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處于歐洲中部,自從12世紀以來長期處于分裂狀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曾經想要統一德意志,但法國想要獨霸歐洲,法國想要的是一個分裂的德意志,而不是統一的德意志。
諸侯林立的德意志
在1618開始的三十年戰爭中,法國重創奧地利,奧地利自此開始了經營哈布斯堡自家的土地,而不是關注德意志的統一,三十年戰爭后德意志再次分裂,分裂為300個邦國和1400的騎士領地,法國從德意志得到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德意志成為任人分割的肥肉,此時的邊緣領地勃蘭登堡-普魯士的霍亨索倫家族異軍突起,扛起了德意志的統一大業,霍亨索倫從其先祖腓特烈威廉時期就以軍事立國,建立其一支3萬人的部隊,通過大北方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先后取得了波美拉尼亞和馬林等萊茵地區,并升級公國成為普魯士王國,1701年成為普魯士王國,在其君主腓特烈威廉、腓特烈大帝時期,普魯士成為軍營王國,軍隊擴張成為16萬人,人口到了600萬,達到人口容納的極限,在奧地利王位戰爭和七年戰爭期間,普魯士抗住了奧地利、法國、俄國60萬部隊長達七年的斗爭,并奪去了富饒的西里西亞,使得土地貧瘠的普魯士獲得發達的工業區,為普魯士的工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為歐洲五強之一(英、法、奧、俄、普)。
經過歷代霍亨索倫國王的奮斗,普魯士從建國時期的8萬平方公里擴張成為30.5萬平方公里,擁有1000萬人口的大國,但此時的德意志人民的意識是個人向皇帝效忠,而不是向國家,國家意識很淡漠,直到拿破侖的到來。
1789年法國爆發了法國大革命,就此開始了法國大革命戰爭,由于督政府的軟弱無能,拿破侖成為法國的領導者,法國從內部戰爭變為解放歐洲的對外戰爭,拿破侖摧毀了腐朽的德意志,把比利時荷蘭還有萊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領土并入法國,擊敗了奧地利和普魯士,耶拿戰役中摧毀了普魯士的大軍,并在1806年10月25日攻占普魯士首都柏林,追殲普魯士到了東普魯士,普魯士全境被拿破侖占領,普魯士割地賠款,割讓了瓜分波蘭的全部領土,國土從30.5萬降低到16萬平方公里,人口從1000萬降低到450萬,賠償法國五億法郎,拿破侖雖然摧毀了德意志但把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傳播到了德意志,摧毀了德意300多個邦國,使得德意志邦國縮減為35個,大大促進了日后德意志的統一。
摧毀了封建統治,促進了德意志的資本主義發展,使得德意志工業迅速崛起,拿破侖成立由16個德意志邦國組成萊茵邦聯做為法國屏障,和德意志另外兩個強邦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分德意志,因此拿破侖不遺余力的扶持萊茵邦聯,使其成為德意志最發達地區,但是隨著拿破侖的日益強大,在占領地實行暴政,一切傀儡國都為法國服務,德意志人民被壓迫成為二等公民,也激發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識,德意志要統一才能不受到欺負,普魯士的封建守舊勢力由于完全被拿破侖摧毀,也成為德意志中變革最徹底的邦國,隨著拿破侖入侵莫斯科的失敗,第六次反法聯盟開始反攻法國,德意志的民族解放運動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拿破侖的失敗促生了維也納會議的誕生,普魯士取得了部分割讓的領土還有40%薩克森再加上萊茵河地區的土地,從16平方公里增長到了35萬平方公里,人口增長到兩千萬。
勢力和奧地利保持了平衡,當時德意志內部存在三種意識,第一種是普魯士統一北德意志(普魯士和北德意志信奉新教),奧地利統一南德意志(奧地利和南德意志邦國信奉天主教),德意志分為南北統一。第二種是成立德意志聯邦由普魯士和奧地利主導,第三是普魯士和奧地利還有其他邦國組成聯邦,德意志成為三元體。最終以第二種結束,成立德意志邦聯,奧地利成為第一主導,普魯士成為第二位,期間還有英國的邦國漢諾威,成為了有外國勢力滲入的聯邦,只是一個松散的結合體。
德意志邦聯
隨著德意志和歐洲各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分散的德意志嚴重阻礙了工業發展和資產階級的發展,一個貨物從柏林到維也納需要換數十個證件,交十幾次關稅,分裂的德意志大大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此時德意志經濟學家李斯特希望成立關稅同盟,他在奧地利碰壁之后,轉而來到了普魯士,被普魯士國王采納,1834年由普魯士牽頭組織的德意志關稅同盟正式成立,成員包括普魯士、萊茵黑森、庫爾黑森、圖林根、薩克森、巴伐利亞、符騰堡等18個邦國。加入同盟的地區占全德意志領土的4/5,有3300萬人口。德意志的經濟統一為政治統一奠定堅實的基礎。
