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博物館,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
在這里,你能夠看到傳承上千年的珍貴文物,探尋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追溯一個又一個動人心魄的傳奇故事......
如果你沒時間去博物館參觀?
沒關系!
珠寶匠新開了一個專題:“博物館中的傳世珍寶”,J先生帶你走進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探尋藏于其中的絕世珍寶,為大家帶來珠寶背后的傳奇故事。
盧浮宮內
第一期,我們就先從這枚藏于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法國盧浮宮)、沾滿血腥與欲望的“攝政王鉆石”說起。
小課堂:
法國盧浮宮,始建于1204年,位于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 這里原是法國的王宮,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后,是法國古典主義時期最珍貴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于世。
法國盧浮宮
這枚攝政王鉆石重達140克拉,切工天衣無縫,外形完美無瑕,曾被認為是世界上已知鉆石中最完美的一顆。
圖源網絡
但每當提起這枚鉆石時,人們常會將其與詛咒、厄運、欲望等不好的詞匯聯系在一起。
當然,事實似乎也是如此,凡是與這枚鉆石沾邊的人,不是上吊自殺,就是整日擔驚受怕,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逃脫被詛咒的命運。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這枚攝政王鉆石真的同之前提到的希望藍鉆一樣,是一枚帶有詛咒的寶石么?
(相關閱讀:被詛咒的稀世珍寶?10任收藏者屢遭噩運,希望藍鉆到底有什么秘密)
第一位擁有者:挖礦奴隸
關于這枚攝政王鉆石,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有名的鉆石礦區:戈爾康達。
17世紀中期,由于開礦技術的限制,全世界只有印度一個國家發現鉆石,而戈爾康達正是這里最為知名的鉆石礦區之一。
印度戈爾康達礦區遺址(來自網絡)
在這里,無數的尋寶奴隸在礦區領主的壓榨下,頂著刺骨的寒風、炙熱的陽光、傾盆的大雨,日以繼夜的尋找寶石。
1701年的一天,一個尋寶奴隸在無意中刨出了一顆巨大的金剛石。
這顆金剛石重達410克拉,呈乳白色,表面幾乎沒有任何瑕疵,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出璀璨奪目的光彩,一看就知道價值連城。
圖源網絡
他欣喜若狂,心砰砰的亂跳,在珍寶的誘惑下,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帶著這枚金剛石逃出礦區。
為了能夠逃過監工的眼睛,他在腿上劃了一道口子(得多大一個口子啊!),然后將金剛石藏在里面,再用布條將其包裹好。
不得不承認,這種用身體藏鉆的方式很成功,他順利的從礦區逃走了。
他深知礦區領主會不惜一切代價找到他,于是,他決定將金剛石送給一位英國船長,希望他能帶自己逃離這里,以此換得自由全新生活。
但他低估了人性的貪婪——這位不懷好意的船長在得到金剛石后,就將他推下了大海,奴隸就此終結了苦短的一生。
第二位擁有者:英國船長
當然,這枚帶有血腥的金剛石,也并沒有為英國船長帶去好運。
由于船長不知道這枚金剛石的價值,為了盡快出手,他以一萬金幣的超低價,賣給了一位寶石商人。
而英國船長在得到這筆巨款后,開始肆意揮霍,整日賭博,很快,錢就被它敗光了,他不僅丟掉了船長的工作,討債的債主更是逼得他精神錯亂,最后上吊自殺了。
而這也許正是他殺害奴隸、搶奪金剛石應得的報應吧。
第三位擁有者:寶石商人
接下來,再來說說這位得到金剛石的寶石商人。
寶石商人一眼便看出這枚金剛石的價值,當然,他也猜到了這枚金剛石可能是贓物。
他整日擔驚受怕,心中惶惶不安,生怕金剛石被原主人找到。
但將金剛石便宜賣出去吧,他又覺得虧得慌。為此,他將金剛石重新包裝,放在精美的玻璃盒中,并開出了十幾萬的高價。
很快,這枚金剛石便被在東印度公司工作、曾擔任過馬德拉斯總督的托馬斯·皮特看上。
由于寶石商人心虛,在托馬斯·皮特的軟磨硬泡之下,最后,這枚金剛石以2.4萬英鎊、低于預想價5倍多的價格成交。
第四位擁有者:托馬斯·皮特
當托馬斯·皮特還沉浸在獲得珍寶的喜悅當中,城市中的人們卻對他低價購買珍寶的行為議論紛紛,認為他使用了一些不法的手段獲取,對他嗤之以鼻,托馬斯·皮特的名譽大大受損。
1704年,托馬斯·皮特將這枚金剛石送到了當時著名的切割師:哈里斯的手中進行加工。
經過長達2年的時間,這枚重達420克拉的金剛石,被分割成1顆大鉆石以及數顆小克拉的鉆石。
其中,這顆最大的鉆石重達140克拉,采用枕型切割,無論是從透明度還是尺寸上看都是世間絕無僅有的珍品,堪稱“世界之最”。
托馬斯·皮特將其他那些小克拉碎鉆賣給了俄國的彼得大帝,而這枚最大的鉆石,則留在了自己的手中,并將其命名為“皮特”鉆石。
