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人王琪說,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墻。
多情的納蘭,以女子的口吻寫下一首詞,將思念寫得唯美詩意。清涼的夏夜,枝頭的白色荼靡花已經凋零,滿地的花瓣,是對春天最后的眷戀。
納蘭詞中的初夏,凋謝的荼蘼花讓人感到惆悵,如水的月色增添了憂傷的氛圍。這首詞的背景,是春末夏初的夜晚。
酒泉子·謝卻荼蘼 納蘭性德 〔清代〕
謝卻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猶未睡,早鴉啼。
嫩寒無賴羅衣薄,休傍闌干角。最愁人,燈欲落,雁還飛。
“謝卻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納蘭開篇以荼蘼花和月色入筆,描繪出一幅優美的初夏夜景圖,他在感慨時光流逝、青春易老的同時,也自然引出下文。開放于暮春的荼蘼花,是春天最后的絢爛。初夏之夜,荼蘼花落,月涼如水,讓人浮想聯翩。
有人認為,荼蘼花在佛教中寓意彼岸之花,代表了末日之美,是悲情、傷感的代言者。六扇紗窗樹影橫,荼蘼花下月微明。詩中淡淡的憂傷,流淌于字里行間。蘇軾也曾在詩中說,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
納蘭開篇的荼蘼謝盡、月明如水,讓整首詞籠罩著朦朧的浪漫,淡淡的憂傷。古往今來的詩詞,對月感懷者,數不勝數。唐代詩人張泌在詩中感嘆,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詩圣杜甫,在詩中感慨: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就連豪放的李白,也忍不住在詩中借一抹月色懷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篆香消,猶未睡,早鴉啼”。這三句,形象地寫出女子因為相思難以入眠的狀態。篆香已燃盡,佳人仍未能入睡。幾只早起的烏鴉,已經開始啼叫。
烏鴉是古詩詞中常見的鳥類,出現的頻率非常高,經常用來代表清冷的環境,渲染寂寞孤獨的心情。比如,辛棄疾曾在鷓鴣天一詞中說,晚日寒鴉一片愁。楊廣則在詩中說,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元代詩人白樸,在天凈沙一曲中寫道,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納蘭詞中的早鴉,比起寒鴉,雖然少了凄涼之感,但也突出了夏夜的寂靜,渲染了女子的孤單寂寞。
“嫩寒無賴羅衣薄,休傍闌干角”。嫩寒,意為微寒、輕寒。秦觀在浣溪沙一詞中說,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詞中輕寒與納蘭詞中的嫩寒,異曲同工。單薄的羅衫,無法抵御初夏的寒意。
“最愁人,燈欲落,雁還飛”。癡情的女子,因為思念心上人,一夜未眠。憑欄遠望無濟于事,最讓人傷懷的是,燈已燃盡人未歸,鴻雁歸來,卻未捎來任何消息。讀到此處,讓我不禁想起才女李清照,她曾在一剪梅一詞中說過,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回顧歷史,鴻雁也是古詩中經常寫到的鳥類,代表相思,是想象中傳遞消息的信使。宋代周密在詞中寫道,雁字無多,寫得相思幾許。晏殊則在清平樂一詞中說,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唐代詩人李頎也曾說,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二十四番花信風,花信風,梅花為首,楝花為尾。楝樹開花,夏風徐徐來。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這是明代詩人楊基筆下的初夏。楝花連春接夏,那一樹樹紫色的花瓣,仿佛升起一片紫色的云煙。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這是唐代詩人高駢筆下的初夏風景。初夏,白天漸長,古代的人們如何消夏呢?我們不妨看一下宋代詩人謝逸筆下的初夏,慵懶清新,帶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千秋歲·詠夏景 宋代謝逸
