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國家正式頒布修訂后的《地名管理條例》,對地名管理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規定。地名,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地名是一種文化資源,是人們為地命名時的著眼點,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據。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從地名中直接了解到當地的地理環境或村落人文。比如灶下,村子應該建在鹽灶附近;比如大涌,村子建在一條大涌的旁邊;比如陳屋,村子應該姓陳的居多。
大涌及村旁的大沙河
在地名的使用中,一些地名會因方言而引起變化。這些變化或者是為了書寫方便,亦或者為了雅化。演化過的地名,往往會“偏離”其原本蘊含的相關信息,因此,在對地名進行釋名時,非常有必要了解地名的本字,否則會鬧出笑話的。
民國日軍地圖上的岡下,現寫作崗廈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因方言引起變化的深圳地名。
江、姜(羌)、光
深圳地貌多山地丘陵,丘陵多則山岡多,故深圳地名多“岡”,不過現多寫作“崗”,比如龍崗、松崗、崗廈、鐵崗、橫崗等。除了“崗”之外,在地名演化的過程中,“岡”也有音變為其他字、如“江”、“羌(姜)、“光”等這些看似與山無關的字,實際上都是由“岡”變來的。
多山地山岡的深圳
松崗有江邊,東莞則有黃江。在不少地名典籍中,都將“江”解釋為“河流”。《廣東省惠陽地區地名志》是這樣記載黃江鎮的:“相傳于太平天國期間,有幾戶人家在此地河邊定居,因河水黃濁而得名。咸豐年間有集市,稱黃江圩。”而在《深圳村落概覽·寶安區》一書中,則是這樣記載“江邊”地名來源的:“因靠近珠江而取名江邊村”。
民國日軍地圖上的江邊村
其實,在莞寶一帶,操粵語的本地人,常用“水”“涌”“圳”等詞匯來稱呼河流,如滘水、大涌、深圳等,但不會用“江”“川”等詞匯。黃江、江邊的“江”,實際上是“岡”的意思,“江”系“岡”的方言諧音。
1927年《東莞縣志》上的黃岡墟
在1927年《東莞縣志》中,載有“黃岡墟”,即黃江墟。而江邊,是因村子建在山岡邊上,故而得名,而不是村子靠近珠江(而且江邊村附近的洋涌河和茅洲河為獨立河流,并非珠江的支流)才叫江邊。觀瀾有崗頭村,亦有稱呼為“江頭”的。
觀瀾的江頭福田村牌坊
與“岡”變“江”類似的,還有“村”變“川”的。寶安的上川和燕川二村,在不少史籍中,是“村”“川”混用的。如康熙《新安縣志》記載“上村”,而嘉慶《新安縣志》記載“上川”。
康熙《新安縣志》記載的“上村”
帶“光”字的地名,西麗有上面光(福光)、珠光、茶光、光前、文光,南頭有南光,觀瀾、石巖各自有黎光,這些“光”通通是“岡”的諧音。此外,坂田崗頭在不少老地圖上,被記載為“光頭仔”。
民國日軍地圖上的“光頭仔”,即現在的崗頭
光明有羌下,龍華有姜頭。《深圳地名志》(1987版)對“羌下”是這樣釋意的:姜(羌)下,因建村時此地長滿山姜,故得名“姜下”。這是望文生義的結果。在繁體字中,“姜”和“薑”實際上為兩字。
遠眺羌下,便可知曉其地名由來
羌下,其實是“岡下”,“羌”是“岡”的諧音。羌下村依山而建,如今村子依然可見原來的地勢地貌。龍華的姜頭,也是“岡頭”。上文總共提到三個崗頭,分別寫作江頭、光頭、姜頭。
