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化、弘治年間,居住在山西潞州(今山西長治市)的沈藩清源王朱幼?,懷著悲痛的心情,以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接連送走膝下的兩個兒子。沒等他拭去眼角的淚水,又不得不轉(zhuǎn)身就繼承人選問題與朝廷進行博弈,因為此時的清源王府在繼承人選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估計您會覺得不可思議,這繼承人選怎么還會成為問題呢?朱幼?去世后,若是有子孫在世,那就按繼承原則從中挑選最佳人選襲爵;若是已經(jīng)絕嗣,那就直接除國不就得了,這有什么好為難的。
可朱幼?的情況非常特殊,說他絕嗣吧,他的幼子鎮(zhèn)國將軍朱詮鏴依然在世;說他有子嗣吧,朱詮鏴在好多年前已經(jīng)被過繼給他堂弟黎城王朱幼(土爰),理論上已經(jīng)不是他的兒子,而是堂侄。
令本生父親陷入兩難的朱詮鏴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最終能否承襲清源王爵呢?
出繼黎城王朱幼(土爰)為嗣
朱詮鏴,生卒年不詳,為明太祖朱元璋四世孫,沈簡王朱模曾孫,沈康王朱佶焞之孫,清源莊簡王朱幼?幼子,生母清源王妃王氏。他雖然是嫡子,可上面還有好幾個兄長,正常情況下王位也輪不到他,因此年齡達到封爵條件之后,被冊封為鎮(zhèn)國將軍,其后出繼黎城郡國承祧。
第一代黎城王是沈簡王朱模的庶四子朱佶燏,他生于永樂八年(1410年),于宣德三年(1428)三月,被冊封為黎城王。沈簡王朱模、沈康王朱佶焞兩代沈王都是有名的賢王,在他們的影響下“惇厚樂靜,謹(jǐn)禮奉法”成為沈藩傳承。受父兄熏陶,加上在朱佶焞的奏請下,明英宗又給專門挑選了“才學(xué)老成者”為王府教授,朱佶燏也成為一代賢王。
以宣德以后明宗室的生存狀況,賢王大多是安分守己者,必然顯得比較低調(diào),史籍對他的關(guān)注自然也大幅下降,因此《明實錄》中有關(guān)朱佶燏的記載極少,有也是無關(guān)緊要的寥寥幾筆。實際上這是沈藩大部分宗王的特色,故規(guī)模并不算小的沈藩,在明朝的大部分時間存在感極低。
與父兄相比,朱佶燏的壽數(shù)大大不如。正統(tǒng)九年(1444年)年閏七月,朱佶燏這位首代黎城王薨逝,享年35歲,在位17年,朝廷賜謚曰昭僖。朱佶燏共有三女二子,三個女兒其后分別受封正平縣主、上黨縣主和霍丘縣主,次子名朱幼(土爰),至于長子,《明實錄》中壓根沒有關(guān)于他的任何正面記載,只能通過《明英宗實錄》稱朱幼(土爰)為第二子這點,推測出有這么一個人,應(yīng)當(dāng)是幼年早夭了。故而朱佶燏去世后,黎城王一支,就剩下朱幼(土爰)這根獨苗。
朱幼(土爰),生于正統(tǒng)二年(1437年),也就是說父王去世時他年僅8歲。明代宗室的歲祿,從其成年出閣開始撥付,至其去世住支,也就是停止撥付。朱佶(土爰)去世后,留下一府沒有任何歲祿可領(lǐng)的孤兒寡母,于是乎黎城王府頓時陷入了尷尬的境地。關(guān)鍵時刻,身為長兄的沈王朱佶焞出手,給孤兒寡母的侄子一家解了圍。
“庚申……沈王佶焞奏:‘臣弟黎城王佶燏薨后,歲祿截日住支,妻子用度不給。乞照舊給賜。’從之。”(《明英宗實錄》)
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八月,朱幼(土爰)被冊封為黎城王。景泰四年(1453年)正月,副指揮李浚次女被冊封為黎城王妃,賜予相應(yīng)儀仗、冠服等物。朱幼(土爰)延續(xù)了沈藩的賢良家風(fēng),一生并無什么作惡之舉。可以說這位二代黎城王又是一位標(biāo)標(biāo)準(zhǔn)準(zhǔn)的賢王,唯一的不足之處,便是沒能留下可以延續(xù)血脈、承續(xù)王爵的子嗣。
