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期間的沙俄軍隊
01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俄軍隊在東線與德軍和奧匈帝國軍隊殺得昏天暗地,曠日持久的戰爭,迫使俄國先后動員了1500萬人,這個數字約占全國成年男子的一半(當時俄國總人口約為1.7億)。
為了補充戰場上所消耗的巨大人力,沙俄政府除了將俄羅斯族人送上戰場外,還把目光投向了中亞地區的少數民族。
1916年7月沙皇尼古拉二世發布命令,對庫班、外高加索、中亞、哈薩克斯坦和西伯利亞19-43歲的男子進行動員,征召他們開赴歐洲前線各戰區充當勞力,修筑軍事工事。
本來,根據沙俄法律,非俄羅斯族居民不服兵役。
然而,此次戰爭規模空前,沙俄政府不得不特殊問題特殊處理,突破法律征召少數民族。為了降低征兵阻力,沙俄政府承諾他們入伍后只修工事不打仗。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生活在中亞的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烏茲別克人、塔吉克人、維吾爾人以及東干人,以游牧為生,生性自由,他們對政治毫無興趣,對沙俄政府認同感很低,向來認為自己沒有為政府服兵役的義務,沙俄政府之前也尊重這一約定俗成的傳統。
出乎沙俄政府意料,征召令一出,激起了中亞地區各少數民族的激烈反抗。
起初,人們反抗的主要手段是沖進基層政府,銷毀戶籍,當時戶籍是征兵的唯一文字依據,沒有戶籍就無法確定征兵對象。
沙俄政府連忙調集軍隊鎮壓,鎮壓又激起了更激烈的反抗,于是零星的動亂很快匯合成了一場遍及中亞各地的民族大起義。
官兵一旦完成現代化,農牧民起義基本沒有成功的可能。
各路起義軍雖然聲勢浩大,但終歸不是沙俄軍隊的對手——起義被鎮壓了,無數村莊被夷為平地,幾十萬人慘死。
以起義的中心圖爾蓋省為例,1917年2月,沙俄軍隊攻陷了起義軍的主要據點,殺死了20多萬人,迫使該省30多萬哈薩克人和吉爾吉斯人逃亡他鄉。
中亞地區的沙俄軍隊
中國新疆毗鄰中亞,邊境線長達數千里,在沙俄軍隊的瘋狂鎮壓和兇猛追擊下,成千上萬的中亞難民扶老攜幼,涌入新疆。
據統計,1916-1919年涌入新疆的俄國難民累計總數達30余萬人,難民為了生存,強占牧場,盜竊財產,所到之處,風聲鶴唳,各地方苦不堪言,整個新疆處于風雨飄搖中。
02
1917年前后,中國處于北洋政府時代,雖然有護國戰爭、府院之爭、張勛復辟以及護法戰爭的震蕩,但大規模的軍閥混戰尚未開啟,政局相對比較平穩。
雖然如此,新疆與內地遠隔幾千里,北洋政府對新疆鞭長莫及,處理俄國難民的重任,就落在了新疆最高長官楊增新的肩上。
相關地理位置
楊增新是云南蒙自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被分配到甘肅中衛縣(今屬寧夏)當知縣,此人內政指數很高,在任上大力發展生產、妥善處理民族矛盾,政績斐然,引起了陜甘總督和新疆巡撫的注意。
在大佬的保薦下,1908年已經風燭殘年的慈禧太后召見了楊增新,楊增新慷慨陳詞,表達了經略邊疆的大志,慈禧太后壯之,任命他為新疆阿克蘇道尹。
楊增新是太后器重的人,又很有能力,新疆巡撫袁大化對他極為倚重。1912年辛亥革命的沖擊波傳到新疆,巡撫袁大化無力控制局勢,跑路前,他保薦手握兵權的楊增新為新疆都督。
1912年5月,大總統袁世凱正式任命楊增新為新疆都督兼民政長,軍政一手抓,由此開啟了楊增新對新疆長達16年的統治。
巧合的是,楊增新對新疆的統治時間,大致上與北洋政府對中國的統治時間相重合——1928年6月,北洋末代霸主張作霖被炸身亡,北伐軍進入北京,青天白日旗取代五色旗,7月1日,楊增新宣布新疆改旗易幟,6天后被刺殺。
楊增新
新疆天高皇帝遠,楊增新有很大的自主權,基本上等于土皇帝,他對內地軍閥混戰采取不介入的方針,對中央政府采取“認廟不認神”的態度,對新疆實行“無為而治”的統治,實現了保境安民的目標。
言歸正傳,再說俄國難民。
成千上萬的俄國難民涌入新疆,其中不少人攜帶武器,危險性很大,而且游牧民逐水草而居,進來后必定與中國牧民爭奪草地水源,還有大量游兵散勇,四處流竄,給各地方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此外,俄國難民問題涉及外交,處理不慎,可能會引起外交糾紛,給俄國圖謀新疆制造可乘之機。
反觀新疆方面,搞的是“無為而治”的小政府,總兵力才1萬人,既要防守八九千里的邊境線,又要維持新疆廣袤領土內的治安,楊增新壓力不可謂不大!
