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的外交體系是 聯俄、親奧、拉英、孤法,俾斯麥早期采取的低姿態,德國不以強勢的大國出現,積極和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建立三皇同盟,并和英國保持友好,孤立法國。
但是1875年德國和法國引發沖突,俾斯麥需要再次進攻法國時,發現曾經的盟友都變了,英國和沙俄堅決抵制德國,奧匈帝國冷漠,德國被迫停止進攻法國,俾斯麥一直以為此時的德國還是當時的普魯士一樣,列強會各大八十大板,多給點普魯士利益,用來對付法國,此時的德國已經是歐陸最強大家都要抵制你,為此俾斯麥開始建立以德國為中心的大陸同盟體系。
近東事件改變了最初的三皇同盟,由于巴爾干的斯拉夫民族反抗土耳其的統治爆發了起義,而奧匈怕起義會引起奧匈帝國斯拉夫民族起義,造成奧匈帝國解體,而俄羅斯希望靠斯拉夫起義,使得自己取得黑海到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土耳其海峽,英國竭力阻止土耳其海峽被俄羅斯控制,威脅自己從從地中海通過蘇伊士運河到達印度的經濟命脈被俄羅斯威脅。
俄羅斯出兵幫助起義軍,幾乎占領了土耳其全境,直到英國和奧匈帝國把軍艦開到土耳其海峽才迫使俄羅斯議和。
此時英國極力讓德國出面調停,為什么呢,因為俄羅斯和奧匈是你德國的盟友,你幫助哪一方都會得罪其中一方,最后導致三皇同盟的破裂,使得俄羅斯和奧匈跑到你敵人法國的一方,和法國結盟,對你德國的邊境造成威脅,迫使你兩線作戰。從而解除三皇同盟對英國的威脅,英國最怕大陸結盟,進而威脅英國本土。
三皇同盟
德國想盡辦法一碗水端平不得罪,英、法、奧,結果還是得罪了俄國,俄國的保護國,保加利亞在地中海的出??诒黄冗€給了土耳其,相當于阻止了俄羅斯在地中海的擴張。
進而俾斯麥采取了親奧匈帝國的策略,奧匈帝國和英國關系好,結成盟友阻止沙俄在巴爾干擴張,德奧組成了同盟對抗沙俄,沙俄此時和英國爭奪中亞,俄國一看此時和英國、德國、奧匈帝國關系不好,自己被孤立了。俄國和德國并沒有矛盾,沙俄想要單獨和德國結盟,德國不同意,必須德、奧、俄結盟,這樣就方便保持和奧匈帝國友誼,巴爾干出了問題三個一起商量,俄羅斯和奧匈都得爭取德國的幫助,由此達到沙俄和奧匈帝國的制衡,使得他們和德國走得更近,沙俄容易不聽話,而法國此時也和意大利起了矛盾奪取了,意大利占領的突尼斯,意大利再次尋找盟友,德國拉著奧地利和意大利結盟,對付法國和沙俄,增強力量壓制沙俄,迫使沙俄和德國靠的更近,再此德國又拉攏了和沙俄有矛盾的羅馬尼亞和德奧結盟對抗俄國。
德國的另一個對策就是殖民地問題,俾斯麥不看重殖民地是為了避免和英國發生矛盾,再加上非洲的殖民地對德國來說實在是沒什么用,殖民地是原始部落,你要開礦的話,需要技術人才殖民地的人文化還在原始水平,你采礦需要建公路鐵路,還得把資源往回歐洲運,采礦還需要建設軍隊、醫院、住房、餐館等等,最終還有發展航運,航運的話你必須發展海軍為商船保駕護航,發展海軍必然和英國產生沖突嗎,德國和英國隔著北海,德國發展海軍必定會威脅英國本土的安全,引發英德沖突,最好的殖民地英國是印度,印度處于封建社會,有著統一的管理機制,去執行國家政策,英國只需對印度上層進行控制,就可以開采殖民地的資源。
