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柏林墻倒塌的時候,所有人都認為我們進入了一個永久和平的年代,但現在已經沒什么人持這樣的看法了?!?br/>
——瑞典人
01
普京發動俄烏戰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擋住北約東擴。
然而昨天,芬蘭和瑞典正式提交了加入北約的申請信。
一旦這兩個國家加入北約,俄羅斯與北約國家的陸地邊界長度將增加幾乎一倍,波羅的海將成為北約的內海,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地區和北極地區,將直接處于北約國家包圍之中。
真是怕什么來什么,俄羅斯不惜一戰來阻止北約東擴,沒想到北約直接貼到了俄羅斯臉上。
對此,普京似乎沒了往日的脾氣和口氣,表示俄羅斯和這兩個國家之間都不存在問題,但是會根據北約在兩國領土上修建的具體軍事設施來進行回應。“具體如何回應,取決于對俄方造成何種威脅?!?/strong>
這個不咸不淡的表態,說了和沒說一樣,對比普京之前對烏克蘭的強硬態度,簡直風輕云淡,完全不符合狠人的人設。
一般而言,擁有表演型人格的狠人,當他們說話不狠的時候,說明他們真的狠不起來了。
或許,兩個多月的俄烏戰爭,讓普京對俄羅斯的真實實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原來,烏克蘭不是一座破房子,一腳就能踹倒,俄軍也不是能征善戰之師,一打就現眼。
烏克蘭都搞不定,哪還有能力阻止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
說起來,芬蘭和瑞典申請加入北約,也完全是拜俄羅斯所賜。
芬蘭暫且不提。瑞典自拿破侖戰爭以來,中立了200年,其中立地位經歷了歐洲局部戰爭、一戰、二戰以及冷戰的考驗,即使在希特勒逼迫最嚴重和美蘇爭霸最激烈的時候,瑞典也在閃轉挪騰、虛與委蛇,拼盡全力維持中立,沒有徹底倒向哪一個陣營。
而這一次,這個歲月靜好的國家,竟然放棄了與世無爭,要加入北約、抱團取暖。
可想而知,瑞典應該是感受到了當前的處境比二戰時期還要危險,日益惡化的周邊環境,已經讓瑞典失去了中立的空間,哪怕是表面上的中立。
不用說,所謂周邊環境的惡化,就是俄羅斯進攻烏克蘭,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爆發的最大規模的戰爭,結合俄羅斯擴張成性的歷史,任誰都會擔憂:今天是烏克蘭,明天會是誰?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周邊小國誰不膽戰心驚。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這些國家的人,你怎么選?
02
瑞典與北約有很深的淵源。
冷戰開始后,美國在牽頭成立北約時,曾多次勸說瑞典加入,如果那時候瑞典點頭,它就是北約初始成員國。
冷戰時期歐洲形勢圖
然而,瑞典目送同樣是北歐國家的挪威和丹麥加入北約后,自己卻沒有邁過那道坎。美國指責瑞典的中立缺乏道德感,向瑞典施加了壓力,美國國務卿馬歇爾甚至以美國放棄中立的歷史為例,苦口婆心地勸瑞典加入西方陣營。
瑞典不為所動,堅持“平時不結盟,戰時守中立”的原則,它的理由是:一旦瑞典加入北約,蘇聯將占領或至少在芬蘭建立軍事基地,到時候瑞典就成了抵擋蘇聯的最前沿,這對大家都不好。
此外,瑞典還有另一層考慮:加入北約,只會成為美國的一個普通小伙伴,得不到重視,如果中立,可以保持超然的地位,讓美國與其他國家另眼相看。
整個冷戰期間,瑞典與北約的關系,既有合作也有矛盾。
在意識形態方面,瑞典天然地屬于西方,與蘇聯那一套格格不入,搞不到一塊去;在安全方面,西歐北歐面臨的最大威脅是蘇聯的鋼鐵洪流,瑞典軍隊的假想敵始終是蘇聯;在武器、情報、經濟方面,瑞典的基本盤都在西方,都需要仰仗美國的支持。
瑞典與美國和西歐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它實行的是親美的中立政策。
另一方面,瑞典又不是美國的小弟,它經常與美國唱反調,不顧美國的反對向蘇聯出口尖端滾珠軸承(“巴統”禁運物品),譴責美國侵略中美洲和越南,甚至還頂住美國的壓力,承認了北越政權。
對北約,瑞典人將其視為超級大國的軍國主義、窮兵黷武以及核戰爭的象征,在瑞典國內,公開討論是否加入北約是一種禁忌。
對蘇聯,瑞典的態度一向冷淡而不失禮貌,平時敬而遠之,但關鍵時候該譴責還得譴責,不怕得罪人。
瑞典這種有彈性的(雞賊的)中立態度,雖然讓美國時常感到不爽,但美國認為它沒有太出格,不予計較,甚至還主動向瑞典提供核保護傘。
蘇聯知道瑞典的中立偏向西方,但也沒有過多地逼迫瑞典。讓瑞典保持現狀,充當西方世界和蘇東集團的橋梁,符合蘇聯的利益。
