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欣賞的女作家除了三毛,就是張愛玲。
張愛玲一生不幸,其根源在于童年的缺失、沒有安全感、缺少父愛和母愛。她的一生,都在尋找愛。因為童年缺乏關愛,所以內心充滿對愛的強烈渴望;因為沒有感受過愛和溫暖,因為沒有安全感,她不知道怎樣愛別人,不知道怎樣愛自己,更沒有愛自己的自信。
張愛玲顯貴的出身雖然給她帶來了一些榮耀,但她卻并沒有因此比普通孩子過得幸福。她的祖父張佩綸,晚清很有名的大臣,她的祖母是李鴻章的長女,她的起點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終點。
張愛玲四歲的時候,她的媽媽黃逸梵,為了逃避不幸的婚姻、為了追求自由,以照顧小姑子為借口,拋下她和年幼的弟弟,去了英國。母親不負責任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張愛玲一生。她不敢要自己的孩子,害怕自己會像母親一樣無情地對待自己的孩子,她害怕自己會受到母親的影響。
缺乏母愛的張愛玲,并沒有從父親那里得到補償。也許是她的性格太過倔強,也許是父親壓根不喜歡這個女兒,或者父親為了發泄心里對她媽媽的憤恨、抱怨,張愛玲一直遭受家暴。
這種狀況,在她的父母離婚后,更加嚴重。她的遭遇越來越不幸,因為繼母總是虐待她們姐弟倆。更可悲的是,已經完全無助的張愛玲,又失去了弟弟的支持。原本同病相連的親弟弟,卻站在繼母一邊,讓她徹底被孤立。
有時候她與繼母發生爭執,繼母反說是她要動手,并向父親告狀。這時候的父親,完全站在繼母一邊,對她拳腳相向,甚至想要打死她,如果不是老傭人拼死阻擋,小小年紀的她還不知道會怎樣。最終,她被父親關起來,差點因為生病丟了性命。
徹底對父親失望,對親情沒有任何奢望的張愛玲,只能選擇在深夜逃走。十六歲的她帶著最后一點希望去找母親,但是母親熄滅了她心里最后那一點對愛渴望的火光。母親給了她一些錢,讓她去讀書。每當她缺錢向母親要的時候,都會受到她冷嘲熱諷,一個少女的自尊心被無數次踐踏、卑微地被踩在腳底下。
像所有女孩子一樣,年少的張愛玲也不擅長家務,但她的媽媽卻沒有一個母親該有的溫柔體貼、耐心細致,總是數落她、埋怨她,甚至嫌棄她太笨,還不如小時候生病死去。
她在香港讀書的時候,有一次把800元獎學金送給母親,原本以為母親會開心、會表揚她,結果,母親卻懷疑這錢的來歷、懷疑她的能力,甚至很隨意地拿著這筆錢去打牌,錢輸了,張愛玲的心,也冷到了極點。她最后的幻想,最后的希望,破滅了。母親,在她的童年沒留下多少印象,甚至沒有多少痕跡,終究不是她心里的想象。
她沒有了親人、沒有了家。從此,她只有一支筆,一支無比犀利的筆,書寫無數心酸的故事,書寫無數的悲歡離合、人間冷暖。
她用冷漠、無情、自私把自己武裝起來,層層禁錮,嚴密包裹,其實,她是害怕,自己再一次被傷害。
胡蘭成看透了她、利用了她、也欺騙了她。而這一段被人詬病的感情經歷,以張愛玲的聰慧,她怎么可能不知道胡蘭成的用心,怎么可能看不透?她不過是一只飛蛾,看到一點光亮,就奮不顧身地飛過去,哪里還顧得上生死?
沒有安全感、原生家庭的冷漠、童年的缺失、缺少母愛,所有這些,都是張愛玲一生不幸的根源。
她不可能像同時代的林徽因那樣權衡利弊、客觀分析,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她也沒有陸小曼那樣不顧一切、毫不計較的勇氣,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毅然與丈夫離婚,嫁給徐志摩。
張愛玲遇到胡蘭成,二十歲的年紀,對愛情充滿美好的幻想,三十八歲的胡蘭成、閱人無數,自然懂得張愛玲的軟肋。
也許從小缺乏父愛的張愛玲對年齡大的男子有一種特殊的好感,仿佛在內心深處渴望被寵愛的感覺,所以他們之間十四年的年齡差,完全沒有任何芥蒂。
高貴、清高又敏感、自卑渴望溫暖、渴望被愛的張愛玲,完全被一張溫柔的網捕獲,她以為他最懂她,因為這份懂得,所以她義無反顧。
確實,胡蘭成也是最懂張愛玲的,她看懂他犀利文筆背后的單純,懂她貴族出身的高貴、獨立、自信,懂她從小缺乏親情的敏感和骨子里的自卑、不敢信任別人。
張愛玲很在乎他的懂,不在乎他有家室,不在乎他的身份,雖然他們有過短暫的婚姻,短暫的幸福,但他們終究不是一個世界的人,注定要分離。她的愛是容不下沙子和塵埃的,她這樣超凡脫俗的人,怎么可能對世俗無比、一次次背叛的胡蘭成視而不見?她的愛是純粹的,容不下沙子和塵埃。
盡管胡蘭成一再試圖挽回,張愛玲卻再也沒有回頭,也許她是真的被傷透了心。但她還是給了他一筆錢,三十萬的稿費,這在那個年代,這個數額真的是一筆巨資,足以讓他余生都衣食無憂。
說到底,張愛玲還是很珍視這一段感情的,說到底,對于自己傾力付出的一段感情,她做到了最大的善意。
正如張愛玲自己所說: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應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云軒信箋紙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帶點凄涼。
是她太無情嗎?她去世后,并沒有把財產留給自己的親弟弟張子靜,而是留給了好朋友宋琪夫婦。因為,在她最落魄的時候,他們傾力相助、幫過她。其實,她的骨子里終究有一份俠義之心,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她的冷漠、自私、對親人的無情、骨子里的涼薄,不過是被傷透后被動地對這個世界的反饋,你們以無情待我,我回饋以冷漠。
張愛玲說,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或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只有了解一個人、才能更好地認識一個人。
也許,在你深入了解張愛玲之后,會為這位才女的命運唏噓不已,也會為這位民國奇女子的經歷感慨不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