依山而建的羌下舊村
丁、登
墩比岡小,《說文解字》云: “墩,平地有堆。 ”意思就是小山包。 深圳帶 “墩”字的地名有木墩、墩頭等。 墩頭,又叫墩頭里、墩溪里,又寫作“丁頭”。 在南頭話中,“丁”的發音與“墩”同,而不是廣州音中的“釘”音。
墩頭村牌坊
“墩”除寫作“丁”外,還有寫作“登”字的。福田上步的巴登村,在《新安縣志》中記載為“壆下墩”,后音轉為“巴登”。有人將“巴登”解釋為“巴掌大的地方”,實為附會之說。
坭,意思與“泥”同,為廣東地名用字。深圳地名中,帶有“坭”字的地名最多的是非坭崗莫屬。羅湖、觀瀾、石巖分別都有村名叫坭崗,只不過目前就羅湖的仍寫作坭崗,而其他兩個坭崗現均取諧音寫作“黎光”,后人也賦予了此地名 “黎明曙光”的含義。
在民國日軍地圖上,觀瀾黎光村被記載為坭岡寨
“坭”變“黎”除了坭崗這個例子外,還有坭圍。坭圍,在清朝時便寫作“黎圍”,原村址位于深圳水庫內。修建水庫時,黎圍與波羅山、大徑村部分、大埔、香園仔、草塘圍一同遷出,組成現在的水庫新村。
民國日軍地圖上的黎圍
尾,有下游、下部之意。深圳有沙尾、赤尾、水尾圍、莆尾、圳尾、羊尾等地名。很多情況下,“尾”會被雅化為“美”。“莆尾”,現取方言諧音寫作“報美”,因村子太大,又分為上報美和下報美。土改時,改為東方和西方,后西方又改為紅星。
1921年《東江水道圖》上的報美
圳尾,現寫作“圳美”,因村子建在一條“圳”(新陂頭水)的下游,故稱圳尾。與之相對的,在現新羌社區轄區內,原有圳口村,現更名為北崗。在以前的老地圖中,圳尾也有被記成“鎮美”,故有部分人將其附會為“城鎮美麗”之意,鬧出了不小的笑話。
民國日軍地圖上的振(圳)尾圍和圳口
羊尾,現寫作“楊美”。
網上流傳甚廣的關于汕尾地名的錯誤說法
土生菌在此也帶一下私貨。在不少官媒及知名地理雜志中,提到汕尾地名,就會附上一句:原名汕美。實際上,“尾”在閩南方言中有入海口之意,汕尾地處扁涌湖(即品清湖 ,我國最大的潟湖)入海口處,故而得名“汕尾”。也有說是汕尾地處沙灘末端,故而得名汕尾。而所謂“海邊風景美麗,故得名汕美,后改汕尾”之說,實屬文人捏造。
位于扁涌湖出海口的汕尾
埔、浦、布
如果單說“莆”字,可能很多人會聯系到“莆草”這種水草。深圳有不少帶“莆”字的地名,如草莆、莆隔、莆尾、莆心等,不少書籍解釋這些地名時,都將之與“莆草”相聯系。其實,“莆”在這些地名的語境里,指的是平坦的地方或水邊沙洲,因而后來此字又有演變為“埔”(靠山)、浦(靠水),一些又進一步演化為“布”。
民國日軍地圖上的布吉、草埔、布心
如今,深圳還有布心(寶安、羅湖均有)、黃麻布、黃麻埔、樟樹布、布吉、麻布、沙埔頭、黃埔、草埔、沙浦(在改革開放前也寫作沙埔)、沙浦圍等地名。
布吉,原名“莆隔”,后寫作“布隔”。很多人很奇怪,“吉”和“隔”在客家話并不同音,為什么會從“隔”變成“吉”?原來,1907年修筑廣九鐵路在這里設站,工程人員標注鐵路站名的時候,把客家話“莆隔”聽成了粵語的“布吉”,從此,布吉就徹底取代了“莆隔”。
廈、嚇
下是個方位詞,是深圳地區常見的地名用字,在地名中意思一般為“在……之下”,如嶺下、羌下等。也有用在以地勢、地理位置區分的地名中,如下梅林(相對于上梅林)、下李朗(相對于上李朗)、下沙(相對于上沙)等。
民國日軍地圖上的嶺下(鳳凰)和白石下(白石廈)
很多情況下,第一個語境中的“下”會寫作“廈”或“嚇”,如白石廈、崗廈、灣廈、石廈、沙欄嚇、陶嚇(原名“窯嚇”)、山廈等。至于為什么會有這種演變,有種說法是,舊時田地買賣撰寫契約時,為避免爭議,便寫作廈或嚇(繁體字“嚇”和“嚇”是兩字)。也有學者認為,“嚇”為方位詞,意思為“在……之側”。
