不僅具有一些與赤道熱帶雨林相似的特征,如普遍具有的板狀根、老莖生花、絞殺和滴水葉尖等雨林特征,藤本植物也較發達,宛如一座巨大的熱帶雨林資源“博物館”。附生現象也很常見,常常一株樹木附著有蕨類和蘭花等10多種不同種類的植物,也為其他昆蟲等提供了良好的微生態系統環境。此外,由于海南熱帶雨林位于熱帶氣候區的北緣,并且是在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區內發育而成的,因此在外貌上也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季節變化,呈現出少許季節性特征。
熱帶雨林特點之巨大的板根 攝影/陳建偉
熱帶雨林特點之老莖結果 攝影/陳建偉
熱帶雨林特點之植物絞殺 攝影/陳建偉
熱帶雨林特點之樹干上有一個生態系統 攝影/陳建偉
熱帶雨林特點之附生于樹干的鳥巢蕨 攝影/陳建偉
大陸島嶼屬性影響下的獨特生物區系起源
海南島原與雷州半島相連。大約100萬年前, 因地殼下陷,海水上漲,形成瓊州海峽,遂成大陸島,區別于南海區域的海洋島。海南島與廣東省雷州半島相隔的瓊州海峽寬約18海里。這種大陸島嶼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海南與其他大陸區域動植物等生物類群的擴散,但又有別于其他海洋島嶼更強的隔離性質,最終導致了海南、廣西和廣東等在生物區系方面存在緊密聯系,并表現出較大的相似性。
古老的活化石植物桫欏 攝影/陳建偉
以海南植物區系為例,它以熱帶分布的科和屬占優勢。在屬的地理成分構成上,熱帶亞洲成分比例最高,顯示了它是一個熱帶性質的植物區系,并有熱帶亞洲親緣。朱華曾在《論中國海南島的生物地理起源》一文中指出,海南植物區系與越南植物區系的類似性最大,其次是廣西植物區系;在所比較的這些植物區系中,有110個屬僅海南與越南共同具有,有7個屬僅海南與廣東共同具有。
瀕危植物海南坡壘 攝影/陳建偉
存在大量珍稀、瀕危的生物類群,植物新種仍以平均每年約7個的速度被發現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屬于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之一。海南尖峰嶺原始林中的物種數目與地球對面的美洲的巴拿馬相當。其較高的物種多樣性使其具有更高水平的功能多樣性和功能冗余,以及相對較低的功能脆弱性。但由于大部分物種都聚集在少量特定的功能類型中,而大多數功能類型僅由單個或少數幾個物種組成,這使得即使在物種多樣性較高的熱帶森林中,群落功能也仍然極易受到物種喪失的影響。而通過對自然恢復的天然次生林進行研究發現,該區域植被在經受干擾后的恢復速度較快,其植物多樣性可以在半個世紀左右恢復到與原始林相當的水平,其物種豐富度恢復程度以及恢復后期演替方向與群落中的稀有物種是否存在及其存在數量的多少緊密相關,但群落結構和生物量的恢復相對較慢。
降香黃檀 攝影/陳建偉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還分布有51平方千米的天然熱帶針葉林,這是我國天然熱帶針葉林分布面積最大且緯度最低的區域。
在植物物種組成方面,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記錄到野生維管束植物3653種,其中不僅包含有一些亞洲熱帶雨林的表征植物—龍腦香科樹種,如坡壘和青梅,更記錄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5種,分別為葫蘆蘇鐵、海南蘇鐵、龍尾蘇鐵、臺灣蘇鐵和坡壘。同時,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還是許多珍稀瀕危植物如降香黃檀(海南黃花梨)、坡壘、海南紫荊木(子京)、紅花天料木(母生)和野生荔枝等的原產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還是雅加松天然熱帶針葉林在全世界唯一的分布區。此外,自2005年以來,在海南熱帶森林中,植物新種仍然以平均每年約7個的速度被發現;其中一半以上新種所在科僅有1個物種被發現,這顯示了海南熱帶森林中仍然存在大量我們所未知的植物新物種,特別是存在大量珍稀、瀕危的生物類群。
陸均松 攝影/陳建偉
林下草本植物巨大的葉片 攝影/陳建偉
例如,2020年在國家公園內報道了一個肉質腐草科的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Thismia jianfenglingensis)。該物種形態似紅色燈籠,該屬植物種類英文名稱為fairy lantern,可稱為精靈燈籠或仙子燈籠,是僅見于海南的特有植物種類,為在海南島首次報道的新記錄科、新記錄屬和新種。尖峰水玉杯目前僅見于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中,為生長在林地上的一種腐生性草本植物。該物種莖稈通體白色,花為紅色,葉片退化,不具備光合作用功能,需要生長在原生性極強的溫暖濕潤的熱帶雨林生境之中,主要伴生植物有油丹、大葉蒲葵、厚殼桂、紅柯、黃杞和四蕊三角瓣花等。目前發現的尖峰水玉杯植株數量極少,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對物種瀕危程度的劃分標準,建議將該種列入漸危級甚至是瀕危級加以保護。尖峰水玉杯的發現間接證明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的森林生態環境優良,自然保護成效顯著,為許多有特色、特有、稀有、瀕危植物種類的保護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條件。
尖峰水玉杯
在動物方面,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共記錄到陸棲脊椎動物540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14種。特別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海南長臂猿在全球的唯一分布地。海南長臂猿是IUCN保護名錄中長臂猿這一類群里,唯一實現穩定并且增長的種群。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群數量從40年前的僅存兩群不足10只增長到現在的5群35只。
海南長臂猿 供圖/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
海南坡鹿 攝影/陳建偉
霸王嶺瞼虎 攝影/溫仕良
海南山鷓鴣 攝影/盧剛
鸚哥嶺樹蛙 攝影/盧剛
早就布局系統全面的自然生態監測和研究體系
與其他國家公園相比,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在自然生態系統的科研與監測方面還具有長期性、系統性和全面性等典型特征。
早在1957年,尖峰嶺便率先開展了熱帶森林植被類型和森林氣象的研究工作。隨著1986年尖峰嶺熱帶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正式成立,霸王嶺、五指山和吊羅山等臺站也得以建成和發展。目前,在國家公園內各個主要山體均建立有數量不等的植被長期監測樣地。
莽莽林海 供圖/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
本文發表于《森林與人類》雜志2021年第11期“中國國家公園專輯”。作者/許涵 李艷朋 洪小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