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總不乏有人認為讀書沒有用,否定學習的價值。
而有時的社會新聞也常常給人這種感覺,什么北大畢業生去賣豬肉、未畢業博士生去跑外賣。
而更多的,當越來越多的低學歷網紅爆紅,讓大家認為辛苦讀書還不如靠機遇,對讀書喪失斗志。
但有一位導演,跟拍了3年,走訪了東莞,惠州等珠三角地區的數家工廠,拍出了一部紀錄片《十八歲的流水線》。
紀錄片只有30分鐘,卻揭開了工廠流水線年輕人的最隱秘一幕,因為紀錄片的主人公,都是18歲的,不能繼續讀書的年輕人。
它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生活殘酷。
95年出生的楊鵬,初中畢業后就到東莞打工,進了一家電子廠,從修理工干起。
提到為什么輟學,楊鵬說:“讀書有什么用?我不喜歡讀書。”
他在車間工作不小心割破了手,鋒利的刀子一把子削進肉里,鮮血頓時直流。可他根本不敢休息,只去車間的醫務室簡單貼了個創可貼,就繼續工作。
因為工廠流水線,一個人停下,影響下面工作,工廠要罰錢。
即便不受傷,一天干下來,吃飯連碗都拿不穩,但第二天,還要在轟鳴聲和機油味里,重復昨天枯燥的工作。
19歲女孩楊玉金,同樣在工廠,工作是焊錫。但為了芯片質量,她不能戴手套,大多數時候,燒熔了的錫點會從噴口濺到手上。
于是女孩的一雙手,留下無數丑陋的疤痕。
流水線的工人,哪怕上廁所,喝水都得打報告,得到批準之后才能夠離開崗位,一旦上班,就意味著沒有自己的時間。
因為每一個物件都和工資直接掛鉤,所以流水線的工人,沒有不加班的。
工廠的食堂,伙食用一般來形容都算是好的了,咸菜豆角,水煮白菜,就著辣椒醬,而這,毫無選擇余地。
每天重復一樣的工作,廁所不敢上,飯菜里沒有油水。
工人只有在下班才會有自己的休閑時間,但一天24小時,減掉上班加班,再減去吃飯睡覺的時間,剩的可是少之又少。
更可怕的是,短視和膚淺帶來的快樂,限制了他們的上升空間。
也有些學生在假期體驗了一把進廠打工的日子,回來后感慨萬千:當時就想自己一定要好好學習,哪怕撿破爛也要把學上完。
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打工的苦,這是最殘酷的社會真諦。
網上曾有一段住宿條件對比圖,就已經很殘酷了。
有些工人已經后悔了選擇,當記住問他們還想不想繼續上學的時候。大部分人的回答都卻成了肯定的。
雖然我們日常會有認知偏差,但不得不承認,從大概率來說,一個人的收入水平,是跟學歷水平直接掛鉤的。
在紀錄片里,“后悔”這個詞被無數次提起。
很多時候,輟學的苦,只能在生活中得到教訓。
這些年,宣揚“讀書無用論”、“寒門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還有人諷刺毛坦廠中學。但不得不承認,這個時代,讀書才是我們普通人改變命運的最大機會。
世界對你的態度,取決于你對世界的態度。選擇了什么路,就得承受什么后果。讀了書,尚且可以走出去,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不讀書,手里連塊“敲門磚”都沒有,別把敲門磚丟了,才是最值得我們共勉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