當然,蘇聯也留了后手,它根本不相信瑞典會在未來的戰爭中保持中立,70年代末,在蘇軍的作戰計劃和演習中,瑞典是進攻對象。
瑞典戰機。冷戰時期,瑞典完全有能力自主開發核武器
不管如何磕磕碰碰,冷戰期間瑞典守住了中立,美國和蘇聯也一直對它客客氣氣的。
1986年,瑞典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93%的瑞典人支持中立,4%表示不確定,只有2%表示反對。這說明兩級格局下,處于夾縫中的瑞典,過得挺滋潤,還有選擇的權利,至少沒有安全方面的擔憂。
03
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瑞典長吁了一口氣,它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戰戰兢兢地走鋼絲了。
瑞典政府緊跟時代步伐,加入了歐盟,逐漸拋棄了“中立”這個概念,改為“軍事上不結盟”。相比“中立”,“軍事上不結盟”更純粹,更好操作。
沒有了蘇聯的威脅,瑞典不再遮遮掩掩,與北約的關系日漸熟絡,還參加了北約的軍事演習和維和行動,被視為“不是北約的北約國家”。
然而,瑞典懂得分寸。
1994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對瑞典首相比爾特說:為什么瑞典不和俄羅斯一起加入北約?(當時俄羅斯正在申請加入北約)后者只是笑笑——與北約合作可以,加入不行,這是由瑞典的民意和國家需要決定的,首相說了不算。
百年中立傳統,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它作為一種思考習慣和心理慣性,深深植入了瑞典人的腦海,這就像中國人被欺負了一百多年后,信奉“弱國無外交”、“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落后就要挨打”一樣。
作為全世界幸福感最高的國家之一,何必跟著別人蹚渾水
再說了,蘇聯在的時候,它都沒有加入北約,蘇聯不在了,那就更沒理由加入了。
彼時,瑞典壓根沒想過虛弱的俄羅斯會成為自己的威脅,美國和其它歐洲民主國家就更不可能打擾自己的歲月靜好了,環顧四周,瑞典的安全環境前所未有地好,瑞典政府甚至認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大可能發生瑞典遭受另一個國家攻擊的情況。”
生活如此美好,何必打打殺殺。
2001年,瑞典開始大幅度裁軍,陸軍只保留6個旅,2007年,瑞典軍費開支降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1.6%,常規部隊相比冷戰結束時削減了42%,義務征兵制改成了志愿兵役制,瑞典決心做一個人畜無害的、熱心環保公益的、一心享受生活的公主。
這一時期,包括瑞典在內的歐洲國家,與俄羅斯的關系并不壞,2005年瑞典還曾與俄羅斯相約一起舉行代號為“雪花”的聯合軍事演習,加強兩國友誼。
事情悄悄起變化,是從2008年開始的。
2007-2014年這段時間,國際油價持續居高不下,俄羅斯賣油賣氣大賺,錢包鼓了膽氣壯,大帝(當時是總理)頻頻秀肌肉,俄羅斯儼然王者歸來,普京成了國際上最具魅力的領導人,收割了一批粉絲。
2008年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的戰爭,讓包括瑞典在內的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產生了警惕,這個一言不合就開干的國家,到底還是遺傳了祖上的基因,難以讓人放心。
俄羅斯實力的恢復和普京一言不合就掀桌子的作風,使得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對抗越來越激烈。
2013年,俄羅斯宣布西部軍區各部隊將舉行50余場大規模軍事演習,其中模擬了一次針對瑞典的軍事演習,動靜之大,讓北約的戰機都升空警戒了。
瑞典的戰機雖然淡定的停在機場沒動,但內心很不爽,瑞典政府意識到,即使瑞典擁有不結盟的身份,但當北歐發生危機或沖突時,俄羅斯也不會尊重它的中立地位。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瑞典周邊,既有進攻能力,又有政治意愿發動對鄰國軍事進攻的國家,只有俄羅斯。瑞典外交大臣瓦爾斯特倫感慨道:瑞典人再一次真正對俄羅斯感到了擔憂。
瑞典軍隊演習
04
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俄羅斯拿下了克里米亞,瑞典的擔心變成了現實。
瑞典政府和軍方公開表明:在瑞典周邊國家中,唯一被認為將有可能對其鄰國進行武裝侵略的就是俄羅斯。
于是,瑞典增加了國防預算,加強了與北約的合作,與俄羅斯的關系逐漸緊張。
