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與委蛇”,可能應該算是現(xiàn)代人的一種社交常態(tài)。
對人對事假裝熱心殷勤,實際上都是應酬敷衍。
其實,多數(shù)人都會默認這份“應付”,大家心照不宣,各自保持著表面上的和諧。畢竟在快節(jié)奏的工作與生活中,誰也沒有多少耐心,去互相推心置腹、坦誠相對。
信息化的時代,真誠的成本越來越高。為了工作或社交需要,與并不喜歡的人和圈子虛與委蛇,客觀來說,并不算什么“手段”。
回到成語本身,“虛與委蛇”,其實是一個徧貶意的詞,“虛”,是表面的意思,委蛇(wēi yí),指虛情假意、將就應付。
比如《紅樓夢》第11回,賈瑞“見熙鳳起淫心”,躲在假山后突然冒出來,假裝偶遇鳳姐,說了如“也是合該我與嫂子有緣”等不上臺面、不合禮數(shù)的話。
鳳姐雖然不悅,但仍然假意含笑,與他好話周旋:
“怨不得你哥哥時常提你,說你很好。今日見了,聽你說這幾句話兒,就知道你是個聰明和氣的人了。這會子我要到太太們那里去,不得和你說話兒,等閑了咱們再說話兒罷。”
一句“等閑了咱們再說話兒”,為后續(xù)王熙鳳“約”賈瑞埋下伏筆,賈瑞?在穿堂里凍了一夜,最終?命喪?于相思局。
鳳姐假裝親善,虛與委蛇,不得罪地將賈瑞打發(fā)掉,內(nèi)心的臺詞卻是:“幾時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
成語中有不少容易讀錯的多音字,比如心寬體胖(pán指?安泰?舒適?),會經(jīng)常被錯讀成(pàng指?體態(tài)?豐滿?);便宜(biàn yí)行事?,容易錯讀為(pián yi)……
但少有人把虛與委蛇(wēi yí),讀成委蛇(wěi shé),不過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什么“委蛇”的讀音差異這么大呢?且跟著筆者一起,來了解成語背后的知識。
從名詞解釋“委蛇”
《莊子·應帝王》中寫道:“鄉(xiāng)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
戰(zhàn)國時期,列子跟著壺子學習老莊之道。鄭國的神巫季咸,看相就能判斷別人的生死氣運,列子覺得,這人比他師父厲害。
壺子就約了季咸斗法,故意改變面色,季咸老馬失蹄,接連看錯三次,最后愣是被壺子高深莫測的表情,嚇得落荒而逃。列子一拍大腿:“我膚淺啊!還是我老師最牛!”老老實實學手藝,最終得道。
上文那句文言,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壺子斗法贏了后,對列子“顯擺”:我顯示給他看的,都沒有超出我的大道根本。我配合他的變化去變化,他壓根啊,就看不懂我究竟是什么鬼。
沒錯,這里?的?委蛇,是個名詞,就是“鬼”的一個品種。
《山海經(jīng)》中的委蛇(又名延維)
咱可不是?信口開河?,《莊子·達生》中?有記載?:
“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其為物也,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見之者殆乎霸。”
委蛇身軀像車輪那么大、車轅那么長,平常穿紫色衣服,戴個紅帽子。它特別怕打雷,一打雷就嚇得抱著頭不敢動,只要見過它的人,最終都能成就霸業(yè)!
管仲有次陪齊桓公去打獵,齊桓公突然緊張地拉住管仲的手說:“仲父,你見到了什么?”管仲回答啥也沒看見。
齊桓公回去后就病倒了。皇子告敖去看望他,細問之下,得知齊桓公在打獵時見到了“鬼”。
一番描述之后,告敖安慰他,這是傳說中生活在草澤里叫“委蛇”的大鬼,只有你能看見它,說明你要成為霸主啊!齊桓公豁然開朗,不藥而愈。
齊桓公心生暗鬼,告敖曲意開解,從這個角度再去理解,就簡單明了多了。對于見鬼的事,自然只是敷衍相待而已,所以是“虛與委蛇”。
其中?,“蛇?”?的?繁體字?寫作?“虵”,聲從“也”,在古音中類似“姨”。
后來逐漸演變?yōu)槎嘁糇郑彼螘r期的韻書《廣 韻》里?,有?具體?解釋?:
當“蛇”表示“曲折通過”時,讀為“弋支切,音 移 ”。
從形容詞解讀“委蛇”
委蛇用作形容詞時,同“逶迤”(wēiyí)一個意思。形容道山脈、河流或者?道路?蜿蜒曲折?、綿延不絕。
《莊子·庚桑楚》中?有?云?:
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wèi)生之經(jīng)已。
行動時隨性?自在, 安居時無掛無礙, 順應自然, 同波共流。這就是養(yǎng)生之術了。
這?里的?委蛇,按照?隨?順?、順應??(的?樣子?)理解?。
“虛與”作為修飾“委蛇”的狀語,形成前偏后正結構的?成語?,表面上?對?人?(事?)虛假?地?去?應?順?,這不就是?虛情假意,敷衍應酬的意思嘛!
委蛇也可以單獨使用,按照語境,既可以表示曲折蜿蜒、行止迂回,也可以直接表達“虛與委蛇”的整體含義。
比如《史記》中的這句“大直若詘,道固委蛇”:
為人剛直的,做事也有委屈自己、順從他人的時候,因為道路本來是彎曲的,人只能順著它走。
這句中的“委蛇”,有道路曲折的意思,同時也有順應的意思,表達人要?看清趨勢?,與時變化。
成語的使用,有時候也不要刻板拘泥,不 破壞本意、靈活運用,更能體會到咱們中華語言文化的魅力精深。
寫在最后
眾人皆說,成之于語。
成語作為漢語言傳承的瑰寶,是我們文化延續(xù)的重要樞紐。短短數(shù)字卻蘊意廣博、內(nèi)含乾坤,承載了厚重浩瀚的歷史脈勢。
成語中的歷史記憶,代代相承,如同時照見古往和今來的一面鏡子,映照世事浮沉、規(guī)矩方圓、身性德行……
使用成語,不僅僅可以修飾文辭,更能夠讓同宗同源的中國人,產(chǎn)生深刻的文化認同感,外人難以窺全貌深意,增加民族凝聚力。
類似虛與委蛇這種,在特定語境里有特定讀音的,在成語結構中,是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
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成語的本義或者讀音也發(fā)生了改變,不過文化本身也是服務于人,越下沉越具有普適性,但不變的,是我們對于歷史文化的尊重與推崇。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