章、帳、莊
坪山有洋母帳,觀瀾有章閣,西鄉有莊邊,三個看似無關的地名,實際上都與山有關。帳、章、莊均由“嶂”演變而來。嶂,意思為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民國日軍地圖上的章閣村
洋母帳,原名羊母嶂,村子以山為名,因為讀音相同,現在都叫“洋母帳”。章閣,原名“嶂角”,因村子建在山的一角,故名。
1866年新安縣全圖上的嶂邊(莊邊)
莊邊,不少人對其釋名均語焉不詳,《深圳村落概覽》一書的記載是“因村民口口相傳叫“莊邊”,于是便流傳下莊邊的村名”,說了等于白說。莊邊其實是“嶂邊”,這個“嶂”,指的是村旁的北灶山(臣田稱飛鵝山,上川稱豬乸嶺),即現在的企龍山。
民國日軍地圖上的豬乸嶺(飛鵝山/企龍山)
深圳帶龍的地名不少見,有龍崗、橫龍崗、正龍、鎮龍、大龍等。關于地名中的“龍”,不少人喜歡賦之關于龍的傳說。
民國日軍地圖上的橫龍、正龍
關于“龍崗”的由來,便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傳說:相傳在上古時期,有十條龍外出巡游,其中一條龍見龍崗一帶山巒起伏,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產生了眷戀之心,便下凡定居,便有了“龍崗”。而其余九條龍則一直游到香港,那里便有了“九龍”。
上:福田圍村風情文化節上的馬草龍村介紹
下:百度地圖上仍使用“馬草壟”地名
其實,這些地名中的“龍”本字為“壟”,有高丘(山壟),土埂(溝壟)等含義。如今,大多數帶“壟”字的地名都演化為“龍”。香港新界的馬草壟村如今也漸漸寫作馬草龍。
乾隆《歸善縣志》上的龍岡墟和平(坪)山墟
龍崗地名最早見于乾隆《歸善縣志》(古代,龍崗和九龍分屬于惠州歸善和廣州新安,兩者地名不可能直接有聯系),其名源于上下淮邊有壟上榕樹頭,后此地聚集成墟,初名壟上墟,后寫作龍岡墟。
埠/埗
埠,也寫作“埗”,意思是停船的碼頭或靠近水的地方,后簡寫做“步”。亦有學者認為,“步”乃古百越語的殘留詞匯,而“埠”字是唐宋以后產生的,可以說是“步”的俗字。 南宋以后才逐漸被“埠”代替,詞義引申為碼頭商埠。
在沙井有步涌,在福田則有上步。 步涌,位于原茅洲河入海口,古代有步涌碼頭。
民國日軍地圖上的大步涌
上步地名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上步建村時,鄭氏族人先在山下看了一塊地,風水也還可以,但嫌地勢有些低洼,想再往上一點,又不知道好不好,風水先生上去看了之后連說“上一步更好”,因而得名“上步”。這其實又是對地名由來編造的傳說。
民國日軍地圖上的上步村
上步,原為深圳河上的碼頭,舊時深圳河上有上埠和下埠,后來又變成了上步和下步的地名,80年代的上步區和下步廟更是成為人們經常提及的地名。
曾經的上步區
除了上面提到的地名,深圳還有不少因方言諧音而變化的地名,如九祥嶺(較場嶺)、鶴藪(鶴斗)、公爵藪(孔雀斗、公雀斗)、鰲湖(牛湖)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展開。至于“背”和“貝”,可以查看《》一文。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2-04-14
2022-04-15
2021-04-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