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底》 杜甫 唐代
紫萼扶千蕊,黃須照萬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
深知好顏色,莫作委泥沙。
杜甫的這首詩,寫于成都,詩中一改他以往沉郁滄桑的風格,清新而活潑,好心情流露于筆端,讀來讓人眼前一亮。
公元759年,四十八歲的杜甫,在顛沛流離中寫了有名的三吏﹑三別六首詩,寄給李白二十韻,以及寄給高適﹑岑參等人的詩詞,都是難得的經典。
這一年,杜甫的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他去過甘肅天水,輾轉一年,于年底到達成都,一家人住在浣花溪畔。第二年的春天,杜甫在朋友嚴武、高適等人的幫助下,建了幾間茅屋,四周種上果樹、花草。成都風景宜人,氣候溫暖,慰藉了杜甫的身心,讓疲憊的心靈得以休息,在此調養多病的身體。
首聯“紫萼扶千蕊,黃須照萬花”,突出牡丹之美,采用互文的修辭手法,這在古代詩詞以及文學中經常應到,又名互辭。詩人以此形容牡丹,堪稱絕妙。紫萼意為紫色的花瓣,萬花指萬朵花瓣,這兩句詩互相補充,突出了牡丹花開放時,萬瓣千蕊的盛況。紫色的花瓣與黃色的花蕊互相偎依,黃色的花蕊映照著萬朵花瓣,只有牡丹才有這樣的風姿。
頷聯“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突出牡丹花瓣的嬌嫩。詩人看著嬌嫩欲滴的牡丹花瓣入神,不禁懷疑,暮色中的雨霧滋潤了花瓣。李白曾在清平調中描寫牡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李白以花喻人,世人見到牡丹,就會想到貴妃國色天姿的容顏。牡丹花瓣上的露珠,晶瑩剔透,在陽光的映襯下更為奪目。牡丹在春風中搖曳,被露珠滋潤的花瓣,更為嬌艷。杜甫則把牡丹喻為朝霞,莫非是天邊燦爛的朝霞,融入了牡丹花瓣?才讓牡丹花如此嬌媚鮮艷。
頸聯“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詩人引用典故,從側面烘托牡丹花之多、之美。當年,潘岳任河陽縣令時,發現當地的環境適宜桃樹和李樹生長,于是下令讓全縣百姓種植桃李樹。每年春天,桃花盛開,萬枝丹彩灼春融,宛如一片燦爛的云霞;枝頭的李花,潔白勝雪,閑與梅花爭幾回。
潘岳,字安仁,是西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對于潘岳的容貌,可謂妙有姿容,好神情。《世說新語》曾有記載,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時人謂之“連璧”。
衛玠也是西晉有名的美男子,據說,少年衛玠經常乘坐著羊車上街,引得眾人駐足觀看,大家都覺得衛玠像玉人一般潔白無瑕,宛如仙人下凡。
衛玠的舅舅王濟,是一位英俊瀟灑勇猛無敵的大將軍,他見了衛玠便自慚形穢,覺得與他一起外出,自己都變丑了,在光彩奪目的珍珠旁邊,自己顯得黯淡無光。
杜甫在詩中以堪留衛玠車來突出牡丹之美,盛開的牡丹,能讓高冷的衛玠停留欣賞,可見其風姿與眾不同。
尾聯“深知好顏色,莫作委泥沙”,則突出了對牡丹的憐惜之情。宋代詩人吳潛,曾在一首海棠春中憐惜海棠花,不忍心看它凋零。詩中寫道,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
人老了,容易觸景生情,回首往事,半生坎坷,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杜甫,欣賞著牡丹的好顏色,不忍心看花兒化為泥土。已經四十九歲的杜甫,難免感懷自己的身世。
歷史上的潘岳,有才有貌,專一深情。擲果盈車、白發悲秋、潘楊之好,這些成語都與潘岳有關。據說,年輕的潘岳駕車走在街上,路邊的女子,妙齡女子、白發老嫗,都被他的美貌折服,紛紛將各種水果丟到他的車里。
左思長得很丑,但他不自量力,想著東施效顰,試探一下自己的魅力。他也像潘岳那樣駕著車到處閑逛,可是大街上的女子,齊共亂唾之。灰頭土臉的左思,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家。
潘安的名字,源于杜甫的這首詩。杜甫在詩中說道,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此后,人們便以潘安來稱呼潘岳。白發悲秋,則是仕途坎坷的潘安,在三十二歲的年紀,早早長出白發。他在《秋興賦》中感嘆:晉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
潘岳十二歲那年與妻子楊氏定親,婚后他們夫妻二人感情極好,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四年。那時候的潘岳,就已經是萬眾矚目的明星,他走到哪兒,都是焦點人物。難能可貴的是,潘岳對妻子情有獨鐘,面對萬千崇拜他的女子,他心如止水。
不要說在古代,就是現代社會,潘岳也堪稱楷模。潘岳小名檀郎、檀奴,由于他才貌俱佳,對結發妻子情深似海,忠貞不渝,在妻子去世后,至死未再娶。因此,后世的女子,便把檀郎作為理想夫君的代名詞。
古代的女子,地位卑微,她們在心里盼望自己的夫君,能夠像潘安那樣,對自己始終如一,不離不棄。當然,這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正如納蘭在詞中感嘆的那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正是因為古代薄情的男子太多,潘安才顯得更加難能可貴。重情重義的潘岳,他的傷感,在《秋興賦》中得以體現:臨川感流以嘆逝兮,登山懷遠而悼近。彼四戚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難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諒無愁而不盡。
南唐后主李煜,在破陣子一詞中感慨,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李煜以沈約和潘安的典故,形容自己凄涼的心境,說明自己也像潘安那樣,不到四十歲便華發早生。后人便以潘鬢形容中年白發。唐代詩人李德裕,也曾在詩中引用此典故,越吟因病感,潘鬢入秋悲。
潘安若是生活在現代,一定是導演的最愛。玉樹臨風,容貌出眾,出演古裝的文人俠客,信手拈來,收獲一大波粉絲,自帶流量。化妝師也省心啊,人家那渾然天成的容貌,眉毛不用畫,面如冠玉,唇若施脂。走起路來,儀態萬方。
最讓人放心的是,潘安是真的深情,而不是營造出來的人設。他在妻子去世后,寫了三首悼亡詩,情真意切,讓人動容,他以翰林鳥和比目魚自喻,寫出自己最妻子的真情: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
翰林鳥,在樹林里比翼雙飛;比目魚,在水中成雙結對地游走。《詩經爾雅》中曾說,東方有比目魚,不比不行。在古代,翰林鳥和比目魚都用來形容夫妻恩愛。而潘岳詩中,一朝只的翰林鳥,中路析的比目魚,形單影只,無比凄涼,恰如他自己的境遇。
人稱河陽一縣花的潘岳,原來如此深情。因為杜甫的一首詩,深情的潘岳從此有了潘安的別名,其名氣遠超本來的名字。后人常用貌比潘安來形容男子容貌出眾,足見潘安的影響力,深入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