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希波戰爭
是歐洲愛琴海希臘各邦和西亞波斯的世紀之戰,先后持續了半個世紀,波斯從居魯士大帝到大流士一世期間,開疆擴土,滅掉了巴比倫和亞述帝國,東進印度河和中亞地區,并統一非洲,西進印度,在爭霸愛琴海時和希臘的邦國呂底亞有了沖突,進行了半個世紀的戰爭,為了戰爭在達達尼爾海峽搭建了第一座浮橋,可惜波斯的海軍不如希臘雅典的海軍數次,被希臘斷了后路,步兵被希臘斯巴達擊敗,數次波斯國王都無法征服希臘,但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雙方的斗爭使得希臘城邦雅典和斯巴達的衰敗,加速了波斯的瓦解,使得希臘的馬其頓迅速崛起,統一希臘后把希臘文化帶到了亞洲。
2. 亞歷山大東征
亞歷山大東征是指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對東方波斯等國進行的戰爭。戰前馬其頓一統希臘。
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歷時十年,亞歷山大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最終建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亞洲地區的希臘化,也使得東方文明傳到了,漢武帝時期的大宛就是希臘化的國家,可見亞歷山大的影響。
3. 羅馬統一歐洲戰爭
羅馬帝國是以地中海為中心,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也是第一個統一了地中海的帝國。
崛起于亞平寧半島,先后征服了希臘、高盧大不列顛和北非,小亞細亞,建立起了龐大的帝國,是得地中海成為內海,全勝時期的面積為500萬平方公里,在君士坦丁大帝時期,開始宣布基督教的合法性為,為基督教成為世界第一宗教奠定基礎,395年帝國分裂為西東兩部分,476年西羅馬滅亡,但西歐國家法蘭克的查理曼大帝和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奧托一世都宣布為羅馬的繼承者,東羅馬帝國的存在長達1000年,在1453被奧斯曼帝國滅亡,但東斯拉夫人建立的俄羅斯帝國宣稱自己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為第三羅馬,沙皇的意思就是凱撒的意思。
4.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1096-1291)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烏爾班二世發動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皇帝想要收復被阿拉伯、突厥占領的地中海地區的領土戰爭長達200年之久。 十字軍的失敗也使得,羅馬教權也由此開始衰落。
十字軍和阿拉伯軍隊都戰斗嚴重削弱了地中海各國的勢力,使得1206年的蒙古崛起征服了西亞和東歐的廣大地區,促進了東方文明和西方的傳播,火藥也由此帶到了歐洲,改變了歐洲戰爭的歷史。
5.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是由神圣羅馬帝國的內戰的天主教和新教(新教在乎于于個人的信仰,天主教是對教皇和君主的信仰)的爭端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
法國、瑞典、丹麥、英國和德意志邦中新教諸侯為一派得到英國和俄羅斯支持,而神圣羅馬帝國和西班牙、德意志邦天主教為一派,其實就是歐洲各國對哈布斯堡家族的戰爭(哈布斯堡家族統治著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荷蘭地區、西班牙和意大利大部分是歐洲最強大的帝國)
哈布斯堡帝國
由于各方聯合,哈布斯堡家族戰敗,德意志地區受到摧殘,法國由此成為歐洲大陸第一強國,但君主專制受到了影響,
戰后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構成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也開始了歐洲大戰后以開會的形式來決定歐洲的利益分配。
6.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戰
奧斯曼帝國崛起于小亞細亞半島,逐漸蠶食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在1453年攻下了拜占庭帝國最后的領土君士坦丁堡,開始了對東南歐的擴張,奧斯曼帝國由此稱霸地中海數百年,歐亞大陸的重要通道被奧斯曼控制,由此西歐為了對香料渴求,開始了歐洲的大航海時代,改變了世界歷史。
7.七年戰爭
1756~1763年,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奧地利、俄國同盟為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而進行的戰爭。奧地利想要削弱普魯士奪回西里西亞,普魯士想要吞并薩克森和波蘭,俄羅斯想要奪取東普魯士和波蘭,遏制普魯士的崛起,瑞典想要奪取普魯士的波美拉尼亞,法國想要在德意志分一杯羹奪漢諾威和削弱普魯士,英國想要普魯士在歐洲依靠普魯士牽制法國,奪取海外殖民地。普魯士等于是四面受敵,西邊的法國21萬軍隊,南邊的奧地利9萬軍隊,東邊的俄羅斯33萬部隊,北邊瑞典出兵1.6萬,普魯士等于硬鋼歐洲大陸所有國家,二十萬的普軍在腓特烈大帝的指揮下,先后打敗四方軍隊,硬是堅持了七年,但普魯士幾乎亡國,在此期間俄國彼得三世調轉槍頭幫助普魯士,由此普魯士取得了勝利,真正成為歐洲列強之一,英國由于普魯士拖住了法國,先后取得了法國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法國由此在海外實力嚴重削弱,英國成為最強。
8. 拿破侖戰爭
拿破侖戰爭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戰爭的延續,到1814年結束,歷經了23年,拿破侖先后打敗五次反法聯盟,稱霸歐洲,法國成為歐洲最強,但隨著1812年入俄戰爭開始走向衰落,改變了歐洲的軍隊開始實行全民征兵,拿破侖通過戰爭把法國的先進思想和制度輸入西方各國,摧毀了德意志地區的封建統治,使得資產階級得到發展,不再是效忠于君主而是自己的國家,雖然1815年的維也納和會復辟了舊制度,但是自由和民主的火種在歐洲各國民眾的思想上埋下,促進了此后歐洲各國的君主立憲和資產階級發展。
9.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20世紀初初的一場大戰,主要是三個矛盾,德法矛盾(普法戰爭,法國被迫割地賠款,要決定要向德國復仇),英德矛盾(德國開始世界政策,向外擴張和老牌殖民國家利益沖突),奧俄矛盾(在巴爾干半島的爭奪)。
同盟國德國和奧匈帝國和協約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為主的戰爭,其實又是德國四面作戰,西北面為英國,南面幫助奧地利對抗沙俄和巴爾干斯拉夫民族的部隊,東面和俄羅斯在東普魯士作戰,西面為法國,德國和四大國相持四年,最后美國加入協約國,德國遭遇了慘敗,德國遭到了肢解,德意志被迫割讓了波蘭走廊,使得德意志本土和東普魯士遭遇了分割,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歐洲第五強國奧地利分崩離析分裂為六個小國,也促進了坦克的誕生,美國開始成為世界的中心,俄國的失敗促進了蘇聯的成立。
10.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國為了一戰后屈辱凡爾賽條約的復仇,轉移金融危機后國內的矛盾,法國受到了重創被迫亡國,英國實力大損(日不落帝國走向衰敗的深淵),蘇聯在東線阻擋了德國的進攻,最后反攻德國到了柏林,德國就此走向衰敗,美國在戰爭后期加入戰爭,美國和蘇聯成為了主導世界的力量,歐洲走向了衰敗,美元取代英鎊成為世界貨幣,也促進了聯合國的誕生,避免發生大戰,中國也擊敗日本,逐漸走向歷史舞臺成為主導世界的新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