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藏天下
聽品藏故事 追百年記憶
佛像演義:從東漢到大唐,中國佛教文化物質遺產精華
文 |石祿生
2021年5月,考古人員在陜西省咸陽市郊發掘了一座東漢時期的家族墓地,并在出土文物中發現了兩件震驚文物界的金銅佛像:分別是一件釋迦牟尼立像,一件五尊佛坐像。
圖 | 釋迦牟尼立像
圖 | 五尊佛坐像
佛像是中國佛教文化千百年傳承的最重要物質遺產之一,歷朝歷代遺留下來的古代佛像數量不在少數,本不值得驚奇。但考古人員在咸陽發掘出來的兩尊佛像,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時代最早的佛像,創下了可移動佛像的最早歷史記錄。
根據同批出土陶罐銘文記錄,這座墓地的落葬時間為“延熹元年十一月廿四日”,即公元158年,時為漢桓帝時期。墓中兩件佛像的被發現,意味著早在東漢晚期,中國大地上已經流行佛像??梢姳藭r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區已然深入人心。
那么,起源于公元前6-5世紀古印度(含今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等)的佛教,到底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根據歷史記載,早在公元前242年,秦始皇嬴政(時為秦王)就發現有“西域沙門(即佛教)”教徒不遠萬里來到秦國傳教,但秦王把他們趕走了。
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時間,史學界公認的是兩漢時期。
先是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帶動了中印民間往來,東西大陸之間的海上和陸地通道均暢行無阻,佛教文化逐漸在中國大地發酵、醞釀。
漢哀帝時期,佛教徒在今中國西北地區,已經屢見不鮮。至于其中有多少是中國籍的佛教徒,難以估計。至少古印度的佛教徒,在中國大地上逐漸多了起來。
到了東漢明帝時期,佛教確切地傳入了中國,中原地區已經有了相當規模的本土佛教徒。佛教文化在東漢的影響力形成,有著確鑿的歷史記載——漢明帝的詔書曰: “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其中,“浮屠”特指佛陀,泛指佛教徒和佛教。
重點來了。漢桓帝時期,皇帝將佛教中的覺悟者佛陀(應該是專指釋迦牟尼)的地位,提到了跟黃帝、老子并列的高度,前者跟后兩者一樣享有官方祭祀的待遇,這就是所謂的“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
巧了,前文所述的咸陽市郊東漢墓出土佛像,恰恰就是漢桓帝年間之物。這就為中國佛教文化在東漢末期已臻成熟的結論,提供了歷史的物質鐵證。
而在此前,真正意義上的東漢時期可移動佛像,幾乎鮮有發現。四川彭山東漢墓曾出土具有佛教形象元素的搖錢樹葉和簡易佛像,但跟我們熟悉的佛像造型差別甚大;江蘇連云港孔望山佛教摩崖刻像,確實形成于東漢時期,但不屬于可移動佛像。
孔望山佛教摩崖刻像
三國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作為佛教文化的物質媒介或精神載體,寺塔和佛像逐漸多了起來,但由于歷史久遠,這一時期的這兩樣佛教文化物質遺留,今天已難得一見。
兩晉南北朝期間,佛教相關的雕塑、畫像等,作為佛教文化的象征,逐漸風行普及。
前秦建元初年,敦煌石窟開始建造,僧人、貴族、短期政權三股力量,均對石窟的開鑿貢獻巨大。敦煌石窟直至元代,才建造成了今天的模樣。
北魏文成帝和孝文帝,則分別開始建造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為后世留下了燦爛的佛教文化遺產。
與此同時,可移動的佛像雕塑,開始真正在民間流行。但這一時期的佛像造型,表情略顯呆板、人物多為清收飄逸形象。一言以蔽之,這時候的“佛”,看上去跟常人的形象比較接近,很接地氣。
直到隋唐,佛教在中國的發展真正迎來了巔峰時期。這期間,寺廟、佛經、舍利塔、道場、佛像等,如雨后春筍,在中原大地四處涌現;世人對佛的看法也經歷了鳳凰涅槃式的演變。
以各種各樣的佛教造像來說,隋唐時期的佛像人物造型,溫和圓潤、生動柔和,略帶神秘氛圍。這就說明,此時的佛教文化,在世人心目中已然有了普渡眾生的救世色彩。
筆者從事收藏三十多年,經手的各種佛像以百千計,長期收藏的古代佛像亦有十幾件。其中隋唐時代佛像居半,又以銅鎏金材質為主;其他各朝佛像,陶佛、木佛、鐵佛兼有。
正因為筆者有著濃厚的佛像收藏情結,所以看到陜西考古發現東漢金銅佛像的消息,感觸良多,莫名振奮,于是隨手寫下以上文字,旨在從佛像角度說一說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簡史。是以為記。
(點擊標題 即可閱讀)
文:石祿生
編輯: 優優
公眾號ID:zhpctx
品藏天下,懷古惜今
塊塊榮匾豪門事,待追憶
件件華藝巨匠心,綻異彩
古曲今頌,天下品藏
品藏天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