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詩詞的委婉與武俠的劍影,相去甚遠。當(dāng)武俠遇到詩詞,會是怎樣的結(jié)果?武俠小說中的俠客,武功高強,天下無敵。他們劫富濟貧,嫉惡如仇,遇到不平事必定拔刀相助。策馬揚鞭的俠士,十步之內(nèi)便能殺死敵人,馳騁千里,勢不可擋。
最讓人稱絕的是,行蹤不定的俠士,每當(dāng)做完一件大事,或是幫助了路人,行俠仗義,都會疾馳而去,消失在暮色里。拂袖而去,一身瀟灑,從不在意功名。
小說里的情節(jié),在李白筆下,可以找到精彩的描寫: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騎著銀鞍白馬馳騁江湖的俠士,李白在詩中的描寫生動精準,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初識丘處機,還是在金庸的小說里。他是《射雕英雄傳》里的全真七子之一,年輕氣盛、血氣方剛;他是《神雕俠侶》里白發(fā)銀須,威震江湖的全真派掌教。《倚天屠龍記》的開篇引用的詩詞,便是出自他的無俗念。
無俗念·靈虛宮梨花詞 丘處機 〔宋代〕
春游浩蕩,是年年寒食,梨花時節(jié)。白錦無紋香爛漫,玉樹瓊苞堆雪。靜夜沉沉,浮光靄靄,冷浸溶溶月。人間天上,爛銀霞照通徹。
渾似姑射真人,天姿靈秀,意氣舒高潔。萬蕊參差誰信道,不與群芳同列。浩氣清英,仙材卓犖,下土難分別。瑤臺歸去,洞天方看清絕。
明代才子楊慎,在《詞品》中評價丘處機,丘長春,世之所謂仙人也,而詞之清拔如此。意思是說,丘處機,為人間仙士,他的詞清秀俊逸,超凡脫俗。
當(dāng)丘處機清新的梨花詞遇到金庸的武俠,在江湖廝殺的刀光劍影里,融入浪漫清冷的詩意,讓人過目不忘。在金庸的小說里,郭襄背誦了這首梨花詞,借詞中的精彩描述,引出脫俗驚艷的小龍女。
小說里的丘處機,隱居終南山,與古墓派的小龍女比鄰而居,兩人行蹤不定,素未謀面。當(dāng)丘處機偶然遇到小龍女,驚為天人,于是專門為她創(chuàng)作了這首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fēng)。詞中的溶溶月與潔白的梨花,非常符合小龍女的氣質(zhì)。
這首詞,通篇描寫梨花,從上片梨花的生長環(huán)境,開放時間,花開時的盛況入筆,到下片引用典故,贊美梨花脫俗的氣質(zhì)。明寫梨花,暗寫自己。因此,丘處機的這首梨花詞,借梨花的高潔,抒發(fā)自己不愿與世俗同流,潛心修道的心志。
“春游浩蕩,是年年寒食,梨花時節(jié)”。詩人開門見山,告訴讀者,每年暮春時節(jié),百花凋零,花瓣在風(fēng)中飛舞,唯有枝頭的梨花,潔白一片,成為天地間最美的風(fēng)景。清明寒食時節(jié),綠草茵茵,梨花勝雪。
“白錦無紋香爛漫,玉樹瓊苞堆雪”。詩人以白色的錦緞形容梨花,泛著光澤的白錦,沒有花紋,質(zhì)地絲滑。梨花的花瓣,晶瑩透亮,其質(zhì)感勝似錦緞。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說,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雪似梨花,梨花勝雪。紅樓夢里,林妹妹在詩中,將梨蕊的潔白賦予白海棠,體現(xiàn)出不一樣的詩意。梨花盛開時,一樹樹花瓣潔白晶瑩,遠遠望去,仿佛墜落人間的雪花,堆滿枝頭。
“靜夜沉沉,浮光靄靄,冷浸溶溶月”。這三句詩,描寫月光下梨花清冷脫俗的氣質(zhì)。浮光靄靄,形象地寫出月光穿透夜空灑落人間,靄靄意為云霧密集,詞中指暮色深沉。浮光,即月亮的反光,此處突出梨花的潔白。
試想,空曠的山谷,蒼茫的夜色里,一樹樹綻放的梨花,猶如冬天飄落枝頭的雪花,猶如仙境的瓊花。潔白的梨花,在月光下泛著晶瑩的光芒。山中的春夜,寒意未消,詩人以冷字襯托梨花,堪稱絕妙。
