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公民課本插圖
01
本來不想再說教材話題了,但一條留言讓我心意難平。
前天我寫了一篇《小學教材插圖太丑?看看民國教材插圖,你會發(fā)現(xiàn)這不是丑,而是很丑》,然后有讀者這樣留言:
“就像作者,不用建國后的小學優(yōu)秀教材舉例而用民國,難道新中國后就沒有優(yōu)秀美感的插圖了嗎?難道只是隨便舉例嗎?心之不正,術必有邪!”
意思是說我用民國教材來舉例,心術不正,應該用建國后優(yōu)美的教材插圖。
民國公民課本插圖
我思考良久,沒有回復。誅心之論,是沒法講道理的。
要是用這種思維來看我的文章,那還不如取關,免得相互膈應。
我寫了那么多民國軍閥混戰(zhàn)的文章,是不是篇篇都要問一句:你老寫民國是何居心,為什么不寫建國后的歷史?
在這里解釋一下:我沒有什么居心,我樂意!
其實在那篇文章中,我寫過這么一段話:
“可以看看80后90后那一代的教材插圖,也可以看看民國時期的小學教材插圖。前者大家看得多了,經(jīng)典自不必多說,民國時期的教材大家看得少,恰好我手上有些民國教材的資料,所以我多放點圖讓大家欣賞。”
我不知道這個讀者是沒有看見,還是視而不見。
民國公民課本插圖
延伸閱讀:
教育部:成立調查組全面徹查教材插圖問題 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布
02
我不是民國粉。
民國是個失敗的時代,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生活艱辛,幸福感低,所以整體上它并不值得吹捧。
但是,再爛的時代也有值得挖掘的東西,也有能照耀未來的閃光點。
民國小學教材便是其一。
從某種程度上講,民國小學教材不僅僅是教材,而是一項文化奠基工程。
大清覆滅,民國建立,社會面臨巨大轉型,新時代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
從帝制臣民到國家公民,現(xiàn)代教育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們獨立健康的人格?
怎樣讓孩子成長為既有文化知識和從業(yè)能力,又有行為教養(yǎng)和品德操守的人?
這些都是當時的國語教材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經(jīng)過研究,教育家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放到了小學語文課本上。
什么是文化奠基工程?就是從小培養(yǎng)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有操守、有作為、有品位的公民,這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根基。
用當時的話說,這是“奠常識之基,奠審美之基,奠倫理之基,奠人格之基,奠教養(yǎng)之基,奠傳統(tǒng)之基,而最終奠民族精神之基”。
為了完成這個工程,蔡元培、葉圣陶、豐子愷、朱自清、夏丏尊、張元濟、王云五、顧頡剛、陳鶴琴等眾多大師,心甘情愿俯下身來,不辭辛苦為孩子們編寫、校訂國語課本。
反觀現(xiàn)在,但凡有點名氣的學者,都不會“屈尊”去編小學語文課本——覺得掉價。
葉紹鈞(圣陶)編,豐子愷繪
03
民國教材不是全國統(tǒng)一編寫出版的,不存在壟斷,它實行的是“國定制”與“審定制”并存的制度。新文化運動后,以“審定制”為主。
所謂“審定制”,就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根據(jù)中小學各科教程標準,對出版單位編寫的各類教材進行審查鑒定,通過后予以出版、發(fā)行、使用。
換句話說就是:教材編寫交給市場,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制定相關標準和審核把關,最后擇優(yōu)選用。
只要符合審核鑒定標準,就是大膽采用,完全不擔心所謂的“資本的力量”,而各個出版社之間為了競爭,也會竭力提高教材編寫質量。
有學者統(tǒng)計,從1912年到1949年,全國共計編印出版了100多套小學國文、國語教材。
各類民營書店、出版社進入教材市場,優(yōu)秀的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和學者們,熱心編寫小學國語課本,從而形成了“一派百花爭艷、百舸爭流的格局,成為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上教科書編寫的黃金時代”。
這100多種教材,質量參差不齊,其中,最精品、最經(jīng)典的是頂尖專家強強聯(lián)合、用心打磨的《開明國語課本》《商務國語教科書》《世界書局國語課本》。
十幾年前,社會上興起了一股“民國熱”,以至于民國時期的教科書也受到了追捧,上海出版界重印出版了這三套老教材,一度賣到脫銷,網(wǎng)上好評如潮。
可見,這些古老的教材時隔近百年后,仍然還有生命力。
04
舉幾篇文章的例子,說說民國小學教材美在哪里。
- 課文《茶》:
茶樹生山間,高數(shù)尺。春時,采其嫩葉,焙干之。用以泡茶,味清而香。飲之,可以解渴。
31個字,完美概括了茶的生長環(huán)境,采摘時節(jié),制作方法,飲用方法和功效。
清雅流暢,惜字如金,煉字煉句,怎一個簡字了得?
- 課文《愛國》
中華,我國之國名也。自我遠祖以來,居于是,衣于是,食于是。世世相傳,以及與我。我為中華之人,豈可不愛我國耶?
沒有談三皇五帝,沒有夸地大物博,沒有空洞的道德說教,只用最質樸的生活化語言,就講明了為什么愛國。
- 課文《插秧》
大雨如注,田水驟滿。既晴,數(shù)農夫,戴草笠,入田插秧。秧針出水,長三二寸,分列成行。
詩一樣的語言,既強調了勞動的艱辛,也表達了勞動的喜悅。
- 課文《秋天的四野》
秋風起,天氣涼,秋云淡淡雁成行。棉田白,稻田黃,家家農人去來忙。紅葉村,蘆花港,處處聽得蟲聲響。
寥寥幾筆,勾勒出了一幅秋之韻的中國畫,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情景,讓人仿佛置身稻香蟲鳴之中,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經(jīng)驗(那時候多是農村學生),易于引起學生的共鳴。
當然,民國小學教材也有很多直白淺顯的文章或兒歌。
- 課文《螢火蟲》
螢火蟲,尾巴上面光閃閃。照到窗子前,照到屋檐后。夜里不怕天黑暗。螢火蟲呀,你家好開燈籠店。
- 課文《小貓過河》
小貓要過河,不會游水,他向鵝借船,鵝說,我沒有船。小貓說,你的身體不像船嗎?你的腳不像兩把槳嗎?鵝笑著說,那就請你上船吧。
天真可掬,童趣盎然,以孩子的視角去編寫,才能觸摸到爛漫童心。
淺近中蘊雅致,平和中含韻味,清透中藏玄妙。
05
有一個問題:民國時期的優(yōu)秀教材,現(xiàn)在能不能直接拿來用?
其實,這并不合適。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民國部分教材雖好,但時代變了,很多東西不合時宜了,而教材需要與時俱進。不過,可以把它拿來給孩子當課外讀物。
優(yōu)秀教材會過時,但編寫優(yōu)秀教材的方法、原則、擔當,永遠不會過時,這些核心精義是編寫教科書的底線,底線一旦突破,就會出現(xiàn)垃圾“毒教材”。
從這個角度看,民國小學教材是一面永不過時的照妖鏡:它的人文、自由、雋永、優(yōu)雅,無不照射出今天“毒教材”的功利、禁錮、丑陋、粗俗。
【參考資料】
《品民國教材之美:談文本之美的根源》
《民國教材:逝去的風景》
《民國教材映射現(xiàn)世教育之痛》
《老課本的氣質——談民國教材熱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