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首次完成了中國大一統,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廢分封,設郡縣。如果沒有秦始皇的文字、貨幣、語言的統一,中國可能就和現在的歐洲一樣,正是有了秦始皇中國才有了統一,并且還開疆擴土,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抵御北部外族入侵,修筑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開發了嶺南和江南地區,將其納入今日中國的版圖,當時的嶺南和江南地區人煙稀少正是有了靈渠才有了今日南方地區的興盛,中國的統一自秦始皇開始。
2. 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在秦始皇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先秦的體制是世官制,漢武帝開創了察舉制,令各郡國實行舉孝廉,推舉有才能的人經過考察當官,并進一步實行中央集權,對各諸侯實行推恩令(漢朝認為秦滅亡的原因在于,沒有分封子弟屏蔽中央造成秦朝的滅亡,所以實行了郡國制,自劉邦平定異姓諸侯王后,并在各功臣殺白馬誓盟,非劉姓不能封王,導致后來各諸侯王獨立,擁有兵權和行政區和立法權可以對抗中央,由此爆發了七國之亂,正常情況下,一個諸侯死后他的位置只能由長子繼承,繼承王國,而推恩令則是,將他的王國分成幾部分給他所有的兒子,這就導致這個王國越來小,無法和中央對抗),并禁止諸侯參與政事,為了限制丞相的權力,任用有才能的人當這就的侍從,并且還把全國分為十三個部分,設立十三州刺史部,加強對郡國的控制,這也就是后來的州牧,如后來的荊州牧劉表,益州牧諸葛亮,州牧逐漸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并在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此后中國兩千年的儒學文化,對外在秦朝版圖的基礎上漢武帝派衛青和霍去病北擊匈奴,把河西走廊納入了中國版圖(河西走廊大部分是今天的甘肅),打通了通向西域的通道,命張騫出使西域,溝通漢與西域各族聯系,并把西域納入中國的版圖,向南征服了又征服閩越、東甌、南越(今廣東、廣西和福建部分),經營西南夷(今云貴地區),和衛氏朝鮮(今遼寧和朝鮮北部)在其地設置郡縣。
3. 魏文帝曹丕
魏文帝曹丕取代了漢朝四百年的天下建立了魏國,在位期間采納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度,取代了漢武帝時期的察舉制成為新的選官制度,九品將人才分為九等級,進行選擇,主要是看出身,世家大族為主,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聯合世族治理天下阻止了外戚和宦官專權,對外曹丕平定了青州和徐州的叛亂,完成北方的統一,并派曹真收復了西域,再度確立了中原王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
4. 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中國著名的改革家,整頓吏治,設立了三長制(早期是宗主都護制,東晉十六國時期,由于北方戰亂,北方的世家和大地主為了自保,構筑堡壘,聚族而居,為此好多百姓為了自保依附這些世家和地主,形成了割據勢力,北魏武帝拓跋騰無法改變只能承認他們的合法性,將這些地主任命為宗主,督護百姓,著嚴重了阻礙了中央集權,影響了國家的賦稅和徭役,因此確立三長制,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其職責是檢查人口,督促耕作,征發徭役和兵役,打擊了世家大族的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今日的鄉鎮也是脫胎于此),并推行漢化,全面改革鮮卑舊俗,鼓勵鮮卑貴族和漢人聯姻,以漢語代鮮卑語,并遷都洛陽目的是為了遠離,守舊派的聚集地故都平城,在洛陽加強漢化和民族融合。也正是孝文帝改革使得北魏成為了中原正統王朝,為此后天下一統奠定基礎。
5. 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統治時期滅陳朝,完成了自西晉末年中國接近二百年的分裂,中華大地再度統一,在位期間進行了律法和制度的改革,使得南北的政治制度統一,為了中央集權實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的是中書?。Q策草擬政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绦校?,三省決定后,由尚書省統領六部執行),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有效的提高了管理效率,自此郡退出了中國歷史舞臺,并且在隋朝開創了科舉制,使得階層可以在上下級之間流動,寒門也可以成為上層,促進了社會公平。