楊增新與外國人
03
楊增新不愧是久經考驗的邊臣,處理外交問題舉重若輕。
俄國難民問題,其實是兩個問題:一是與沙俄政府交涉,防止沙俄搞事情,二是安置、遣返難民。
1916年9月,俄國駐伊犁領事柏羅典通報新疆當局,稱俄軍將大舉進剿哈薩克人暴動,到時候這些人一定會流竄到中國,請中國軍隊嚴防邊境。
中國交涉人員同意了,但要求俄國承認中國對流竄進來的俄國難民有處置權。
柏羅典大手一揮:此等亂民,任自由處置!
此時,楊增新留了一個心眼,他指示交涉人員:這個事情要走外交程序,雙方要有正式公文往來,以備查詢。
楊增新是這樣考慮的:俄國人詭詐,口頭承諾不足為信,事后萬一他們不承認,說我們迫害俄國難民,借機發難怎么辦?
就這樣,楊增新爭取到了自由處理俄國難民的主動權。
俄國難民入境,根源是沙俄政府的鎮壓和迫害,如果不解決根源問題,今天遣返一批,明天又會涌進一批,反反復復,永無寧日。
因此,楊增新指示各地方官與當地俄國領事交涉,請他們轉呈沙俄政府,赦免參與起義的人,他還多次致電北京,請求中央政府與俄國駐華公使交涉。
1915年演奏樂器的南疆女子
1916年11月,沙俄政府頒布《哈民遵守條例》,有條件地赦免了哈薩克人。只不過赦免條件很高,效果不大。
對俄交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制止俄國軍隊越境追剿。
1916年10月,沙俄大軍追到邊境,要求中國方面將竄入境內的哈薩克人打死,或者交給他們處理,楊增新回復:以世界人道主義而論,中國不能將幾萬哈薩克難民交給俄軍處死。
俄軍盛氣凌人,要求中國方面將難民擄走的俄國人口、牲畜、槍支以及“匪首”交出,否則就越界武力進剿。
這些要求都是坑,讓難民交出牲口、槍支,就是逼他們去死,一旦他們狗急跳墻,受傷的還是中國,而擄走的俄國人口和“匪首”說法太籠統,今天說這個是“匪首”,明天說那個是被擄走的俄國人,如果答應一次,后面無休無止。
而俄軍一旦進入新疆進剿,請神容易送神難,后果極其嚴重。
楊增新頂住壓力,據理力爭,駁斥了俄國人的要求,堅決拒絕俄軍越境,他還致電中央說明情況,表示此事“萬難允許”,請外交部與俄國公使嚴重交涉。
最終,外交部駁回了俄國的無理要求。
楊增新的交涉策略,成功避免了邊境沖突和引狼入室,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和安全。
1915年新疆男子
04
對俄交涉只是其一,另一個大問題是如何處置入境難民。
難民固然值得同情,但從維護本國利益的角度出發,不能任其竄入,沖擊本地秩序。
楊增新的第一個舉措是對入境者嚴加堵截,已入境者和平驅逐。
難民入境,無非是死中求生,沒有侵擾中國的意圖,因此,能堵回去的就堵回去,竄進來的,也不用過分逼迫,能和平驅逐的就和平驅逐。這也是最常規的辦法。
當然,很多難民擔心回國被報復,而且他們逃難而來,生活無著落,境遇很悲慘。以柯爾克孜難民為例,他們表示與其回去死于俄國人之手,不如死在中國,尚且能死而瞑目,“哭號之聲震于四野”。
對于死活不肯走的人,楊增新下令安撫救濟。
對難民占據草場、偷盜樹木等違法行為,楊增新也很寬容,沒有追究他們。他認為,難民之所以犯法,是因為牲畜沒有草料、做飯沒有燃料,情有可原,這與當年他們依仗國勢侵擾我們不同,不必派軍隊鎮壓。
楊增新算的是大賬,他軍隊太少,無力對付數量龐大的武裝難民,一旦戰敗,不僅丟失所有本錢,還會損害國威,置新疆于無政府狀態,后果不堪設想。
1915年新疆和田地區的士兵
如果不救濟,難民為了生存挺而走險,四處搶劫,造成的經濟損失遠遠大于救濟花費。
當然,安撫救濟是暫時的,難民歸根到底還是要送走的。楊增新的第三個舉措是為回國難民提供各種便利,籌集糧草賣給難民,以免他們在路上餓死,所到之處大開綠燈,妥善處理難民的要求。
到1919年,進入中國的難民基本遣返完畢,也有不少難民死活不回去,最后楊增新為他們辦理了中國國籍。
事情了到這里還沒完——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原沙俄政府不復存在,紅軍和白軍在廣袤的俄國領土上激烈搏殺,殘酷的內戰造成了無數潰兵和難民。
據國聯統計的數據,1917年10月后,有116萬人離開俄國,1920-1925年期間,蘇俄領土之外約有1000萬名俄國難民。國聯在日內瓦設立難民事務辦事處,處理俄國難民問題。