梨花開時,百花凋零,它不與群芳爭艷,傲然獨立人世間。清冷的梨花,沐浴在清涼的月色里,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清心、靜心。
“人間天上,爛銀霞照通徹”。這兩句詩,把梨花與自然融為一體,天上,皓月當(dāng)空,人間,梨花吐蕊,月色與花色組成的美景,令人忘俗。爛銀意為燦爛如銀,詩人一語雙關(guān),月光散發(fā)著銀色的光芒,月色里的梨花晶瑩剔透,映襯得夜色更加明亮。
爛銀在古詩中多有引用,比如,唐代詩人徐夤,曾在詩中寫道,爛銀基地薄紅妝,羞殺千花百卉芳。宋代詩人張孝祥,在浣溪沙一詞中說,細仗春風(fēng)簇翠筵,爛銀袍拂禁爐煙。此外,還有形容月色的詩句,爛銀月色露檐垂,千里思家鴈信遲。
詞的下片,詩人引經(jīng)據(jù)典,梨花化身為天姿靈秀的姑射真人。金庸在小說里,姑射真人為小龍女,而丘處機筆下的姑射真人,另有深意。莊子曾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渾似姑射真人,天姿靈秀,意氣舒高潔”。潔白似雪的梨花,宛如仙界的姑射真人,貶謫人間。素雅的梨花,秉承了仙子天生麗質(zhì),清麗脫俗的氣質(zhì),高雅純潔。
“萬蕊參差誰信道,不與群芳同列”。誰能想到?萬枝吐蕊的梨花,如此高潔,獨自綻放,不與群芳為伍。誰信道,意為誰料到,比如,前日登高誰信道,壽酒重浮茱萸。這兩句詩,正是丘處機的真實寫照。
也許作者的清高,一身傲骨,不為世俗所理解,但卻是一個遠離人群,進入深山修行的有道者的畢生追求。
”浩氣清英,仙材卓犖,下土難分別“。這三句詩,詩人感慨世人難以欣賞梨花,正如無人欣賞他一樣。下土,意為天下。《詩經(jīng)》中寫到,明明上天,照臨下土。卓犖意為卓越,說明梨花的氣質(zhì)超凡脫俗。
梨花傲骨,清高不入俗,是仙界才有的清英,天下之人大多不懂得欣賞憐惜。很顯然,詩人以梨花自比,抒發(fā)自己不被世俗理解的苦悶。
“瑤臺歸去,洞天方看清絕”。詞的結(jié)尾,詩人從贊美梨花,回到現(xiàn)實。潛心修道之人,必然能達到梨花那樣超然物外,靈秀脫俗的境界。
事實上,丘處機19歲出家,潛心修行多年,不會輕易對任何一個女子動心,更不會為她寫詩詞。根據(jù)史書記載,丘處機自幼失去父母,小小年紀的他嘗盡人世間的酸甜苦辣。童年時的他,便立志修煉成仙。少年時的他,為了鍛煉自己的生存能力,磨礪意志,一個人住在村北的公山上。
頂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飲松風(fēng),便是他當(dāng)時真實的生活寫照。有時候,他從山頂扔下銅錢,然后在灌木叢里耐心尋找,直到找到為止。周而復(fù)始,樂此不疲。
十九歲的丘處機,拜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為師,開始學(xué)道。他曾在靈虛宮修道,一生最愛梨花。七十三歲的丘處機,受到成吉思汗的邀請,帶領(lǐng)一眾弟子,西行萬里,長途跋涉,終于見到成吉思汗。
這次龍馬相會,丘處機進諫忠言,敬天愛民、減少屠殺、清心寡欲。成吉思汗采納了他的建議,從此天下太平。心懷百姓安危的丘處機,也得到百姓的愛戴。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九日,民間稱為燕九節(jié),以此紀念丘處機。
歷史上的丘處機,更為優(yōu)秀。年逾七旬的他,西游萬里,度化成吉思汗戒殺。他主持下的全真教,修仁蘊德濟貧拔苦,見人患難,常懷拯救之心。全真教的弟子在他的影響下,樂于助人,扶危濟困。
除此之外,丘處機還是有名的養(yǎng)生學(xué)家和醫(yī)藥學(xué)家,他苦心鉆研《內(nèi)經(jīng)》,根據(jù)多年實踐,寫出著名的《攝生消息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