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的情感樹洞。點擊上方“關注”,你的故事,你說,我聽
禾田飛歌 | 原創文章
1、
人這一生,到底是該對自己負責,還是要對他人負責或者要求他人對自己負責?
乍一看這個問題,我相信大多數人的回答肯定是前者:人,應該自己對自己負責。
但就現實而言,不是這樣的,尤其是老年人。
有不少老年人認為,他的一生應該對他人負責,并以此換來他人對自己負責。最明顯的體現,就是養兒防老的觀念依然深入老人的內心。
那么,讓我們追溯到最初為什么要生孩子這個問題。
經過熱戀,締結婚姻,孕育下一代,最初的想法一定不是用這個新生命,來交換我們未來的愿望,而只是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用替我們爭門面,不用為我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們養老。我只有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們有機會與TA同行一段,相互陪伴互為溫暖源泉,才決定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的。
可是漸漸地,我們單純的父愛與母愛隨著孩子的成長,變得市儈起來。父愛母愛成了一種投入成本,想換取的,是孩子長大以后對我們的贍養,他們得對我們的老年負責。
這種交換方式在以前好使。多生孩子是一種經濟手段,保不齊哪一個兒子飛黃騰達,父母也會跟著過上幸福的老年生活。那時沒有社會保險、沒有醫療保險,大家族制讓養老成為家庭問題,在當時是可行的,也是唯一的方法。這是傳統,在古代大家庭中,家人間是捆綁在一起的,“你養我長大,我供你到老”,只要多生孩子,養老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但是在現代,養兒防老就不太好使了。
首先,社會保障越來越健全;其次,孩子被要求不能生得太多,即使現在放開三胎,但是考慮到養育成本,沒有人愿意多生;第三,生的孩子不多,萬一不孝順,不愿意為你養老;第四,孩子本事不大、生活壓力很大,無力為你養老;第五,關鍵的是養兒防老的觀念,在現代年輕人這里已經不吃香了。現在這一代孩子是因你而來,并不是為你而來。
現在但凡還有養兒防老的思想,大多都會讓自己失望,哪怕委曲求全,也不一定換來自己想要的;相反,不再事事想著孩子,事事期待孩子,而是自己為自己的未來做好規劃的老人,生活得才更幸福。
2、
何阿姨今年65歲了,這幾天因為過生日的事情,她一直在反思。
一直以來,她視出嫁的女兒為那盆已經潑在地上的水,對她好還是不好,何阿姨都覺得無所謂,反正已經不是自己家的了。唯獨對兒子特別上心,巴心巴意地都要對兒子好,無條件的好。
可是這個生日宴前后,她突然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何阿姨有兩個孩子,老大是女兒,小的是兒子。女兒一直很聽話懂事,何阿姨幾乎沒操什么心,女兒就順溜地長大了,還嫁了個好人家。婚后,女兒和女婿一起做皮鞋批發生意,生活過得很滋潤。
女婿家境好,人品也好,對何阿姨老兩口也特別尊重孝順。何阿姨經常對女兒說:阿平對我們像對親生父母一樣,你也要像阿平那樣,把他的父母當成我們一樣對待。
女兒說她明白。結婚十多年,沒有和婆婆拌過一句嘴,紅過一次臉,和婆家人相處得很好,和女婿感情也很好。
一直讓何阿姨放心不下的,是她那個不省心的兒子。
兒子從小調皮,不好好學習,在高中混了三年,連高考都不參加,一畢業就出去打工了。
打工沒掙幾個錢,都被他自己給花掉了,何阿姨也沒指望他給父母花點錢,買點禮物之類的,只希望他能順順利利地轉正,有份正當的職業。
后來兒子交了個女朋友,只交往了三個月,就對何阿姨說想結婚。何阿姨覺得兩人交往時間太短,不夠了解,就沒同意。但兒子梗著脖子說:我女朋友懷孕了,你們看著辦!
這能怎么辦?換位思考一下:自己也有女兒,如果出了這樣的事,那還不得負責才行啊!