第五位擁有者:奧爾良公爵
十年后,法國駐印度東海岸總督奧爾良公爵看中了這顆鉆石,以135000英鎊從托馬斯·皮特的手中買下。
1715年,在位長達72年的路易十四離世,年僅5歲的路易十五登基,由于新皇年紀太小,無法執政,奧爾良公爵被任命為攝政王,輔助路易十五管理國家政事。
奧爾良公爵
而這枚常與奧爾良公爵一同出現的鉆石,則被命名為“攝政王鉆石”,成為了奧爾良公爵彰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
1723年,奧爾良公爵將這枚攝政王鉆石鑲嵌在了路易十五的加冕王冠上,以此來保佑新皇平安順遂。
自此,攝政王鉆石成為了法國加冕王冠上的裝飾物。
路易十五加冕王冠
第六位擁有者:路易十六
1774年,路易十六繼位,這枚攝政王鉆石被摘下,鑲嵌到了路易十六的加冕王冠上。
路易十六的妻子——對,就是那位將國家買到破產的絕代艷后: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后,也對這枚巨大純凈的攝政王鉆石喜愛有加,曾將它從加冕王冠上取下,鑲嵌到自己的帽子上。
路易十六與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后
當然,這對有名的敗家夫妻在得到攝政王鉆石后,也并沒有一個好的結果。
(相關閱讀: 38歲被送上斷頭臺,生前珠寶拍到3億!把國家買到破產的絕代艷后)
由于接連不斷的戰爭與旱災,人民食不果腹,奮起抗爭。
1793年1月,在法國的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中,民眾推翻了波旁王朝,將路易十六與王后雙雙送上了斷頭臺。
被送上斷頭臺的瑪麗王后
攝政王鉆石被偷
雖然路易十六與王后雙雙離世了,但這枚攝政王鉆石的故事并沒有就此結束。
這枚攝政王鉆石與其他的鉆石彩寶被一同收入到國庫中,并派專人看守。
但防不勝防,1792年,這枚攝政王鉆石連同希望藍鉆和桑西鉆石一同被盜賊偷走了。
左:攝政王鉆石 中:霍普藍鉆 右:桑西鉆石
直到1793年,人們才在一座廢棄的閣樓中找到這枚價值不菲的攝政王鉆石。
攝政王鉆石
第七位擁有者:拿破侖·波拿巴
經過輾轉反側,1801年,這枚鉆石到了拿破侖·波拿巴的手中。
璀璨閃耀的鉆石,瞬間便吸引了拿破侖·波拿巴的目光,他讓珠寶匠尼鐸,將這枚鉆石鑲嵌在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加冕之劍上,每天愛撫。
圖源:法國楓丹白露宮
對于拿破侖來說,這把劍見證著他那傲立歐洲的野心。
拿破侖的加冕之劍
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在巴黎圣母院舉行加冕儀式。加冕典禮上,拿破侖頭戴王冠,身穿華服,手持權杖,腰間佩戴的加冕之劍,既威武又霸氣。
圖源:法國楓丹白露宮
眾所周知,這枚攝政王鉆石也并沒有給拿破侖帶來好運。
19世紀初,拿破侖在戰場上屢屢戰敗,最后被流放了圣赫勒拿島。
而拿破侖的第二任妻子瑪麗·露易絲王后,則將這枚攝政王鉆石從加冕之劍上取下,帶回到了奧地利。
瑪麗·露易絲王后
第八、九、十位擁有者:路易十八、查理十世和拿破侖三世
后來,在機緣巧合之下,這枚攝政王鉆石又回到了法國帝王的手中,并先后鑲嵌在路易十八、查理十世的王冠之上。
左:路易十八 中:查理十世 拿破侖三世
到了拿破侖三世時期,他將這枚意義非凡的攝政王鉆石借給了他的心愛之人:歐仁妮王后。
歐仁妮王后將這枚鉆石鑲嵌在一頂希臘風格的冠冕之上。
(相關閱讀:與茜茜公主并稱歐洲兩大美人,眾多藏品成絕響:法國皇后歐仁妮)
歐仁妮王后佩戴希臘冠冕
這頂冠冕上共鑲嵌了612顆鉆石,總重量達到320克拉,其中,這枚攝政王鉆石被鑲嵌在正中間,整體的造型簡約華麗。
直到1867年時,這枚攝政王鉆石才被從冠冕上取下。
被取下攝政王鉆石的希臘冠冕
1870年,普法戰敗,拿破侖三世退位,法蘭西共和國成立,王室所有的珍寶收藏均收歸國有,其中就包括這枚攝政王鉆石。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枚鉆石因被藏于盧瓦河畔香波爾城堡中一塊不引人注意的護墻板內,而逃過一劫。
盧瓦河畔香波爾城堡
戰后,這枚攝政王鉆石被收藏于盧浮宮的阿波羅藝術品陳列館。
盧浮宮館藏珠寶所在的阿波羅長廊
J先生說:
如今,這枚攝政王鉆石正安靜的躺在盧浮宮中,而關于它的所有故事似乎也就到這里結束了。 但也正因為這些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才使得它不僅僅是一顆完美的鉆石,更是一顆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傳世珠寶。
雖然奴隸、船長、寶石商人等眾多人因它而受盡折磨,離開人世,但這些不幸究竟是來源于鉆石還是自身的欲望呢?
參考資料:
寶石的故事 劉興詩
博物館里的傳世珠寶 田翊
注:本文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推薦閱讀:
2022年不可不看的貴重寶石市場價格趨勢!權威實驗室數據來說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