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祖師爺
首先介紹了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上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的各種場景。農耕、狩獵都有展現。
我們仿佛穿越到了漢代,還能聽到當時現場的音樂、掌聲與贊嘆。不過,在東晉之前,畫家在社會上的地位很低,人們只把他們看作工匠而非藝術家,所以,他們沒有留下名字。
直到東晉的顧愷之,才改變了這種狀態。
畫像選自晩笑堂竹荘畫傳
顧愷之是現在史料文獻上能夠查到的有名有姓的第一位中國畫家。在他之后,人們才對繪畫越來越推崇,顧愷之是一個坐標,被稱為“畫祖”,是中國畫家青史留名的一個起點。
顧愷之的畫只留下來摹本。他的名作是《洛神賦圖》,這幅畫的年代,中國畫基本以線描為主。
顧愷之的人物或景物的線條,被稱作“春蠶吐絲描”。書中說,這是因為“線條的特點是粗細一致、很安靜。”就像蠶寶寶寧靜地吐絲。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那些舞者在宏大畫卷上畫出的遠山與太陽,正呼應了這1600年前這“中國美學最早的圖像與經典樣式”。
技法升級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朝中有一個官職叫做“直秘閣知畫事”,由張僧繇擔任。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宮廷畫家之一,他有一幅非常奇特的畫,叫做《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這幅畫融合了古代天文學與神話傳說故事。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局部
說實話,班叔覺得,這幅畫中的神的樣貌,要比如今許多電影、游戲中的人物設定高級不知道多少倍。
這幅畫,體現了與此前的線條完全不同的技巧與感覺。畫面中那位羊仙(女星神),通過線條的暈染變化與濃淡對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富有立體的視覺感和體積感。這是他學習印度佛像畫而又有所創新的“凹凸法”。
這是繪畫技法在時代中的進步。羊仙的這把胡子,在之后五代十國南唐畫家顧閎中大名鼎鼎的《韓熙載夜宴圖》中,進化得更為飄逸。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大人物要怎么畫
到隋唐時期,宮廷畫家閻立本畫了一幅《歷代帝王圖》。宮廷畫家的主要職責之一,是記錄帝王大臣的形象與重大事件。按說,是有點“官方新聞的功能”。
閻立本的這幅畫,畫了從漢代到隋朝的十三位帝王肖像,“并注明了這些帝王對佛、道等宗教的態度與立場。”
歷代帝王圖局部
這幅畫里,我們能看到這種畫的一種構圖特色。畫面中的大人物一定會畫得比旁邊的普通人大許多。即在構圖上采用了主大從小的方法。
歷代帝王圖局部之蜀主劉備
這種方法,后來成為了中國人物畫的傳統式樣之一。其實,這種式樣的一條潛流,也暗暗地流淌到了我們的官樣攝影與影像構圖中。
所有人物的面貌、神態都比較“個性化”,更生動寫實了。
歷代帝王圖局部之隋文帝楊堅
和以往呆板僵硬的人物畫面孔比起來,這又是繪畫技法的一種進步了。從吳帶當風到敦煌“劫案”按照歷史順序,接著說到唐朝的畫家吳道子。
被稱為“畫圣”的吳道子,起初是一位民間畫家。和宮廷畫師不同,這些畫家通常為廟宇與大戶人家畫畫,風格上比較自在。
畫圣的《天王送子圖》中,我們看到:
吳道子的線條就像被風吹動一樣疏朗并富有動感。大家看中間那個女子飄起來的頭巾,旁邊人物的衣袂飛揚,就像風吹麥浪。所謂“吳帶當風”就是這個意思了。
天王送子圖
之前說了,顧愷之的線條被稱作“春蠶吐絲描”,那么,吳道子因為走筆快慢而使得線條有了粗細變化,產生了一種新的動感,他的線條,被稱作“蘭葉描”。與顧愷之相比,“一動一靜、一疏一密,氣氛截然不同。”
到了唐朝后期,“放縱享樂,國政漸亂,國勢漸衰”,這時候,宮廷畫家的表現題材,文治武功越來越少,表現宮內生活的“仕女畫”卻越來越多。
其中,張萱的《搗練圖》是佼佼者。搗練就是用木棍等工具捶打以清洗絹布,之后還要熨燙、修補。
搗練圖宋徽宗摹本局部
在這張據說是宋徽宗的摹本上,我們看到了一種非常寫實的繪畫風格。
畫子里展示的女人,都是張萱仕女圖頗具特色的“豐肥體”。仕女們的頭飾、服飾也都極盡詳細地畫了出來。人物的動作,也都生動極了。有一個宮女蹲在地上生火,拿著扇子給火盆里的炭火鼓風。我們甚至可以看清楚,扇子上面還有一幅小景山水畫,火盆里的木炭,正在變得越來越紅火。
中國畫史怎么會漏掉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敦煌壁畫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就不介紹慣見的佛像與飛天,介紹這一幅俗人形象的壁畫。這幅畫細細看來,非常有趣。
莫高窟45窟 胡商遇盜圖
這幅唐代的故事畫記錄了商人遇到匪徒的場景,鋒利的長刀、舉手投降、滿地錢貨……連驢馬都嚇呆了!
表現主義的影子
當中國人物畫的技巧達到了非常純熟的境地時,有一些奇妙的變化就出現了。
南唐畫院的大師之一趙幹,畫了一幅《江行初雪圖》,這幅畫被后人稱為“神品上”。
江行初雪圖 局部
這是因為它既寫實,又夸張,有一種表現主義的萌芽。大家看:風雪掠過寒江,岸上的驢馬與旅客都畏縮不前,盡顯冬天的行路之難。
可是江上的漁夫仍不顧不畏,咬牙堅持捕魚。
漁夫臉上的那種夸張表情,正是勞苦漁家的真實寫照。
宣和畫譜評述趙幹這幅名畫的感染力時說:雖在熱鬧的都市風塵里,一見此畫,便如同置身于寒江之上,仿佛看見人們撩緊衣襟準備渡江,在水邊詢問渡船的情形。
最后介紹五代時期的人物畫大師貫休,他是一個和尚,西蜀著名的畫僧。他擅畫佛教題材的繪畫,但與其他人把菩薩畫得慈祥、完美不同,他給佛教繪畫帶來了一些風格上的改變。
貫休擅畫羅漢,繪有《十六羅漢圖》,這些羅漢,面貌古野,看上去形狀非常夸張。
他們那拙樸灑脫的樣子,就像我們身邊看門的老頭或樹下乘涼的大爺,宗教神佛的形象置換為普通凡人的面孔,這就產生了巨大的視覺反差和張力,流露出畫家至真的性情。這也正好符合唐代興起的禪宗思想:“眾生平等、見性成佛、人人皆有佛性”, 貫休的畫就好像是禪宗“頓悟”的一個圖像暗喻。
每個時代的中國畫大師,都在不斷地開拓創新,從未停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