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維明教授分享講座內容
講座伊始,夏維明教授指出兩點:在中國,牛戒于宋代至民國時期一直很流行。明清時期,牛戒傳播廣泛,至20世紀初甚至是現在,很多中國人不吃牛肉,因為他們認為吃牛是罪過,吃牛的人是犯罪的人,會在地獄被處罰。還有一個說法,如果人吃牛,在下一輩,他會變成牛被別人吃。在印度,印度教中的神牛觀念很普遍,他們認為牛是神圣的,所以印度人禁止殺?;虺耘?。印度領導人甘地也大力倡導對牛的保護,他認為只要印度教徒保護牛,印度教就會一直存在。
五代時期繪畫
表現因觸犯牛戒而受到懲罰
臺灣地區民間宗教畫
表現因殺青牛(水牛)死后受到懲罰
20世紀印度繪畫
印度教中,牛是神圣的,禁止殺牛或吃牛。
本次講座,夏維明教授主要向與會者介紹中國的牛戒與印度的牛戒的關系,證明佛教把印度的神牛觀念傳播到中國,這種觀念不是明清才有的,它可以追溯到唐代,中國的神牛觀念(包括牛戒)是來自古印度佛教的影響。講座內容共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明清時期中國的神牛觀念(以及由此產生的吃牛肉禁忌)。
明清時期,很多農民都拜牛王,牛王是保護牛的神靈。當時牛瘟肆虐全球,傳染迅猛,所以人們建造了很多牛王廟,以祈求對耕牛的保護。除此之外,對牛的保護不僅是祈求它不生病,還有防止受到自己主人的殺害,牛王是負責牛戒的人,處罰殺牛、吃牛的人。保護牛不生病、不被自己的主人吃掉。
男性牛王像,山西省懷仁縣石井村的壁畫,Hannibal Taubes拍攝。
關于牛王信仰有很多抄本。清代抄本將牛王叫做“逝多林中大力牛王菩薩”(the Great-Strength Ox King Bodhisattva of the Jetavana Garden),“逝多林”梵文為“Jetavana Garden”,原為釋迦牟尼佛講法的地方,所以牛王崇拜與佛教,且與釋迦牟尼佛有密切的關系。從抄本中可知,牛是神,是菩薩的化身,因為幫助百姓下地耕作,所以不可殺牛、吃牛。
北方地區的牛王多為男性形象,而在南方地區,如四川成都,牛王多為女性形象。
第二部分,將明清時期神牛觀念追溯到唐代佛教的著作和藝術作品中。
夏維明教授認為以往認為明清時期的牛戒,事實上可以追溯到唐代佛教徒的著作和藝術作品。在禪宗里,耕牛是佛性的象征,相關公案中有諸多例證。例如,長慶問曰:“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百丈懷海曰:“大似騎牛覓牛?!边@里的牛,代表佛性。
由宋代開始,《牧牛圖》很流行,牛是佛性的象征,牧牛時人與牛逐漸整合的關系表示修行的次第。
牧牛圖
五代時期還有文本作品可見神牛觀念與牛戒的關系。陶谷的《清異祿》認為“牛是黃毛菩薩”,這里的牛指的是黃牛。
還有發現于敦煌五代時期的抄本,記錄牛為大力菩薩。所以早在宋代以前,牛是大力菩薩的說法就已經在中國以佛教的方式流行。
第三部分,將唐代中國神牛觀念(以及由此產生的牛肉禁忌)追溯到古代印度佛教。
以此證明是佛教把印度的神牛觀念傳播到中國。一些學者認為因為佛教禁止食肉(禁食所有動物的肉),所以,佛教并非只看重牛,因此牛戒不是從佛教而來。而夏維明教授要證明的是佛教把牛推崇為神圣的動物,中國的牛戒來自佛教。經夏教授研究發現,佛教從其周邊的印度文化中汲取了牛神圣性,并將其傳播到中國。
因為牛是神,所以牛糞也是神圣性的,可用在宗教儀式,且現在的印度人也會在宗教儀式中廣泛使用牛糞。
印度宗教儀式中對牛糞的使用
唐代的僧人已知印度人使用牛糞凈化,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在印度)地涂牛糞為凈。”一行的《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中記載:“西方聚落牧牛共在一處…牛屎尿遍地重積,梵俗亦為凈?!毙铝_僧人道倫在《瑜伽諭記》中也寫道:“外道計劫初時眾生所食自然。至劫減時地味減。眾生餓饑。諸天憐哀?;髋I怼Ec眾生耕。眾生得活。天恩既重。為妄語無罪。今西方以牛屎尿為凈。以是天故?!痹诜鸾探浀渲?,至少有八百次提到牛糞,且都與神牛觀念有關系。
進一步,夏維明教授認為騎牛觀音與印度神有直接關系,佛教將許多騎牛的神靈從印度引入中國。如佛教中的閻羅王,最初在印度是騎牛出現的。印度教中重要的神之一——濕婆大自在也是騎牛的,中國的雕塑和壁畫中可見,表現濕婆騎牛。大足石窟中有五代時期的騎牛濕婆,騎牛觀念最早的表現正是在五代時期大足石窟,有學者認為這就是騎牛觀音,也有學者認為這是騎牛觀音的祖先——“解冤結菩薩”,但無論如何,它與大足石窟中的騎牛濕婆出現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所以夏維明教授認為印度騎牛的神與中國騎牛的神有直接關聯。
十九世紀印度繪畫表現的騎牛閻羅王
敦煌藏經洞出的牛王形象(晚唐或五代)
和闐出大自在(Mahe?vara)(Moxishouluo摩酰首羅)(?iva濕婆)板畫
濕婆(?iva)騎的牛難迪(Nandi)
五代時期大足石窟的騎牛濕婆,Thomas Suchan拍攝。
騎牛觀音最早的表現是在五代時期大足石窟(通過榜題可知其叫“解冤結菩薩”)
另外,牛王的名字原來是釋迦牟尼佛的稱號,梵文為narār?abha,翻譯成中文是牛王。在古代印度,公牛象征著男子氣概。保護牛的牛王原來是佛藏經里的佛陀,這也正是稱它為“逝多林中大力牛王菩薩”的原因。
道世寫的《法苑珠林》中記載:“西國土俗以牛能耕地出萬物,故以牛糞為凈,梵王帝釋及牛并立神廟以祠之,佛隨俗情故同為凈?!庇纱丝梢娞拼苏J為牛神圣性是佛教從其周邊的印度文化汲取的。
最后,夏維明教授給出結論:中國牛神圣性(以及由此產生的牛肉禁忌)與印度牛神圣性有關聯。佛教,從印度文化中汲取了牛神圣性觀念,并將其傳播到中國。中國的牛肉禁忌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佛教,至少早至唐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