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幾張低劣垃圾的插畫,引起全民對教材的重視。
那幾張插畫,確實很惡心。但說穿了,這就是一個大型“招投標”事故,有人霸著關系掙錢,兒子靠老子掙錢,一層層轉包,最后到了“臨時工”手里。“臨時工”腦洞大開,拿低俗當創新,拿審丑當個性,劃拉幾筆就交差了。這個鏈條上的人,都忙著數手里的錢,沒人正眼關心過這件事,甚至連最基本的三審三校,都沒履行。最后,翻車了。
被全網討論的轟轟烈烈的“統編版”教材,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統編教材。是教育部要求全國小學、初中、高中及中等職業學校使用的統一編寫教材。從2017年開始實行,到2020年實現全覆蓋。這是個大工程,也是一件關乎每個普通家庭的大事。
那這套統編教材,都改了什么,為什么要這么改?
除了暴露出來的“惡劣插畫”問題,還有哪些是需要我們引起重視的?這幾天,網上關于教材的討論,主流的聲音,都是“防止境外勢力、帝國主義的滲透”。說實話,比起受“資本主義思想的腐蝕”,我更害怕我的孩子,在他義務教育階段,人生最容易塑型的青春期,忽視對常識的學習,缺乏最基本的思辨能力,成為一個在網上留個言,都是去別人那里“復制黏貼”的工具人。最后成為一個,思維混亂,邏輯缺失,對未來充滿迷茫和無力感的青年。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兒子剛好是教改這一代人。我從他小學一年級的教材,一直翻到現在初中七年級。
手里剛好有統編版七年級的歷史書。想拿其中一課,說說這新舊教材改編。
二、
初中七年級的《中國歷史》,有一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這一課,原先是三節內容:“推恩令”的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鹽鐵專賣。最近新加了一個內容,北擊匈奴。
舊版教材,在講到“推恩令”時,是這樣表述的。“那時候,漢初分封的諸侯國,還有相當的勢力。漢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萬騎,和天子一樣威風。他還自造弓箭數十萬,府庫的‘珠寶玉器,多于京師’。為加強中央集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
舊版講推恩令的實行,背景是諸侯勢力強大,讓漢武帝覺得不安。推恩令,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這一版,對地方勢力的描述,只講事實,以及客觀舉例,沒有出現道德批判。
2017年的統編本,改說法了:“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生活驕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開反抗朝廷派來的官吏,有的還企圖謀反。地方上的豪強地主也發展起來,兼并土地,聚斂財富,橫行鄉里,與官府分庭抗禮。這兩股勢力導致社會秩序混亂。
在這一版,諸侯勢力成了“要謀反的大反派”。這些“反派”,不僅驕奢淫逸,還聚斂財富,橫行鄉里。寫教材的人,不僅自己帶入了“漢武帝”的角色,也讓這些十幾歲的孩子,帶入到了“漢武帝”的視角。總之,地方勢力是壞的,諸侯是壞的,漢武帝是好的。收拾這些諸侯、地主,是正義的。
我們就是不告訴孩子,兩千年的封建史,就是地方與中央的權斗史。漢武帝對付諸侯王,不是因為他們“驕奢淫逸”、“橫行鄉里”,而是高層權力斗爭使然。對普通老百姓而言,被諸侯王統治,未必是壞事。中央集權,也未必就是好事。犯不著動用感情色彩和道德批判。
2021年的修訂版,可能是編輯也覺得不妥,總算去掉了地方勢力“驕奢淫逸”四個字。但對地方勢力的“道德批判”不變。
在舊版教材里,對士人階層、商人階層,都是保持相對中立的態度,不使用批判性的詞匯。但在統編教材里,知識分子的士人,經營買賣的商人,都挨不到什么好詞。
在講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編本的表述是:(士人)依附諸侯王,批評皇帝”,將“士人”階層描繪成了對抗朝廷,引起社會不安定的因素。
在講到“鹽鐵轉賣”時,富豪被形容為“唯利是圖”、“不關心國事”。說這些富豪因鹽鐵經營權,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漢初諸侯王叛亂時,朝廷向他們借錢去平叛,他們不肯借貸。
在一個封建農業國家,民間商人要怎么控制國家經濟命脈?商人有沒有權力,決定自己的錢借不借? 我們學歷史,是要學什么? 是讓孩子學會站在一個漢朝皇帝的立場,還是希望他們有現代文明的價值觀和理念?
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什么樣的教材,才是我們這些成年人,應該交到孩子手上的?我們在跟孩子教授知識時,希望他學會什么,成為怎樣的人?
我希望我的孩子在上這一課的時候,教材和老師,都能啟發他一下。漢武帝大一統,要如何辯證的看待?獨尊儒術,對今后的中華民族帶來了什么正面意義,又帶來了哪些負面影響?漢武帝將鑄幣權、鹽鐵轉賣都收歸中央,是強化了“大一統”,穩定了政權。但鹽鐵這樣的民生專營收歸中央,同時是不是,也是一個與民爭利的過程,這中間會滋生多少腐敗和剝削?漢朝官營的鹽鐵產業,因為缺乏監管,造成過哪些民生悲劇?
我們最大的問題,是不教常識。
不會思辨的學生,以后就是不會思辨的成人。這樣的人多了,就是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社會。
三、
前段時間讀黃燈老師的《我的二本學生》,她說自己教書十幾年,居然沒有一個學生為了原則問題和她爭論到底,這一代的孩子順從到令人震驚,空洞到令人震驚,迷茫到令人震驚。
黃燈老師說,“現在的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它拼命去鼓吹一種假裝的東西,但它就是不教小孩觀察身邊的東西,不會思考。”“大學里的學生,你就覺得他們的生命被掏空了,就像一個空心人來到你身邊,帶著塑料的氣味和電子產品的氣味。從小引導他們的就是單一化(應試)的標準,那個對他們傷害特別大”。
這種空洞和迷茫,是該受到重視了。
四、
教材,直接影響著孩子智識的養成和價值的塑造。
如果孩子的價值養成,永遠都處于空洞口號的引領,他的成長過程,一定會出現價值迷茫。
信念和價值的塑造,不應該是簡單灌輸,應該給予他們判斷的能力和思考的土壤。語文、歷史、思政、數理化,任何一門課,我們在課堂里傳遞給孩子的,都應該是常識性的東西。
只有基于常識作出的價值判斷,這個人,才真的信這個價值。這個就叫信念。寫作文撒謊,答題目瞎編,上臺發言裝腔作勢,寫起論文來自己都不信,這樣教育流水線出來的青年,怎么會不空虛迷茫,內心撕裂?
我們今天要追問的,已經不是教材的問題,是教育的本質,是不是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