印度是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為此英國和埃及合作開鑿了蘇伊士運河,打開了地中海通向印度的通道,法國也想從中分利,德國支持了法國,因為法國把重心放在了海外擴張,歐洲的德法沖突由此成為次要矛盾,法國的殖民擴張必定會激發和英國的矛盾,從而德國避免了法國沖突,而且和英國處于友好的關系,為了對抗法國在埃及和地中海的擴張(法國在地中海的擴張,威脅著英國的經濟命脈,英國通向印度通道,隨著可能被法國切斷),英國和沙俄在中亞有著沖突,在德國的協調下,意大利、英國、奧匈帝國簽訂地中海協定對付英法,英國和奧匈對抗俄羅斯,意大利和英國對付法國。給俄羅斯找了這么多敵人,羅馬尼亞、意大利、英國,那么俄國只能和德國還有奧匈結盟,為此俄國再次和德奧簽訂再保險續約,正是俾斯麥這個復雜充滿矛盾的外交體系,給了德國帶來了二十年和平,直到被威廉二世的新路線打破。
到了1888年俾斯麥的命運發生了改變,和自己合作了27年的國王威廉一世去世了,太子繼承皇位,為腓特烈三世,結果太子此時也得了喉癌不到90天就去世了,其子剛愎自用的威廉二世繼承了皇位,而年輕的威廉二世自然看不上老首相,俾斯麥的外交體系,他要搞自己的世界政策,為此他在1890年逼得俾斯麥辭職,俾斯麥時代結束,威廉二世的時代開始,德意志第二帝國由此走向了滅亡。
俾斯麥自從1862年成為普魯士首相,為德國的統一大業進行謀劃,謀劃了三大戰役促進了德國的統一(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自1871年完成統一后積極展開外交構建了俾斯麥體系(又叫大陸同盟體系),維持了德國20年的和平,一代大才走了,一個時代落幕了。
威廉二世和他的官員無法理解,俾斯麥那極為復雜又充滿矛盾的外交體系,他們最無法理解的是既然奧匈和俄國在巴爾干有矛盾為什么,既要和奧匈保持同盟,又要和俄國保持友好,俾斯麥的目的是,使得奧匈和俄國都有求于德國,都得和德國友好,奧匈帝國早就已經是二流小國,德國真正的目的是和俄國友好。
威廉二世和俄國交惡的目的,主要是想和英國友好,這樣對德國來說,德國在歐洲是所向披靡,但是英國不可能和德國結盟。
為什么呢又 這要從英國的國策說起
英國外交策略是大陸均勢和光榮孤立
大陸均勢 由于英國是一個島國,和歐洲大陸隔著英吉利海峽,為了保持歐洲大陸的均勢,英國會支持弱的一方保持歐洲勢力的平衡,比如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實際上就是法國和奧地利哈布斯堡帝國的戰爭(此時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著西班牙、意大利大部分、匈牙利、波西米亞和荷蘭),哈布斯堡是歐洲最強,英國支持法國重創哈布斯堡達到勢力平衡。
哈布斯堡王朝
再者就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此時法國的波旁王朝(統治法國、意大利的西西里、西班牙和波蘭一部分)是歐洲最強,英國支持奧地利哈布斯堡帝國對抗法國,最后奧地利得以保全成為英國牽制法國的力量。
但隨著法國和奧地利和解,英國轉而扶持普魯士對抗這兩個國家,引發七年戰爭,英國在海外奪去了法國的加拿大和印度重創法國,普魯士得以擴張,成為英國牽制法國的棋子。
隨著拿破侖橫空出世,英國動員歐洲各國對抗法國達到平衡,法國遭受重創。但到了之后的維也納會議,英國轉而扶植法國,恢復法國部分實力,牽制在拿破侖戰爭中崛起的俄羅斯帝國(1812年拿破侖入侵俄羅斯,兵敗莫斯科,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作為反法聯盟大盟主帶領各國聯軍攻占了法國)。
此后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和1848年革命,法國再度崛起,普魯士在此崛起,成為英國制衡法國的重要棋子,所以德意志三次統一戰爭英國都沒有出手,就是為了牽制法國,而普法戰爭,法國受損,德國成為最強,英國不可能和德國交好,而俾斯麥體系達到的效果是通過多方結盟,德國利用英法和英俄矛盾,使得英國向德國靠攏的結果,至少我和其他國家打你英國不出手的地步。