與人丁興旺,大宗絕嗣可以由旁系入繼的其他郡國不同,黎城郡國只有他一根獨苗。這意味著待他故去后,黎城郡國將要絕嗣,到時候不僅郡國要被除封,連冷豬頭肉都沒人遞。想到此處,朱幼(土爰)不禁悲從中來。
景泰年間,同處山西的晉藩廣昌郡國,同樣出現(xiàn)了朱幼(土爰)現(xiàn)如今所面臨的狀況。朱幼(土爰)的從兄弟、第二代廣昌王朱美堅,在臨終前將堂兄云丘王朱美堣的次子過繼自己名下為嗣子,給他取名朱鐘(金御),并為此上奏朝廷走完了過繼的所有流程。經(jīng)過幾番努力,雖然沒能讓成功朱鐘(金御)襲爵,卻也確保了廣昌王一系的香火不絕。
廣昌郡國過繼之舉,給他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遂奏請朝廷請求以伯父沈康王第三子、堂兄清源王朱幼?的幼子鎮(zhèn)國將軍朱詮鏴為嗣。有廣昌王嗣子朱鐘(金御)求封被拒的前例在,朱幼(土爰)相當(dāng)務(wù)實,在奏疏中坦言立朱詮鏴為嗣子,只為奉承宗祀,并無他意。
成化十三年(1477年)三月,黎城王朱幼(土爰)薨逝,享年41歲,朝廷賜謚曰莊惠。虛齡41歲,即便在古代也是中年,有句老話叫“三十少進士”,在明代能以不惑之年出任六部九卿,都屬于少壯派,想要拜相入閣,還有段路要走。在這個年齡段,努力一把還是有留后希望的。可朱幼(土爰)已經(jīng)混到要過繼的地步,身體狀況估計已經(jīng)不大好了。更要命的是,他沒能熬到程序走完,于是過繼事宜就這么不尷不尬地吊在了半空中。
維護小宗利益,是數(shù)代沈王都在踐行的職責(zé)。就在朱幼(土爰)去世的次月,沈王朱幼?代其奏請朝廷,乞求立朱詮鏴為黎城王嗣子,獲得明憲宗的準(zhǔn)許。
“戊申……命沈府清源王幼?第五子,鎮(zhèn)國將軍詮鏴為黎城莊惠王嗣。先是黎城王以年老無子,乞如例以詮鏴為子奉承宗祀。既而王薨,沈王幼?為之請。故有是命。”(《明憲宗實錄》)
由此朱詮鏴的身份由清源王府鎮(zhèn)國將軍,變?yōu)槔璩峭醺?zhèn)國將軍,奉承黎城王府宗祀,本來的堂叔朱幼(土爰)變成了他爹,而本生父親朱幼?反倒成了堂伯。
本支絕嗣,歸宗承襲王爵
再說朱詮鏴的本宗清源郡國這邊。清源王朱幼?,生于宣德七年(1432年),為沈康王朱佶焞第三子,生母為沈王妃韓氏,與第三代沈王朱幼?是同胞兄弟,于正統(tǒng)八年(1443年)九月,獲得賜名。
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八月,以駙馬都尉井源為正使,吏部員外郎紀(jì)振為副使,持節(jié)冊封朱幼?為清源王。景泰元年(1450年)四月,冊封北城兵馬副指揮王文之女為清源王妃。
雖然朱幼?16歲就封王,可直到景泰三年(1452年)三月,年滿二十周歲才首次領(lǐng)到郡王俸祿。這當(dāng)然不是朝廷故意苛待于他,而是于明朝宗室授爵之后,要到成年出閣才能領(lǐng)取歲祿這項制度有關(guān)。
“辛丑……給沈王佶焞子清源王幼?,遼山王幼墏,歲祿各二千石,米鈔中半兼支。”(《明英宗實錄·廢帝郕戾王附錄》)
朱幼?與堂弟朱幼(土爰)一樣,秉承了沈藩的優(yōu)良家風(fēng),生平?jīng)]犯過什么大惡,《明實錄》對他的記載,盡是些受賞,請求朝覲的內(nèi)容。
景泰六年(1455年)正月,在朱幼?的奏請下,明代宗朱祁鈺賜予大紅織金纻絲紗羅一匹。次月,朝廷賜予清源王妃王氏郡王妃儀杖等物。