楝花飄砌。蔌蔌清香細。梅雨過,萍風起。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峰翠。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
密意無人寄。幽恨憑誰洗。修竹畔,疏簾里。歌余塵拂扇,舞罷風掀袂。人散后,一鉤淡月天如水。
謝逸的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寫消夏生活。初夏時節,楝花紛紛飄落,階前堆滿花瓣。隨風飄落的花瓣,在風中簌簌作響。蘇軾在浣溪沙一詞中說,簌簌衣巾落棗花,其含義與謝逸的詞頗為相似。
飄砌意為飄落,蔌蔌為象聲詞,用以形容楝花飄落的唯美狀態。宋代詩人韓琦曾在詞中說,亂紅飄砌,滴盡胭脂淚,把落花寫得浪漫唯美。蔌蔌清香細,說明楝花香氣馥郁,隨風飄散,從很遠的地方就能聞到淡淡的清香。
梅雨過后,浮萍鋪滿池塘,吹起的微風漸漸有了夏天的味道。真摯的情思,像湘江水一樣源遠流長,甜美的夢境,像風景秀麗的吳峰縈繞一片綠意。
屏風上的山水畫,讓人在不經意間想到遠方的景色。詩人閑居家中,彈琴、讀書以此消夏,困倦中,不知不覺在南窗下沉沉睡去,不曾想,又被鷓鴣鳥的啼鳴喚醒。
心中縱然有無限情思,又寄往何處?離愁別恨深深地印在心里,又用什么可以洗去?唯有獨自立于門前,隔著稀疏的竹簾,凝望院中那幾竿青翠的修竹。
漢代詩人程曉曾說,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由此可見,古代人們在夏天很少外出,選擇在家納涼,往來很少。
謝逸這首詞,便是初夏獨自消夏的生活方式。初夏夜,白天的暑氣消退,既然心中的愁悶無處排解,不如寄情于歌舞。歌余塵拂扇,舞罷風掀袂,生動地寫出熱鬧的場景。但是,曲終人散后,陪伴詩人的,只有天上那一輪明月。月涼如水,喧囂過后的夜晚更加寂靜,惆悵之情躍然紙上。
初夏的池塘,不斷注入泉水,涓涓細流,是池塘清澈的根本。樹木的倒影映在水面上,煞是可愛,枝條搖擺,樹影也跟著舞動起來。荷葉悄悄伸出水面,俏皮的荷花,才剛探出頭,花苞上便停留了一枝蜻蜓。這么優美的意境,出自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初夏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云收雨斷后,水面也比之前高了一些,就連遠處的亭臺樓閣看起來仿佛也變高了。水似乎變得更清涼,瓜也變得更為清甜。庭院內,綠樹的濃蔭遮住了房檐,讓屋內變得更涼爽。
古代的女孩子,如何消夏呢?她們穿著輕薄的絹衣,躺在紗帳中的藤席上,手中的羅扇,不停地扇動,愜意地享受夏日的慵懶時光。這是元代詩人白樸為我們描述的初夏風景:
云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
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古代的男子,如何消夏呢?李白在夏日山中一詩中寫得尤為生動有趣: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古代的老人,如何消夏呢?白居易在詩中給出了答案:靜拂琴床席,香開酒庫門。慵閑無一事,時弄小嬌孫。
百無聊賴的夏日,白居易席地而坐,彈琴自娛。一曲終了,他打開家中的酒庫,濃郁的酒香撲面而來。
有琴有酒為伴,老年人也不再孤單。困倦了便去午睡,睡醒了跟不懂事的小孫子逗著玩。你看,白居易也有這么接地氣的一面。
晚年的陸游,閑居山陰,風景優美,幽深的小徑通往他的家中,高大的槐樹,婀娜的柳樹,共同組成一片綠蔭。
雨后可以聽到蛙鳴,有時還能看到白鷺。這些景色,在他的詩中可見一斑: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不過,憂國憂民的陸游,可不像白居易那么輕松愜意。此時,他的老友都不在身邊,無人敘舊聊天,收復中原的夢想遙遙無期,讓他更加郁悶。他不禁感嘆: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這便是最美的初夏。
期待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詩風詞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