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勝
——專訪劉銘傳后裔劉志勝
清明假期,駕車去肥西劉老圩和金寨劉新圩舊址參觀,回來后專門就兩個圩子的故事采訪了劉銘傳的后裔劉志勝先生。
劉志勝,劉銘傳經(jīng)濟文化交流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騰訊合肥學院院長 劉銘傳第七代后裔。
廬州古今(以下簡稱廬):
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劉銘傳,因為我奶奶家住在六安東大街,旁邊不遠處是一處青磚黛瓦的深宅大院,奶奶告訴我說,那里過去是合肥西鄉(xiāng)大地主劉銘傳的公館。如今,劉公館雖已消失不見,但那條街已然命名為銘傳街,似乎在向人們述說著劉銘傳昔日的輝煌。
劉志勝(以下簡稱劉):
我的七世祖劉銘傳,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1836年9月7日(清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凌晨,生于合肥西鄉(xiāng)井王四房郢,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在家里排行老六,因少時生天花,人稱“劉六麻子”。曾經(jīng)六次提官,又六次丟官。他1856年在六安興辦團練,六安的劉公館就是那時修建的。1862年創(chuàng)辦淮軍“銘字營”,當時年僅26歲。臺灣建省后,他擔任首任臺灣巡撫又剛好是6年時間。卒于1896年,享年60歲。有人總結說他的一生尤其與“六”字有著不解之緣。
他在故鄉(xiāng)以及周邊地區(qū)名氣很大,不僅在肥西,六安、金寨等地也留下了他的足跡。
廬:這次參觀劉老圩感慨頗多,肥西是淮軍故里,留下了著名的圩堡群,劉老圩是其中之一。從淮軍將領排名來看,淮軍一號人物為李鴻章,二號人物為張樹聲,劉銘傳算是三號人物,但大潛山腳下的劉老圩應該說更為人們熟悉。
劉:這和他是深受臺海兩岸民眾敬仰的民族英雄有關。19世紀末,他率領軍民英勇抵抗法國艦隊,誓死保衛(wèi)祖國的寶島臺灣。1885年,他以臺灣省首任巡撫身份治臺,開啟了臺灣省治的歷史。在七年的治理過程中,臺灣一躍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省份之一,他也因此被譽為臺灣現(xiàn)代化之父。
廬:今天的劉老圩聽說是在原址復建的,當年的劉老圩不知是什么樣?
劉:劉老圩是劉銘傳1868年第二次辭官回鄉(xiāng)時擇地興建的,具有皖中民居特色。圩基包括水面,占地約6公頃。建圩時四周挖壕溝墊圩基地,西面挖大堰燒磚瓦,就近從山上取石料。和大多數(shù)建筑座南朝北不同,為了面對大潛山,劉老圩專門選擇了坐西朝東的建筑格局。
我也沒見過以前的劉老圩,聽老輩人說,當年圩內(nèi)四周是深壕和石圍墻,圍墻上配有5座碉堡、炮臺。分內(nèi)、外壕溝。外壕有東南、東北角兩大吊橋,各橋分別有兩層門樓7間,住有兵勇護圩。過外吊橋進圩內(nèi)即是內(nèi)壕溝,每座吊橋處均有門樓。正大廳為三進,每進3間。頭進與二進之間的天井院內(nèi)是回廊包廂,第三進為兩層堂樓。正大廳大門面對外壕溝月芽塘,月芽塘兩尖角內(nèi)弦是矩形荷花池,池中有花圃。正廳西南角是西洋樓,兩層三間,樓上藏書,樓下住人。
廬:聽說著名的"虢季子白盤"曾經(jīng)就存放在劉老圩里。
劉:今天你們?nèi)タ吹降摹氨P亭”實際上是復建的,當年是劉銘傳存放、觀賞虢季子白盤的地方。1894年2月(清光緒二十年正月),劉老圩失火,不僅燒掉了圩堡內(nèi)大部分房子,而且連“盤亭”都給燒掉了。圩子里的金銀細軟幾乎被焚燒殆盡,唯有“虢季子白盤”被搶救出來。
廬:這件國寶今天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劉老圩里展覽的是復制品吧,當年是怎么得來的?
