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人田琰給母親守喪,要單獨住在墳墓旁的簡陋草廬里,期間需要清心寡欲、克制清苦。
眼看快守滿一年,有天夜晚,田琰卻突然摸回了家,進了妻子的房間。妻子責備他:“你守孝要在草房那,不能破戒。”田琰不聽,非要和她同床。
過了幾天,田琰有事回家,守禮一句話不和妻子說。妻子心里不悅,就拿那天晚上的事說他,破都破了,還假裝規矩!田琰心中一驚,知道這背后應該有鬼魅作祟。
當天夜晚,他脫下喪服掛在草房里,假裝睡熟。不一會,就見一條白狗偷偷溜了進來,銜起喪服,竟然變成了田琰的模樣,然后穿上了喪服,往田琰家的方向走去。
田琰趕緊跟了上去,妻子不知情,以為是丈夫,眼看這白狗又要爬上臥室的床,他急忙沖過去將其打死了。
這個故事來自干寶的《搜神記》,叫《田琰殺狗魅》,田琰打死了欺辱妻子的白狗,本是一件英勇又解氣的是,但故事的最后一句,讓人憤怒又悲傷:
“婦羞愧而死。”
100多個字的小短文,因為最后這5個字,而充滿了時代的悲劇性。以當時的價值觀念來看,即使妻子沒做錯任何事,卻也必須得死,這樣故事才算“完滿”。
神怪故事,同時也反映出古代人民的思想認識。《田琰殺狗魅》深層上講的是,儒家被世人所僵化的“孝”和“忠”。
《論語》中說“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幼兒得三年左右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死后,也要守三年的喪期。
出發點是好的,是子女對養育之恩的感激,對痛失尊長的懷念。但守喪期間要求“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要吃不下,不開心,睡不好,就有點教條和不人性了。
就像田琰,3年不事生產,只守著母親的墳墓,連最親近的妻子都得不聞不問,這就是極度的形式主義。
孝應該是父母生前多照料,死后多思念即可,孝在于心,而非拘泥于形式。
田琰作為“守孝”的擁躉,白狗則是對立的,其背后的深意是:孝期親近妻子,只有禽獸(白狗)才會做這種“有違孝道”的事。所以白狗必須為田琰所殺之。
“忠”,在女性身上,就是對丈夫的“忠”,對婦節的恪守。夫為妻綱,三從四德。
這種思想,明清時尤為突出。《搜神記》對唐宋傳奇、明清志怪小說影響極大。
馮夢龍寫的《莊子擊鼓盆而歌》里,莊子為了試探妻子的忠貞,假裝病死,然后變成一個多金又倜儻的美少年,引誘妻子,待妻子“上當”后,他又從棺材里跳出來,痛聲斥責。
妻子隨后“羞愧而死”。莊子在妻子墳前敲著瓦盆唱著歌,從此得道。
你看,又一個“羞愧而死”,只有死,才是剖白自己“忠貞”的唯一出路。僵化的“孝”與“忠”,是壓在舊社會人們頭上的兩座大山,甚至愚昧地將其美化為德行而自縛。
所以古人的文學作品里,有無數個如田琰妻子這般的女子,為節烈,輕易就自送了性命。
《聊齋》中,為報父仇而委身富豪的商三官,在大仇得報后自謚而亡,獻身誘敵、為夫報仇的庚娘,事成后投池而亡……
所幸封建時代的“糟粕”,正一點點為時代所摒棄。獨立,書寫了全新的女性時代。
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搜神記》,確實有點滿紙荒唐之感。不過從怪力亂神里,去看兩千年前的魏晉時代,也有所收獲。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