6.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結束了隋末大起義的混亂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貞觀之治,在位期間虛心納諫,聽取群臣意見,與民休養生息,對外開疆擴土,滅掉了東突厥和薛延陀,征服高昌和吐谷渾,打通河西走廊,為唐高宗時期收復西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征服了高句麗,收復了遼寧故土,確立了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基礎,在他統治期間萬國來朝,他被稱為天可汗,唐太宗奠定了唐朝的繁榮和昌盛,影響了此后的東亞地區,日本進入了唐化時期,日本現在的建筑不少都是唐朝的風格,可見大唐的影響。
7. 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唐末自黃巢起義開始的藩鎮割據,采用先南后北的統一策略,統一了大半個中國,并杯酒釋兵權,收藩鎮的軍權,進行中央集權,開創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宋朝也徹底確立中國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
8. 元世祖
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結束了自唐末,遼宋金第二個南北朝三百年的分裂(宋不被認為是統一王朝,中國的一統,包括遼東、燕云十六州、河西走廊、川蜀、云貴地區、江南地區和華北平原。)實現了中國第四次統一。在此基礎上還把西藏納入中國的版圖,自此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此特地設立了宣政院,對外征服高麗、日本、爪畦和占城,確立了東亞第一霸主的地位。
元世祖在位期間開通了京杭大運河,溝通了中國分裂了三百年的文化和經濟,使得經濟文化再度統一。
9. 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結束了元末割據勢力,并進行了北伐,中原的騎兵在華北平原上擊敗了蒙古騎兵,攻取大都,平定天下,并在哈密設立衛所,中原勢力再度進入了西域。
朱元璋在位期間,進行中央集權廢除宰相,設三司分掌地方權力,嚴懲貪官和不法勛貴,讓百姓生活富足,并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確保了邊疆的穩定,興修水利,減免稅負,丈量全國土地,減少了官員被百姓的壓迫,發展農業發展。并大興科舉和建立國子監確立了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得很多人學以致用,在明太祖的統治下,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為大明王朝276年的天下奠定了基礎。
10.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改土歸流的意思是廢除當地的土司制度,由中央的官員管理,加強了對西南邊疆的管理)。廢除賤籍制度(賤籍社會地位最低,賤籍世代相傳,不得改變,不得參加科舉,不能做官,不許購置土地產業,不能和普通民眾通婚,從事當時社會所謂的“賤業”,永世不得翻身,廢除賤籍使得很多人獲得了自由),實行攤丁入畝(古代的時候是收稅分為一份是按田畝收的地稅,一份是人丁收的人丁稅,這對人口多田少的百姓無疑是個負擔,于是把部分丁稅合并到田稅里,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百姓的負擔,大大減少了百姓的負擔),并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火耗是指從民間收上來的碎銀子,溶解制成銀錠的損耗,比如收了100兩制成銀錠成了95兩,這就是火耗,需要向百姓征收5兩火耗銀,而貪官可能收50兩火耗銀,這大大增加了百姓的負擔,主要是官員收入太低了一個縣令一年45兩,這要養活一大家子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收取火耗銀養活家里,而雍正的火耗歸功使得火耗銀成為明確的標準,大大減少了百姓的負擔),并把火耗銀用作養廉銀(使得清官不用收,貪官不敢貪),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以前一個人當官家里人可以不納稅,后來演變成一個家族不收稅,而且其他官員的家族也不用交火耗銀,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使得官員的親戚都得納稅和交火耗銀大大促進了社會的公平)。
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創立密折制度監視臣民,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 追繳虧空。改善秘密立儲制度,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于政事,曾經有個記錄雍正七年是閏七月,384天,雍正工作了376天,他只放了8天假,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于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