天順元年(1457年)十一月,復(fù)辟成功的明英宗對宗室大派利是,以為自己挽尊,朱幼?與四弟遼山王朱幼墏,借此機會上疏索要當(dāng)?shù)氐纳潭悾饔⒆谙铝顚⒙撼恰⑼土舳h的商稅歲額,各撥出一年賜予他們。同月,朱幼?又與遼藩、代藩的部分郡王上疏求取菜戶、煤戶,也獲得明英宗的準(zhǔn)許。
天順七年(1463年)八月,沈王朱幼?以明英宗恢復(fù)老爹的原配胡善祥后位,并上尊謚恭讓章皇后為由,奏稱想要會同清源王朱幼?等七人赴京朝賀,被明英宗制止。
弘治十四年(1501年)八月初一,清源王朱幼?薨逝,享年70歲,在位55年,朝廷賜謚曰莊簡。謚法:“履正志和曰莊”;“端一克誠曰莊”;“德盛禮恭曰莊”;“嚴(yán)恭自律曰莊”;“一德不懈曰簡”;“平易無疵曰簡”;“能行直道曰簡”;“執(zhí)要能固曰簡”,所以莊簡是一個美謚。可見朱幼?生前亦是一代賢王,但關(guān)于他的身后問題,卻給朝廷制造了不小的麻煩。
相比于朱幼(土爰),朱幼?要幸運得多,他兒女雙全。有幾個女兒不得而知,不過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一月,清源王府儀賓劉昱盜竊官倉貯藏的糧食,最終被特赦,可見必定有活到成年的女兒。至于兒子,成化十三年朱詮鏴出繼之時,有三個兒子在世,分別為:嫡長子朱詮銚,次子朱詮焊,和朱詮鏴這個幼子。
當(dāng)時朱詮鏴年歲應(yīng)當(dāng)不大,所以朱幼(土爰)相中了他。而對朱幼?而言,有朱詮銚、朱詮焊這對兄弟充當(dāng)雙保險,清源王爵幾乎沒朱詮鏴的份,自然也樂得小兒子出去繼承偌大的黎城王府家業(yè)。于是乎,雙方一拍即合。
誰知道留在家中充當(dāng)雙保險的朱詮銚兄弟這么不爭氣,沒能熬過老爹不說,連半個可供承續(xù)家業(yè)的子嗣都沒給他留下。如此朱詮鏴成為了他唯一的子嗣。以朱幼?的本心,自然希望朱詮鏴能認(rèn)祖歸宗,承襲自己的王爵,延續(xù)清源王一系的香火。朱詮鏴本人也希望能認(rèn)祖歸宗,畢竟回去可以承襲世襲罔替的清源王爵,而掛在養(yǎng)父朱幼(土爰)名下,不僅自己只能受封鎮(zhèn)國將軍,子孫后代都得降襲,這其中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問題是,朱詮鏴一旦歸宗,意味著黎城郡國的香火祭祀就要再次面臨斷絕的危及,且他的過繼關(guān)系是經(jīng)過朝廷,經(jīng)過皇帝認(rèn)證的,想要歸宗還要看朝廷,看皇帝的意愿,若是朝廷方面不同意,想要歸宗那是想都不要想。
好在朝廷沒有為難朱幼?,不但批準(zhǔn)朱詮鏴歸宗,還贈送了他一份大禮:準(zhǔn)許朱詮鏴一肩挑兩門,在繼承清源王府的同時,可讓其子嗣奉承黎城王宗祀。
“辛巳。初沈府黎城莊惠王無嗣,命以清源莊簡王之子詮鏴奉其祀。后詮鏴兩兄俱卒,復(fù)命詮鏴歸宗,俟有別子令繼奉莊惠王祀。”(《明憲宗實錄》)
弘治十七年(1504年)十二月,朱詮鏴以清源王長子的身份承襲清源王爵,其夫人程氏進封為清源王妃。
次年四月,朱詮鏴的第三子朱勛洺入主黎城王府,奉承黎城王宗祀。
一個小宗兼祧同支系的另一個小宗,這在明朝宗王之中是極其罕見的現(xiàn)象。
朱詮鏴身上的謎團
《明實錄》對朱詮鏴襲封清源王之后的記載極其稀少,弘治十八年令其第三子朱勛洺奉承黎城王宗祀是唯一的一條。他的名字再次出現(xiàn),已經(jīng)是冊封其嫡長子朱勛瀳為清源王之時。故此,無法透過《明實錄》確定他的生卒年。反倒是《明史》對其卒年有所記載。
“榮僖王詮鏴,莊簡嫡四子,初封鎮(zhèn)國將軍,成化十三年繼黎城莊惠王嗣。后以莊簡三子俱卒,奏準(zhǔn)歸宗。弘治十年襲封。正德十年薨。”(《明史·諸王世表三》)
可這短短數(shù)十字中竟然存在三處謬誤。
