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zhàn)的原因,要從一戰(zhàn)的策源地德國策源地來看,1871年普魯士完成了德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改變了歐洲的局勢。
一戰(zhàn)前的歐洲
之前的形式是俄國和英國的爭霸,而現(xiàn)在的德國統(tǒng)一改變了歐洲的形勢,俾斯麥從1864年的普丹戰(zhàn)爭到1870年的普法戰(zhàn)爭,用了僅僅六年,一躍成為歐洲大陸第一陸軍強國,德國又歷經(jīng)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yè)強國(第一大工業(yè)強國是美國),這對英國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工業(yè)強大就要擴大海外市場,這就和傳統(tǒng)殖民強國英國起了矛盾,再加上德國的出海口,幾乎都被英國封鎖。
此時的英國實力不如德國,英國的傳統(tǒng)就是大陸平衡,而大陸平衡被德國打破,它就需要在大陸扶植一個國家和德國抗衡,法國此時和德國是仇深似海,普法戰(zhàn)爭法國戰(zhàn)敗,巴黎被攻占,普魯士皇帝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宣布了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法國被迫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皇帝拿破侖三世被俘虜,法國賠償了50億法郎,這對法國來說是何等的屈辱。因而英國和法國結成同盟來對抗德國。這就是一戰(zhàn)中的三大矛盾中的兩大矛盾,英德矛盾和法德矛盾。
再來看一下奧匈帝國,奧地利因為1866年被普魯士擊敗,退出了德意志邦聯(lián),雖然退出了德意志,但普魯士并沒有制裁奧地利,而是簽訂了一個寬松的條約,為兩個合作提供了基礎,退出德意志后獨自和匈牙利成為了奧匈帝國(奧地利國王兼任匈牙利國王),奧匈帝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結合體,而且沒有一個民族的數(shù)量超過百分之五十,每個民族數(shù)量都很平均,因此無法形成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是一個松散的結合體,一戰(zhàn)的導火索就是巴爾干問題,俄羅斯的泛斯拉夫主義,希望斯拉夫民族形成一個國家,沙俄自認為是第三羅馬,要恢復羅馬帝國的輝煌,奪取土耳其海峽獲取黑海到地中海的出海口,而奧地利由于向東擴張被俄羅斯阻擋,向西有法國,北邊有德國,因而把擴張的方向放到了巴爾干半島,這就和沙俄利益起了沖突。
現(xiàn)在來看一下俄羅斯對德國統(tǒng)一的態(tài)度,俄國對德國統(tǒng)一比較矛盾,傳統(tǒng)來說法國一直是中歐的霸主,法國對俄國一直存在威脅,強大的德國可以為俄國阻擋的威脅,但是德國太強大了,雖然普魯士之前也強,但普魯士還在沙俄的掌控之內(nèi),而強大的德國如果成為拿破侖,俄國該怎么辦,東歐平原無險可守,德國很快可以推進到莫斯科。
早起普魯士
此時的德國首相俾斯麥的策略是不能讓統(tǒng)一的德國面臨各方威脅一切不能以武力解決,那該怎么呢
那就是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法國和德國已經(jīng)仇深似海,而且英國在搞平衡,西方的不能團結,那就找南方的奧匈帝國作為盟友,此時的奧匈帝國已經(jīng)十分衰敗,害怕被法國吞并,因此占到了德國一邊,還有就是沙俄,沙俄是歐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拉到沙俄就可以對抗英法,沙俄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被英法擊敗,被迫暫時放棄了巴爾干的擴張,因而對英法十分仇恨,德國為了對付英法拉攏到了俄國,并調(diào)停了俄奧在巴爾干的問題,簽訂了三皇同盟。
(左)沙皇尼古拉二世 (中 )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右)德皇威廉二世