1848年爆發了歐洲革命,資產階級雖然實力強大但無法實現政治訴求,而貴族依然有著特權,資產階級為了統一的市場想要統一德意志,雖然歐洲革命被沙俄鎮壓,但德意志的統一大勢不可逆轉,此時德意志有著兩種統一路線,一條是“憲政道路”,主張通過發展議會政治,以自由主義改革創造出有利于統一的國內外環境。具體設想是以德意志議會取代邦聯議會,制定自由憲法,設置責任制政府,以民主憲政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實現民族統一;另一條是“王朝道路”,主張依靠武力來實現統一,其代表人物就是日后鐵血宰相的俾斯麥。
俾斯麥
為此俾斯麥謀劃了三大王朝戰爭促進德國統一,俾斯麥的構想是成立小德意志完成德意志統一,把奧地利排除在外。
1863年丹麥吞并德意志北面兩個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公國為俾斯麥提供了機會,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屬于德意志民族的公國,但實際上按照倫敦協定歸丹麥控制,丹麥此時修改憲法想要合并兩個公國,拿破侖時代后德意志民族主義高漲,德意志內部不斷有人呼吁收回“德意志人的土地”。為此俾斯麥要普魯士和奧地利出兵討伐丹麥收復德意志的領土,普魯士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此時的歐洲法國深陷墨西哥戰爭泥潭,俄國鎮壓波蘭革命得到了普魯士支持,因此默不作聲,奧地利和英國交好,再加上收復兩個公國是德意志內部事物。
為什么要要奧地利加入呢,這是一石四鳥之計,首先奧地利的加入減少外國勢力干擾,也避免了普魯士單獨收復德意志,奧地利在后方搞動作。第二看清楚奧地利的軍事勢力為普奧戰爭做準備。第三制造普奧矛盾,奧地利和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并不接壤,奧地利出兵,反而普魯士拿到好處,而普魯士接壤,為普奧戰爭做鋪墊。第四擴大普魯士在北德意志的影響力,為向南對奧地利作戰,做準備。1864年2月1日戰事正式爆發,普奧聯軍毫無懸念地連戰連捷,丹麥被迫求和,在列強的干預下雙方達成和議,丹麥被迫同意放棄在荷爾斯泰因和石勒蘇益格的全部權利。
勝利之后普奧兩國在如何瓜分兩個公國的問題上又爆發了激烈的爭吵,最后雙方簽訂《加斯泰因公約》,荷爾斯泰因和石勒蘇益格為普奧共有,但分別管理,奧地利管理南面的荷爾斯坦因,普魯士管理北面的石勒蘇益格。這就導致應由普魯士管轄的石勒蘇益格與普魯士本土隔開了,中間隔著一個由奧地利管轄的荷爾斯泰因。而奧地利卻與由他管轄的荷爾斯泰因中間隔著普魯士。為此后普奧戰爭埋下伏筆,奧地利是大國,在德意志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不把奧地利排除在外,就無法完成德意志統一。
為了普奧戰爭無列強干擾,俾斯做了充分的準備,首先是法國當時法國的領導人是拿破侖三世(拿破侖的侄子,在1848年革命憑借伯父的威望登上總統的位置,1852年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如果法國在普奧戰爭不保持中立,普魯士可能陷入兩線作戰的進給,俾斯麥在1864年和1865年三次去法國進行談判,許諾給與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和萊茵河左岸的土地,法國也希望看到普魯士和奧地利兩敗俱傷,自己好從中謀利。
英國自從拿破侖戰爭之后一直害怕,波拿巴家族崛起,因此也希望普魯士強大,足以抑制法國。俄國此時陷入農奴問題和奧地利也有著巴爾干問題的沖突。
俾斯麥一開始就表現得普奧戰爭會是長期戰爭,使得法國放心,俾斯麥一直挑起普奧的矛盾,甚至在德意志邦聯會議上宣布開除奧地利,普魯士也拉攏了1861年剛剛建國的意大利,意大利想要收復被奧地利占據的領土,因此加入普魯士的聯盟,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但是意大利很不靠譜,12萬裝備精良的意大利軍隊被8萬奧地利軍隊打的潰不成軍,但牽制了8萬奧軍。
1866年6月10號普魯士向奧地利進軍,但北方的一些邦國不愿向普魯士借道,普魯士把這些北方邦國吞并,7月3日普奧兩軍在波西米亞(今捷克境內)的薩多瓦村附近展開決戰,奧軍潰敗,死傷及被俘4萬余人,普軍只損失了1萬人。此時的普軍準備向維也納進軍,但俾斯麥清醒的知道,此時法國才是德意志統一的大敵,俾斯麥勸解國王和將軍們和奧地利簽訂和約,法國也沒想到不到七個星期,奧地利會敗成這樣,普魯士最后在俾斯麥的力爭之下和奧地利簽訂了《布拉格和約》。
普奧戰爭
和約規定:
一、德意志聯邦解散,建立“沒有奧地利帝國參加的新的德意志組織” 。奧地利由此被徹底趕出了德意志;
二、荷爾斯泰因和石勒蘇益格劃歸普魯士;
三、南德意志各邦成為一個“獨立的國際存在”;
四、奧地利賠償普魯士軍費300萬英鎊。
意大利也和奧地利《維也納和約》,奧地利將威尼斯地區交給意大利。意大利收復了奧地利占領的意大利領土。