2015年4月一項民意調查顯示,56%的瑞典民眾反對加入北約,相比冷戰時期的數據,反對者的比例已大幅度下滑。
2017年,瑞典邀請北約國家在本國領土舉行了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演習內容是首都斯德哥爾摩和哥特蘭島被外國軍隊進攻的場景,這也是北約第一次在瑞典領土舉行軍事演習。演習針對誰,不言而喻。
針對瑞典與北約的靠近,2019年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公開警告說:若瑞典加入該軍事同盟,俄羅斯理所當然地會在自己的北部邊界采取必要的軍事反制措施。
事情沒發展到最壞的地步,瑞典是不會輕易放棄不結盟原則的。
俄羅斯雖有威脅,但這種威脅能大過德三,能大過蘇聯?瑞典的策略,是挾北約以自重,讓俄羅斯不敢輕舉妄動,另一方面,它又不加入北約,避免過度刺激俄羅斯——這其實仍然是冷戰時期的走鋼絲套路。
參加軍事演習的瑞典裝甲部隊
樹欲靜而風不止。
2021年俄烏危機爆發,俄羅斯在邊境屯兵10萬,威脅烏克蘭不準其加入北約,還要求北約不要再吸納新成員國,由此引發了冷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軍事危機。
同年12月,俄羅斯向芬蘭和瑞典施壓,要求兩國不要加入北約,聲稱兩國如果加入北約將產生重大的政治和軍事后果,威脅北歐地區的穩定。
瑞典和芬蘭的態度很一致:所有主權國家都有加入北約的權利,我們加不加入是自由,輪不到你來指手畫腳。
兩國國內隨即掀起了是否加入北約的大辯論。
為了惡心俄羅斯,瑞典高調宣布向戰略島嶼哥特蘭島增兵,你不是說威脅北歐穩定嗎,我就增兵了,你看著辦。
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俄羅斯再次威脅瑞典和芬蘭,如果加入北約,將面臨“軍事和政治后果”。
俄羅斯進攻烏克蘭給整個歐洲敲響了安全警鐘,瑞典人百年中立傳統破防了,即將作出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
瑞典女兵
戰爭打響的當天,瑞典民意調查顯示,41%的瑞典民眾支持加入北約,3月4日,51%的民眾支持加入北約,支持加入北約的比例首次超過了反對比例。
有了強大的民意支持,瑞典政府終于放棄中立,申請加入北約。
芬蘭的情況也一樣。
普京能做什么呢,只能給芬蘭停電(芬蘭從俄羅斯進口的電量只占到了日常使用的10%),對瑞典,連停電都做不到。
悲哀啊,堂堂大帝,竟然只能用斷電斷氣這種類似于流氓物業對待業主的手段來反制對手。
用芬蘭少將托韋里的話說:“俄羅斯可以用來威懾我們的手段并不多。他們沒有足夠的政治、軍事乃至經濟實力。”
他還解釋道:“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的表現說明,俄軍的威懾力已經不如當年了,就算俄羅斯向芬蘭開戰,芬蘭也可以在幾天內迅速殲滅來犯的敵人,而俄羅斯并不希望看見又一次恥辱性的失敗。”
打臉,啪啪打臉。
蘇芬戰爭
烏克蘭幾百年來被俄羅斯欺負扁了,俄羅斯對這個美人(普京的比喻)有一種心理優勢和天然的支配欲望,但芬蘭不同,俄羅斯對這個真正的“戰斗民族”有心理陰影。
至于瑞典,那是加強版的芬蘭,戰斗力比芬蘭只強不弱。
表演型狠人往往欺軟怕硬,尊重真正的狠人,普京對芬蘭和瑞典的態度,就是例子。
05
大帝真難!
俄羅斯既然能容忍芬蘭與瑞典加入北約,為什么不能容忍烏克蘭加入,難道是因為烏克蘭好欺負,或者俄羅斯就會欺軟怕硬?阻止北約東擴而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到底還站不站得住腳?
普京
行文至此,想起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戰國末年,秦國向魏國接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魏王把大臣們召來,問大家有沒有退兵的辦法,大臣們無計可施,都勸魏王割地求和。
謀士蘇代反對,他對魏王說:大王,大臣們貪生怕死,才讓您去賣國求和,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您把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能暫時滿足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蘇代又舉了一個例子: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
這個故事的前半部分,適用于烏克蘭,后半部分,適用于普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