沒轍,那就結吧!女方父母一張嘴就要彩禮36萬,還要有車有房。
好在幾年前,何阿姨已經給兒子買好了房子,現在給兒子20萬,讓他帶女朋友去買車。隨后又向女兒借了10萬塊錢,才將彩禮湊足。
沒想到娶個媳婦就掏空了家底,而女兒結婚時,卻只陪嫁了6萬塊錢。何阿姨第一次覺得對不住女兒,好在女兒沒有跟她計較。
兒媳懷孕后期,何阿姨過去照顧她,伺候月子、照顧孫女。兒媳為了保持身材,不愿意給孩子喂奶,只能買奶粉。兒子一個月才5000多塊錢,還了房貸,剩不了幾個錢。
孫女一出生,奶粉錢、尿不濕錢,何阿姨把自己的退休金貼補給兒子一家都不夠,還加上了老伴一半的退休金。
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何阿姨跟兒媳商量:我幫你們帶孩子,你出去找份工作吧,這樣大家壓力都小一點。
兒媳不愿意,說女兒太小離不開母親,要過幾年再說。
怕產生婆媳矛盾,何阿姨不敢說什么,只能看著兒媳在家吃了睡睡了吃。一直到孫女上了幼兒園,兒媳才出去上班。
3、
如果沒有發生變故,何阿姨也不會改變她原有的想法。
改變是從4年前老伴去世開始的。
老伴去世后,何阿姨馬上意識到,錢少了,自己把所有的退休金都貼補了兒子一家,萬一自己生病了、老得動不了了,哪里還有錢呢?還會給兒子添麻煩。
何阿姨把想回家自己住的想法跟兒子兒媳一說,兒子倒沒說什么,兒媳當場就甩臉走了,對何阿姨的意見可大了,幾乎都不去看她了。
而直接讓何阿姨改變想法的事情,發生在她65歲的生日宴上。
那天,生日宴是女兒定的,還特意選在晚上,想讓大家都能出席。女兒給了何阿姨10000塊錢的紅包,祝媽媽生日快樂,怕弟弟看到尷尬,還特地在接何阿姨來赴宴的車上給的。
兒子帶著孫女也來了,給了何阿姨800塊錢,還訂了一個生日蛋糕。何阿姨看了也非常開心。唯一不開心的就是兒媳還是沒有來。不來的理由這次是說肚子痛。這已經是兒媳連著三年不來給何阿姨慶生了。
宴席上,外孫和孫女給何阿姨唱了生日歌,何阿姨許了愿,吹了蠟燭,快快樂樂地陪何阿姨過了生日。
吃完飯,女兒一家先開車走了,兒子說他順路要送何阿姨回家。在等兒子去取車的時候,何阿姨和孫女聊了會天。
何阿姨問孫女:“寶貝,今天的蛋糕好吃嗎?”
小孩子哪有什么心機:“不好吃。外婆過生日吃的蛋糕才好吃,兩層的,又好看又好吃!”
何阿姨心里一酸,又問:“外婆過生日,爸爸媽媽送禮物了嗎?”
“送了呀,外婆說她腰痛,媽媽說送按摩椅。爸爸說買個幾千塊錢的,可媽媽說便宜的不好,就買了個一萬多的。奶奶,那個按摩椅可舒服了,每次去外婆家,我都要坐一坐,可好了。奶奶,你也去坐坐吧!”
何阿姨聽得心里拔涼拔涼的:自己也有腰疾也腰痛,為什么兒子沒想著送自己一個按摩椅呢?哪怕嘴上說說,也證明他想過!養育他三十多年,還不如丈母娘在他心里的地位高。
本來何阿姨想著在自己百年后,所有財產由兒子來繼承,但一直又覺得對不起女兒,就一直壓心里沒有說出來。現在,何阿姨改變主意了,她決定:自己的財產全部由自己支配,單開一個養老賬戶,把大部分退休金都打進這個賬戶里。如果兒子兒媳還算孝順,在自己動不了的時候還能照顧她,那么自己的財產,女兒兒子對半分;如果兒子兒媳對自己不聞不問,那所有的財產都留給孝順的女兒和女婿了。
4、
曾看過一部電視劇《天道》,劇中王志文扮演的角色丁元英曾對母親說過這樣一番話,他說:
“媽,如果您養兒就是為了防老,那就別說母愛有多偉大了,您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換,等不等價還兩說著呢,碰到我這么個不孝順的,您就算賠了。”
生兒育女,說到根本,不過是生理上的性沖動和動物的生殖本能。如果非要把生孩子當成一種經濟手段,為自己的未來進行投資,那很有可能像丁元英說的那樣,“如果碰到我這么個不孝順的”,那可是滿盤皆輸。
尤其是像現在,生存壓力和生活成本越來越大,想把自己的養老完全壓在兒女身上,確實有些自私了。
可是年紀大了確實也需要得到很好的照顧,該怎么做呢?
首先,拋棄養兒防老的等價交換成分,讓真正的孝道起作用。這份孝道,是發自內心的、天然的愛:你生我,養我,給我愛,于情于理,我都應該回饋于你,這是應該的。既不是脅迫性質,也不是道德綁架。這得益于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過程中,不求回報,只全心給予愛的家庭氛圍。無論是育兒還是養老,都應該源自本心,母慈子孝,渾然天成。一個和諧有愛的健康家庭養不出白眼狼。
養兒防老到現在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心靈上的慰藉。
其次,父母與子女之間、尤其是成年子女之間,應當保持界限感,相互之間是有限責任,而非無限責任。父母對子女的責任止于孩子成年,而孩子對父母的責任源自內心對父母的愛,出于血緣關系的反哺關愛。
第三、自己的養老問題,要提前做好規劃。
子女并不是來還債的,不要對自己曾經的付出抱有目的,學會自己為自己負責。提前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好準備,在自己還能動的時候,學會開源節流,為自己建立一個養老賬戶,把掙到的錢存進去;再買份養老保險。對于已成年的子女,不要再掏腰包去貼補,人到老年,最重要的,是身體無病,手中有錢,這不僅是為了讓自己晚年生活有質量有保障,也是為了減輕子女的負擔,讓他們輕松地生活。
養兒已經不能防老了,你是否已經做好了自己給自己養老的準備呢?
圖|影視劇照
END
今日互動話題:
你對“養兒防老”的觀念有什么看法?
請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