此時的意大利在普奧戰(zhàn)爭期間,意大利擊敗了奧地利得以統(tǒng)一,再加上意大利對法國的懼怕(意大利歷史上數(shù)次被法國占領),因此向德國靠攏,德國和奧匈帝國還有意大利簽訂同盟條約目的是為了對抗法國,英國為了對付法國在北非和俄國在巴爾干地中海的擴張,在俾斯麥的倡議和奧匈、意大利簽訂了地中海條約,就這樣俾斯麥利用各國的矛盾把俄國、奧匈、意大利綁在了一起,而且還和英國關系進行了緩和,但是存在著弊端,俄國和奧匈在巴爾干問題無法和解,但還是可以維持。
俾斯麥由于威廉一世的去世喪失了大權,腓特烈三世由于得了癌癥在位不到百天就去世了,威廉二世繼承了皇位,此時的歐洲只知道歐洲有俾斯麥而不知道有皇帝,威廉二世為了掌握權力,逼得俾斯麥謝幕了,此時威廉二世用自己的世界政策取代了俾斯麥的體系,俾斯麥的體系就是不惜一切削弱法國,威廉二世的目的是稱霸世界,此時三皇同盟也到了時間要進行續(xù)約,威廉二世看不起沙俄并沒有續(xù)約,因而得罪了沙俄。
英國看到德國的世界政策想要獨霸世界,因而英國搞大聯(lián)合制衡沙俄,英國和沙俄之前在遠東勢同水火,英國和日本簽訂了英日同盟,牽制沙俄,導致了日俄戰(zhàn)爭的失敗,英國轉(zhuǎn)而讓給了俄羅斯阿富汗的利益,(沙俄當時擴張到中亞地區(qū),下一個就是阿富汗,英屬印度上面就是阿富汗,因而引發(fā)了沖突),再加上德國和奧匈帝國為了對伐俄羅斯組成了德奧同盟,俄國和奧匈存在巴爾干的矛盾,于是和英國結盟。
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是什么呢,首先是占領法國,渡過英吉利海峽,占領英國整合西歐的勢力,進攻沙俄,最后打敗日本,再占領美國,實行世界統(tǒng)一,因而德國需要擴充海軍為將來走出歐洲做準備,而海洋是英國的天下,英國不希望又一個海軍強國的誕生,瓜分自己的蛋糕,因而團結了法國,法國為了復仇團結了俄國,協(xié)約國因此形成。德國為了兩線作戰(zhàn),和奧匈結盟,希望奧匈在東線拖住俄國,并且和意大利結盟,希望意大利在德國打法國時在西南地區(qū)牽制部分法軍。由此形成了同盟國。威廉二世是打仗靠自己,盟友起的是輔助作用。
一戰(zhàn)的爆發(fā)還是歐洲火藥桶巴爾干半島,奧匈帝國為了吞并塞爾維亞,斐迪南大公被刺由此爆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保加利亞希望脫離俄羅斯控制加入了同盟國,奧斯曼也想擺脫英法俄控制加入了協(xié)約國,德國的主要方向在西線先把英法聯(lián)軍滅掉再收拾俄羅斯,但意大利叛變了,英法和意大利說你要和我們混,我們勝利了把奧匈帝國的部分土地分給你,意大利的叛變也增加了德國西線的壓力,法國用盡全力把德國拖了西線,德國的第二個盟友奧匈帝國帝國太拉跨了。
一戰(zhàn)形勢
根本阻止不了俄國的進攻,奧匈帝國的軍隊,有著八個民族11種語言,并且沒有經(jīng)過訓練,口令士兵根本聽不懂,還怎么打仗,很快被俄羅斯打垮,德國只能南下幫助奧匈帝國,俄軍也在進攻德國的東普魯士,德國還得兼顧東線,德國由于西線無法推進,準備到英國本土登陸打敗英國,德國發(fā)動了日德蘭海戰(zhàn),英德都損失慘重,德國還是被英國封鎖住了。
日德蘭海戰(zhàn)
德國陷入了多線作戰(zhàn),此時的沙俄爆發(fā)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統(tǒng)治,列寧為了恢復經(jīng)濟和統(tǒng)一全國,和德國簽訂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喪失了大量的領土,但隨著德國戰(zhàn)敗這個合約成為一紙空文,德國解決了東線馬上增兵西線,這個時候德國和英法拼的筋疲力盡了,德國又提出了無限潛艇戰(zhàn),凡是運往英國水域的商船和軍船全部炸毀,美國卻有很多商船運往英國,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勢力,于是美國支持英法參加一戰(zhàn),這也是美國的借口,坐山觀虎斗,幾個大國國力大損,而美國可以借此崛起稱霸世界,美國的工業(yè)世界老大,英法是老三老四,德國是老二,美國一加入德國很快不行了,水兵發(fā)動了十一月革命,德意志帝國被推翻,德意志共和國成立宣布了投降,一戰(zhàn)結束。
一戰(zhàn)后英國的大陸平衡又起了作用,法國成為歐洲第一陸軍強國,英國需要德國去制衡法國,沒有過度削弱德國,德國被割了地國土面積減少了百分之十三,割讓了但澤走廊給波蘭,使得德意志分為了兩個部分,東普魯士成了飛地,賠償2260億法克,萊茵區(qū)還被占領,嚴重傷害了德國的利益,為德國走向二戰(zhàn)埋下了伏筆,而意大利并沒有獲得多少利益,使得意大利也走向了二戰(zhà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