所以德皇和英國結盟是根本不現實的。
到了1890年的英國國策是光榮孤立,就是和平時期英國不與歐洲任何國家結成軍事同盟,以保證充分自由免受束縛,英國的重點放在了殖民地上,英國不希望殖民地的經濟受到破壞,一心孤立海外發展經濟,歐洲各國想拉攏英國都會給英國利益,英國就從中若即若離達到制衡和利益最大化。此時德國和英國的關系還是可以的。
但威廉二世改變了這一切,他的目標就是我一定要和英國結盟,英國是一定要抑制德國,德國為了英國不惜割讓了戰略要地非洲的殖民地桑給巴爾,英國雖然控制埃及,但是埃及大部分是沙漠,最富庶的地方是尼羅河沿岸,而桑給巴爾是尼羅河上游最重要的通道,俾斯麥一直拿這個地方牽制英國,使得英國和德國保持英國友好的態度??墒峭罏榱擞懞糜苯铀徒o了英國。
由此在1890年7月1日英德兩國簽訂《赫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德國承認了英國對于桑尼巴爾、奔巴、烏干達和肯尼亞的保護權。英國從此對德國再沒有要求了和德國漸行漸遠。這就英德這樣的關系就比如一位男生(德國)去追一位女生(英國),男生有一門絕技,女生也想學,男生主動一股腦的教會了這個女生,這個女生學會后,對這個男生沒有什么需求了就距離就越拉越遠。
而此時俄國一看,什么英國和德國結盟了,英國和俄國可是有矛盾的,俄國處于孤立想要和德國結盟,德國不愿意,德國要和英國結盟,俄國只能去找法國了,法國被德國孤立二十年,一看俄國找自己結盟馬上就同意了。
1892年8月18日法俄兩國正式簽訂《法俄軍事協定》,規定一旦法俄受到德國及其盟國的進攻,兩國必須同時進攻德國,使德國不得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而且法俄兩國不得單獨同德國媾和。到此俾斯麥苦心經營的外交體系崩潰,德國不得不兩線作戰。
而此時威廉二世還興高采烈,英國和俄國還有法國有矛盾,這樣英國應該和我德國結盟吧,但是英國并沒有任何表示,英國想的是一個法國對付不了德國,而法國和俄國聯合了正好可以對付德國,并且這個協定是對付德國的,和我英國沒什么關系,結果一下子把威廉二世惹毛了,開始和英國對抗,著眼于世界政策,在世界進行殖民擴張,德國的世界政策就是先在西線擊敗法國,利用海軍打垮英國,并在英國登陸,摧毀英國,東線需要奧匈帝國牽制一下俄羅斯,德國解決西線后馬上回援東線擊敗俄羅斯,進而進入太平洋擊敗日本,最后收拾美國統治全世界。
德國為此開始發展海軍,直接刺激著英國,英國距離德國隔著北海,距離十分的近,大海是英國的屏障,德國發展海軍必定會威脅英國,而德國還和英國進行海軍競賽,一戰前德國的海軍實力僅次于英國,為了對抗德國海軍,英國不得不把地中海的海軍撤回到本土,并不惜和法國結盟把自己地中海的利益交給法國。
1904年4月簽訂了《英法協定》,兩國在外交上取得了一致。同樣是在德國的強大壓力下,英俄也協調了兩國在中亞的矛盾,于1907年8月簽訂了《英俄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協約國集團正式形成。可以說《英法協約》《英俄協約》,都是被德國逼迫的情況下形成的。
俾斯麥是廣交朋友,俾斯麥的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法國,而威廉二世到處樹敵,德國的西邊法國是敵人,東邊俄羅斯是敵人,西北面是英國的海軍,也就南面是奧匈帝國是朋友。德國最后為了自己盟友奧匈帝國的巴爾干問題,把自己帶入了戰爭的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