最明顯的便是他的襲爵時間,《明孝宗實錄》明確記載朱詮鏴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十二月,可這里稱他于弘治十年襲封,中間整整相差七年之久。對此,阿越估計是修史的史官疏忽了,而對內(nèi)容進行校對時也沒校對出來。
另一個是關(guān)于朱詮鏴在兄弟中的排行。《明史》先稱他為“莊簡嫡四子”,又稱“莊簡三子俱卒”,其中的潛意思便是,清源莊簡王朱幼?共有四子,且四人都是嫡子。
朱詮鏴是朱幼?的“嫡四子”,可并不代表朱幼?除了嫡子之外就沒有庶子。《明憲宗實錄》在提到朱詮鏴過繼給朱幼(土爰)時,對他的身份介紹為“清源王幼?第五子,鎮(zhèn)國將軍詮鏴”,可見朱詮鏴在兄弟中排行第五。所以朱幼?至少有五子,除活到成年的長子朱詮銚,次子朱詮焊(他倆于成化元年獲得賜名)及朱詮鏴這個第五子外,第三子、第四子應(yīng)當(dāng)夭折了,且前四子中有一個是庶子。
最后便是朱詮鏴的卒年,《明史》稱朱詮鏴死于正德十年。單看這條瞧不出任何問題,可與其子朱勛瀳的信息連起來一起看,就有問題了。
明史記載“端和王勛瀳,榮僖嫡一子,正德十一年襲封。”但《明世宗實錄》記載,朱勛瀳的襲封時間為正德十六年(1521年)八月。相對于《明史》,自然是可視作當(dāng)代史的《明實錄》更可靠,所以朱勛瀳的襲爵時間當(dāng)以《明實錄》為準(zhǔn)。
不同于嘉靖之后的明晚期,明代中前期對宗王的傳承相當(dāng)重視,若是宗王的繼承人已經(jīng)成年,老王去世后,基本會在一兩年之內(nèi)完成對新王的冊封。《明史》稱朱勛瀳在朱詮鏴去世的次年襲爵,顯然也認(rèn)可這一點,只不過搞錯了其襲爵的時間。
由朱勛瀳襲爵的時間推測,朱詮鏴估計去世于正德十四、十五年。具體如何,單從史料角度出發(fā)已無從考證,恐怕要朱詮鏴的壙志出土那天,才能真相大白了。
《明史》的流傳度比《明實錄》高了不知道幾個數(shù)量級,因此它的記載成為了人們對朱詮鏴生平的主流認(rèn)可。比如某百科就全取《明史》的內(nèi)容來介紹朱詮鏴。
“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繼黎城莊惠王朱幼[土爰]嗣,后因為清源莊簡王朱幼?三子俱早卒,奏準(zhǔn)歸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襲封,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薨,謚清源榮僖王。”
阿越說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在古代宗法制之下,人們非常重視家族的傳承,讓家族香火斷絕,是最大的不孝。為防止家族絕嗣,出現(xiàn)男主人沒有生育能力,或者子嗣都先他一步而去的狀況時,有能力的會從近支親族中選擇一位后輩入嗣,是為“承祧”。承祧制度下的父子關(guān)系,雖然沒有血緣關(guān)系,可無論在法理上,還是倫理上都是被認(rèn)同的。
承祧制度下,還會出現(xiàn)一些特殊情況,如嗣子入嗣養(yǎng)父家后,本生父母這邊子嗣突然全部亡故,導(dǎo)致絕嗣;或者家族人丁零落,沒有足夠的男丁來一人承繼一個小宗。這一現(xiàn)實問題又催生出了一人祧兩房或者數(shù)房的方式,來延續(xù)家族中多個小宗的做法,是為“兼祧”。與承祧不同,兼祧的形成,經(jīng)歷了從皇室到民間,從非法到合法的變遷,從漢朝到清朝,歷經(jīng)近2000年的歲月才被承認(rèn)為一種合法的正式繼承制度。
在兼祧被認(rèn)為是非法的明代,沈藩下面的小宗竟神奇的出現(xiàn)了一例兼祧繼承實例,其主人公清源榮僖王朱詮鏴也值得自傲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