這個條約對奧地利來說十分寬松,主要是俾斯麥不想過度結仇奧地利,希望奧地利在此后的普法戰爭中保持中立。
自此普魯士擺脫了奧地利對德意志的影響,吞并了在戰時追隨奧地利的漢諾威、黑森-卡塞爾、拿騷和法蘭克福,使普魯士的領土連成一片。
1867年7月由普魯士控制下的北德意志聯邦成立,統一了北德意志,統一了德意志三分之二的土地。南德意志四邦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黑森-達姆施塔特和薩克森被迫與普魯士結成關稅同盟,并和普魯士簽訂了攻守同盟,有外來勢力進攻德意志時,南德意志的軍隊交給普魯士統一指揮。
北德意志聯邦
此時德意志統一的最后一個障礙就是法國了,法國認為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得到了削弱,要求他兌換承諾支持它吞并盧森堡和比利時,而俾斯麥把這些透漏給了英國,英國對法國的威脅十分敏感,比利時一旦被法國吞并,英國的南部的海域將處于法國的包圍之下,英國希望普魯士去牽制強大的法國,因此英國會在普法戰爭中保持中立,而盧森堡是德意志民族的公國,激發了對法國的仇恨,而拿破侖為了對付普魯士,拉攏了奧地利,此時奧地利十分虛弱,1867年匈牙利獨立,奧地利被迫和匈牙利組成二元體帝國奧匈帝國,匈牙利人怕奧地利介入普法戰爭會使得,奧地利強大,自己的獨立地位受損,因此阻止奧匈帝國介入普法戰爭,再加上此時奧匈帝國此時正在維護自己在巴爾干的利益無法北顧。
再看一下俄國,俄國自從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敗于英法而使俄國在黑海的利益嚴重受損。對法國十分仇恨,希望削弱法國來恢復自己在黑海的利益,意大利也希望普魯士擊敗法國,將法國勢力趕出意大利。法國被徹底孤立了,此時的普法戰爭就差一個契機了。
就在此時1868年9月爆發了西班牙革命,女王伊莎貝拉被推翻,出逃法國。新政府希望一個普魯士的霍亨索倫家族的人來繼承皇位,這遭到了法國的反對,西班牙位于法國南部,普魯士位于法國東部,這就相當于法國被包圍了起來,曾經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是西班牙和神圣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的皇帝
1700年哈布斯堡家族領地
。法國因此恐懼了數百年,法國不希望這種事件再發生,因此法國說如果霍亨索倫家族要繼承西班牙王位就要發動戰爭,普魯士國王和法國大使會晤發布通報,霍亨索倫家族的成員不會繼承西班牙的王位,而俾斯麥希望霍亨索倫家族繼承西班牙王位,來爆發普法戰爭,可是沒想到老國王退卻了,于是俾斯麥對電報進行修改,極度羞辱法國,挑起了法國的憤慨,要再現拿破侖時期的耶拿戰爭,占領柏林,洗刷屈辱。但是法國的此時是外強中干,花了兩周才動員了26萬人,將軍們甚至找不到一張普法邊界的地圖,普軍卻動員了45萬人。開戰后法國連戰連敗,普魯士在色當尋求法國主力決戰,拿破侖三世被迫向普魯士投降。普法戰爭大局已定,普魯士能在45天內戰勝法國有著深刻的原因。
第一普魯士的經濟遠遠超過法國,世界的工業產值1870年普魯士占了13%,法國是10%
第二軍事動員能力超過法國,動員和后勤分工明確,并有著強大的鐵路系統運輸兵力,而法國卻是亂成一團。
第三就普魯士在是教育問題,普魯士學齡兒童的入學率高達97% ,孩子一旦曠課或者不上學,家長被處以罰款,教育是國軍的基石,受過教育的人可以迅速掌握武器和領會長官的戰略意圖。
戰敗的拿破侖三世和俾斯麥
在1870年9月4日,法軍在色當慘敗的消息傳到巴黎后巴黎爆發革命,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了第三共和國。并不承認拿破侖三世簽訂的條約,普軍于是向巴黎進軍,1871年1月28日,新成立的法國國防政府與普魯士簽訂停戰協定,普法戰爭結束。
1871年1月18日,北德意志盟主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鏡廳舉行加冕儀式。1871年也是普魯士成立170周年,普魯士花了170年的時間終于完成了德國統一。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則出任帝國宰相,同年南德四邦國也宣布加入德意志帝國,德國統一!
法國政府與德國簽下了《法蘭克福和約》。和約規定:
1.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連同戰略重地麥茨要塞并入德國;
2.法國賠款50億法郎;
3.在賠款付清前普軍繼續駐守法國領土,一切供養費用由法國負責。
阿爾薩斯和洛林等同是北宋的燕云十六州,割讓給了德國相當于法國門戶洞開,也保障了德國的安全。
自此德國以歐洲陸地第一強國的面目展現于世人眼前,德國的統一大業終于完成。
而意大利在普魯士的幫助下,分別從奧地利和法國奪回自己的土地完成統一成為歐洲六強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