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熱搜,一位坐標上海的網友,自曝自己一家三口被封控44天后,光是買菜就花掉了2萬元。
再加上她用視頻展示的購物清單,瞬間引起了網友熱議。
44天花2萬元,平均算下來,幾乎一天就在菜上花掉454元錢,這對普通家庭來說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產生爭議也是在意料之中,但在這條熱搜下,網友們卻爭吵起來了。
有人說,上海菜價那么貴,什么“蔬菜盲盒”、漲價什么的,這花了2萬塊還是“節約”花費呢。
但也有網友對這種言論產生了質疑:
肯這樣花錢的家庭不代表普通家庭吧?
平均一天400多,三口之家每天的菜都能吃得完?
還有同為上海的網友質疑這位自曝的網友在帶節奏:
最開始曬出視頻的網友,44天花掉2萬塊,還只是在菜消費上面的,坦白說,像這樣的家庭比較少,因為絕大部分人,都承擔不起這樣的開銷。
其實看看他在曬出來的購物清單就知道,開銷占比最大的就是肉類。而且肉類價格差別很大,豬肉之間,豬肉和牛肉之間。
一份牛肉就141元,光一份購物清單買下來就花了800多元。
而因為家里有孩子,更希望營養均衡,蔬果蛋奶都沒有斷過。但像西瓜這種,現在一個也要100的樣子,買下來又更貴了些,所以當這件事上了熱搜后,也有質疑稱這是在變相炫富。
因為人跟人之間的消費觀是不同的,所以這種曬單只能當作某種生活方式,并不是說達不到這種標準就過不了日子,本來封控,物以稀為貴,再加上一些不懷好意存心想發疫情財的不良之人肆意炒作,最后才如此。
疫情下確實要付出比平時更大的代價,之前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張圖,蔬菜比肩奢侈品,搶菜大嘲下,只能買到什么吃什么,被迫實現“買東西不看價格”。
就我來說,我相信這個網友花了2萬元買菜是真實的,但從另一方面說,很多都是改善性花銷。
說是炫富,也可能是一種無奈,因為只能花錢買,買到什么算什么。
當然,并不能以一個熱搜代替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因為在這場疫情中,難能可貴的溫暖是上海老百姓的抱團自救。
建互助群,以物換物,有的小區還建立了愛心角拿取蔬菜。
聞到鄰居家臘腸味,拿兩個番茄去換,足不出戶,就得到好幾根臘腸。
一場疫情才讓我們意識到,那些平時看起來唾手可得的,可能才是最貴的。
因為是必需品,所以必然昂貴,可以是蔬菜,也可以是鄰里情。水泥森林中,大多數時候,我們可能連對門住著誰都不知道,但在特殊時期,每個人心理的壁壘,開始一點一點融化,留給陌生人的友善,也被慢慢萌芽。
我想起豐子愷說過的那句話:
“人間的事,只要生機不滅,即使重遭天災人禍,暫被阻抑,終得抬頭的日子。”
幸而,上海的日新增已經肉眼可見地下滑并得到控制,相信這樣的日子很快就能夠到來。
最后,真心希望疫情早早控制住,讓歲月靜好,天下無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