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我感動式”的情感綁架孩子,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殘忍。
因為,因為曬出3顆芒果核,某位網友火上熱搜后,迅速翻車。
這位網友是個二胎媽媽,她曬出的照片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果肉,都切好整齊地碼放在盤里。而另一部分是果核,則擺在菜板上。
真正引發全網爭議的是她的配文:
“有倆孩子后我吃三個芒果核,芒果肉都是孩子的,我只配吃芒果核。”
雖然無法揣測這位母親發帖想的是什么,但她用明晃晃的“我只配”3個字,輕松挑起了大眾的神經。
包括我。
本來嘛,芒果核上還有一些果肉,大多數人都會覺得直接扔掉太浪費了,就跟我們喝酸奶還會舔蓋一樣。
但你用“我只配”去說自己,明顯是在提醒自己和周圍人,你是在“自我犧牲”,一個芒果而已,要不要這樣自我感動啊!
而很多網友的言辭更為激烈,有人說,媽媽又不低孩子一等,憑啥只配吃果核?
還有網友說,我不會這樣自我感動,想吃的自己就吃,多買點就行。”
也有網友直接懟上去:
又不是買不起,非要這么做,來彰顯母愛無私。如果真吃不起就別買。
這種自我感動的家長,往往讓孩子自卑都不自知。
也不能怪網友反應如此激烈,畢竟,明明是很輕松的一件事,非要搞得苦大仇深。
《少年說》里,有個小男孩被母親“強迫”每天吃一個蘋果,到了初中改吃雞蛋。于是在天臺上放聲大喊:“我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
而他媽媽的回應是什么呢?“你長得這么好,應該感謝我才是。”
papi醬曾吐槽過自己的父母最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爸爸媽媽砸鍋賣鐵,也要讓你怎樣怎樣。爸爸媽媽是為了你才怎么怎么樣的。當初不是為了你,我就怎么怎么樣了。”
看似父母把重心放在子女的身上,但作為子女,這些話往往帶來了巨大的負罪感。他們會想:是不是沒有我的話,爸媽會過得更好一些呢?
正如前面那位說自己只配吃芒果核的二胎母親,如果她的孩子上了網,知道了自己的媽媽這么說,她們還會吃得很開心嗎?
退一萬步說,如果買芒果已經影響到了生活,那就不要買;如果不影響生活,為什么不能多買幾個?
如果自己不想要浪費,那為什么非要用自我感動的語言,讓孩子背上莫名的歉疚?
因為人對于自己真心喜歡做的事兒,是不會感覺到付出感、犧牲感的。而孩子都是極其聰明的,他們會很難。
他們既無法拒絕父母的愛,又無法阻止父母打著‘還不是為了你,我才犧牲了自己’的名義,最后只能過得擰巴又委屈。
作為子女,他們希望看到是活出自我的父母。
幸運的是,如今的這一代年輕父母,已經越來越多地認識到這樣的問題了。從芒果核搜熱搜媽媽全網翻車,被網友懟就能看出來。
如果說以前“媽媽只愛吃魚頭”這樣善意的謊言,是因為以前條件不好,大人想為孩子多省下一口。
如今條件好了,身為父母,我們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孩子公平和尊重。
孩子吃芒果肉,我為了省事兒吃芒果核,是各自選擇。
并不是“只配”,而是坦然,皆大歡喜!
這,才是令人舒服的親子關系,你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