自然,不少白俄潰兵和難民涌入了新疆。
有了上次的經驗,楊增新處理問題起來得心應手。
楊增新晚年
他堅決制止蘇俄紅軍越境進剿白軍的要求,也拒絕了白軍利用新疆反攻紅軍的要求,在戰爭中嚴守中立,同時派兵收繳了白俄潰兵(潰兵人數不多,多為幾十人或幾百人的小股部隊)的武器,妥善安置難民,對于頑抗的白軍,楊增新使用分化瓦解和武力鎮壓相結合,一一予以解決。
1922年前后,新疆的潰兵和難民問題才基本解決完畢。
05
與“新疆王”楊增新的遭遇類似,“東北王”張作霖也面臨俄國難民問題。
不同的是,東北涌入俄國難民,主要是十月革命之后的事。
隨著布爾什維克的節節勝利,原沙俄時代的貴族、政府官員以及資本家、地主、知識分子等,害怕無產階級的鐵拳,紛紛逃往外國。
俄國貴族逃亡
他們中的很多人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轉中東鐵路,來到了俄國東部濱海地區和中國東北,伴隨難民而來的,還有大量白俄潰兵。
1919年春,紅軍和白軍在遠東激戰,東北邊境動蕩不安。年底,白俄軍隊節節敗退,潰兵難民不顧中國地方政府的阻止,沿中東鐵路源源不斷進入中國,不時與中國軍隊發生摩擦。
1921年,國聯要求中國調查新疆、東北等地的俄國潰兵難民情況,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給中央政府回電稱:俄僑在奉天省(今遼寧)不多,但吉林、黑龍江邊境以及哈爾濱等處俄僑不少,如果他們服從我國法律,可以讓他們居住,至于如何處理,聽中央主持辦理。
1923年,東北地區綏芬、滿洲里、延吉、長春以及呼倫貝爾各地,到處都有俄國難民的蹤跡,哈爾濱、中東鐵路沿線人數尤其多。
哈爾濱街頭的俄國婦女
俄國敗兵難民的具體人數至今無法統計,但幾萬人是有的,僅1920年滿海各站就有21000俄國士兵。
相比楊增新,張作霖的實力大得多,處理難民問題也更強硬。
白俄軍隊進入東北后,軍官和士兵必須解除武裝,武器編號存放,私人財物清點封存,人員給予衣食,保證基本生活,但要接受嚴密監視。
對難民中的老弱婦孺分別妥善安置。為此,東北當局設置收容所和救濟工廠,收容和招攬難民做工,同時還幫助他們自謀生計或安排工作,解決難民的生活問題。
另一方面,張作霖也和蘇俄方面多次交涉,要求蘇俄承諾不再迫害逃亡難民,得到肯定答復后,將自愿回國的難民遣返。
隨著白俄徹底失敗,蘇俄內戰平息,大部分難民陸續回國,滯留在東北的俄國難民,一部分聚集于中東鐵路特別區,長期居住了下來,一部分南下上海謀生,開啟了另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舊上海白俄女人
俄國敗兵和難民涌入中國,引發了很多有意思的現象,比如張宗昌麾下的白俄雇傭軍,軍閥混戰中經常出現的裝甲列車,上海風月場所的白俄女人,上海人餐桌上的羅宋湯、色拉、炸豬排等等。
06
俄國難民涌入中國期間,中國出于人道主義精神,承擔了幾十萬難民的衣食住行費用,并盡可能提供醫療服務,使難民的基本生存得到了保障。
為此,中國方面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幾十萬難民人吃馬嚼,一天下來,至少要上百萬斤糧食和幾百萬斤柴草,其它另算,這樣的花費對一個農業國的地方政府而言,壓力不言而喻。
以黑龍江省為例,僅1923年底,該省就墊付了91萬大洋和1.7萬金盧布,用于救助難民。
俄國難民從新疆經內地各省轉道東北回國,各省均需出資救助難民,并盡可能提供方便,貧困的甘肅省借挪鹽稅,東拼西湊擠出了3萬大洋,為俄國難民提供車旅費。
當時,國聯曾提議各國把欠俄國的錢,用作救濟款項,中國因《辛丑條約》也欠俄國的錢,本可以抵消部分債務。但中國代表認為“慈善事業牽扯國際債務多有不妥”,拒絕了。
縱觀中國近現代史,對比俄國人的那些所作所為,中國夠對得起他們了!
【參考資料】
《試論民國時期俄屬中亞難民遷入新疆事件》
《俄國難民竄擾新疆始末》
《中華民國史·楊增新傳》
《北洋政府就俄國潰兵難民入華的危機應對(1918-1924)》
《弗里德約夫·南森與1917年革命后的俄國難民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