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在詩詞這個大家庭里,送別是永恒的主題。哀婉纏綿地送別詩詞,因為情真,所以感人。
公元1178年,三十八歲的辛棄疾自江西豫章前往臨安,臨行前,他感慨于這些年的遭遇,寫下這首鷓鴣天送人,這首送別詞,表現出來的不僅是離愁,更有辛棄疾對人生的感慨。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一首竹枝詞中感嘆人間世態更兇險,人心更難測。他在詩中說,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在劉禹錫看來,相比驚濤拍岸、兇險無比的瞿塘峽,人心更為難測,說不定什么時候你便會被小人暗算。當然,這是劉禹錫對自己親身經歷的一種感慨,對于世人也是一種警示。辛棄疾在送別詞中感嘆,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與劉禹錫詩中表達的含義頗為相似。
辛棄疾出生在濟南歷城區,他的故鄉遙墻,位于風景秀麗的小清河畔。辛棄疾在延續了蘇軾的詞風,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拓寬了詞的范圍,使其內容更為豐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對辛棄疾來說,舉目所見,心中感受,皆可入詩。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辛棄疾的這首鷓鴣天,體會詞中別樣的詩意。
鷓鴣天·送人 辛棄疾 〔宋代〕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唱完了送別的《陽關》曲,臉上的淚痕還未全干。馀,意為多余,詩人勸慰朋友,也鼓勵自己,所謂功名利祿,如今都是多余之事,身外之物,不要為了這些勞神費心,不如每天多吃飯,保重身體。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這兩句詩借景抒情,將依依不舍的情融入山水。原本靜止不動的樹木,在詩人筆下卻變得靈動起來。詩人未寫送別之人,卻說流水悠悠,將岸邊的樹木送到遠方,遠山被帶雨的烏云遮住一半。
除了辛棄疾,宋代詩人王觀的送別詞,也是將離情與山水融為一體。辛棄疾的詞中,流水送樹木,王觀的詞中,流水化身為美人的眼波,遠山化身為美人的眉峰。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的比喻,非常巧妙。
辛棄疾隱去了行蹤,行人要去哪里呢?詞中沒有明說,留給讀者去想象。你看,浮天水送無窮樹,流水沒有盡頭,樹木也是無窮無盡。那么,行人要去的地方,有多遙遠,盡在不言中。
我們再來看王觀的詞,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詩人也沒有明說,而是委婉地告訴讀者,行人要去的地方,是山水相連,是風景秀麗的江南。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詩人以反問,將離愁升華。古往今來,讓人傷悲的豈止是離愁別恨?想起尚在異族統治之下的中原百姓,失去故土的傷悲更痛心。
六年前的秋天,辛棄疾在滁州任職,他的部下范昂,任職期滿,被皇上召回臨安。臨行前,辛棄疾填了一首木蘭花慢,期盼好友范昂能被委以重任,有機會便去前方看看,籌劃軍事策略,早日收復中原。
辛棄疾的感慨在詞中得以體現: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他對于好友的祝福流露于筆端: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而他的殷切期望,更讓人動容: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
辛棄疾和陸游一樣,以收復中原為畢生的夢想。如今,辛棄疾自己也要啟程去臨安,前路漫漫,萬分感慨。回首往事,二十一歲的辛棄疾,率領兩千多名愛國青年,投奔起義軍,投入抵抗完顏亮的戰斗中。
后來,年輕的辛棄疾僅帶五十人,將殺害起義軍領袖的叛徒捉拿歸案,得到南宋朝廷的賞識,從此走上仕途。
當年,意氣風發的辛棄疾,寫了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這些建議并未被朝廷采納,而他本人也沒有被派往前線,而是被派往江西等地任職。雖然他的政績斐然,但是與自己的心愿相去甚遠。詩人內心的苦悶,無處訴說。
“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最后這兩句詩,很有深意。水深浪高的江水,隱藏著無數風險,但是最難的,卻是人間的路。
杜甫與李白分別十幾年后,再未相見。當杜甫聽到李白被流放后,為他擔心,寫了一首詩。詩中說,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杜甫一語雙關,與辛棄疾的詩句,異曲同工,都在感慨世事難料,很多事情無法左右。
當年,三十四歲的辛棄疾,在另外一首送別詞中勸慰好友,不要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祿,以至于忘了初心,他對朋友說,落日古城角,把酒勸君留。他感慨好友對于功名富貴的追求,不到老,不肯罷休: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辛棄疾規勸好友,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那么,年輕人為什么讀書呢?在辛棄疾看來,學子們應當效仿古代的伊尹和周公,以為國效力為己任: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
古往今來,借景感懷的詩詞,數不勝數。被賜金放還的李白,在離開長安前,寫下三首行路難,前途渺茫,不知路在何方?就連豪放的李白,也不禁感嘆: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迷茫的李白,感慨人生路之難,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而白居易也曾在詩中說過,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復間。
無論世事怎樣艱難,辛棄疾初心不改,幾十年如一日,以熱情的態度擁抱生活。大家看,五十八歲的辛棄疾,在一首詞中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仕途失意的辛棄疾,非常欣賞陶淵明的隱居生活,閑居鄉村時,他醉心于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寫了很多田園詩詞。同時,他的內心又會產生強烈的憤怒,一腔愛國心,無人理解,文武雙全,卻無處施展才華。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生!這不僅是辛棄疾的遺憾,也是南宋朝廷的一大損失。
期待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詩風詞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