劉:虢季子白盤原本在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寶雞 ,為時任眉縣縣令的徐燮所得,徐燮卸任返籍時將虢盤帶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國時期,護王陳坤書鎮(zhèn)守常州,虢盤又易手成了護王的珍藏。1864年的初夏,時任直隸提督的劉銘傳隨李鴻章鎮(zhèn)壓太平軍。這日,官軍拿下了常州城,劉銘傳就住進了護王府內(nèi)。時至午夜,劉銘傳正在燈下讀書,萬籟俱寂當中傳來悅耳的金屬叩擊之聲。劉銘傳頓生好奇之心,當下秉燭往尋。轉到屋后見有馬廄,聲音即由此傳出,原是馬籠頭上的鐵環(huán)碰了馬槽所發(fā)出的聲響。劉銘傳蹲下細看,猜想此馬槽絕非尋常之物。次日一早,劉銘傳命馬夫?qū)ⅠR槽刷洗干凈。見其外壁四邊各飾兩個獸首銜環(huán);整個外壁滿布紋飾;內(nèi)底具長銘,通篇工整嚴謹,知是寶物,旋即命人押運送回合肥老家的劉老圩。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劉銘傳第四代孫劉肅曾才將這件國寶獻給國家。
廬:有資料說劉老圩失火時,劉銘傳已搬遷至六安金寨的劉新圩居住,后來回來過嗎?
劉:劉銘傳居住劉新圩時,劉老圩就交給了自己的長子劉盛芬和幼子劉盛芥,并且叫劉盛芬主持家里的大事。劉盛芬曾主持修建劉老圩,官至直隸候補道。劉老圩失火后,劉銘傳特地從劉新圩趕回來查看災情,盛怒之下,痛責長子之過。劉盛芬連急帶嚇,于大火之后僅僅兩個多月就病故了,年僅36歲。兩年以后的1896年,劉銘傳也去世了。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場大火要了劉家父子的兩條命。
廬:今天復建后的劉老圩已經(jīng)成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周邊簇擁著劉銘傳墓園,劉銘傳紀念館,小團山香草農(nóng)莊等,自然風光優(yōu)美,氣候舒適宜人,人文積淀深厚,是觀光學習、休閑度假的極佳之地。
劉:我特別提醒大家關注一下圩內(nèi)那棵一百多年的廣玉蘭。那時中法戰(zhàn)爭后慈禧太后賜給劉銘傳的,他把它栽種到了劉老圩里。現(xiàn)在,廣玉蘭已經(jīng)成了合肥的市樹。
廬:這次我們還參觀了金寨的劉新圩。說到劉新圩不能不提麻埠鎮(zhèn)。
劉:你是六安人,可能比我更了解麻埠鎮(zhèn)。今天的麻埠鎮(zhèn)是2008年由響洪甸鎮(zhèn)更名而來,而歷史上的麻埠鎮(zhèn)已經(jīng)沉睡在水庫之中。
廬:我曾經(jīng)寫過《解密抗戰(zhàn)時期臨時省會立煌》,1938年至1945年那段歲月,大別山密林深處的立煌縣三個重鎮(zhèn),即金家寨鎮(zhèn)、麻埠鎮(zhèn)和流波鎮(zhèn),敞開它那并不博大的胸懷,收容了一批政治、經(jīng)濟、文化精英,以及數(shù)萬室毀家破的戰(zhàn)爭難民。一時間,偏僻山野人頭攢動、車喧馬叫。至今還記得那首著名的民謠:
一進麻埠,衣帽堂堂;
離開麻埠,鳥蛋精光;
鮮花嶺上,回頭望望,
下回有錢,再來逛逛。
劉:麻埠鎮(zhèn)以出產(chǎn)茶麻著名,路人穿行其間有步步皆麻之感,故古時稱麻步或麻步川。這座掩映在大別山深處的千年古鎮(zhèn),曾是北宋全國十二茶市之一,是清末與屯溪相提并論的安徽茶厘北局,更是“茶麻古道”上最為繁華的碼頭。今天仍然是“六安瓜片”的核心產(chǎn)區(qū)之一。
廬:劉銘傳一生與六安結緣,16歲時與六安棗樹店一女子結為夫妻,1896年1月12日病逝于劉新圩。
劉:劉銘傳從臺灣回到大陸后,晚年在六安麻埠鎮(zhèn)劉新圩建莊園并定居下來。但是1896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劉銘傳得知臺灣省被割讓給日本,因憂憤過度而口吐鮮血病死,死后被追贈太子太保,謚壯肅。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建設響洪甸水庫,劉新圩和其中的劉銘傳莊園都沒入水底。
廬:好在考古部門已經(jīng)多次對麻埠古鎮(zhèn)和劉新圩進行水下勘察。2016年,安徽進行水下文化遺產(chǎn)項目調(diào)查,對金寨縣響洪甸水域的劉新圩和麻埠鎮(zhèn)舊址包括劉銘傳故居進行了潛水探摸和確認,讓這幾座在水下沉睡已久的古鎮(zhèn)、古村落的模樣重新為人所知,也將為后期的進一步研究和保護打下了重要基礎。
劉:我也是看到了相關報道,據(jù)探測,劉新圩遺址位于西淠河東岸,依山傍水、坐西北朝東南,深度約27米,有部分已經(jīng)露出地表。該遺址占地長近200、寬近100米,為多重院落,門前半月池、右側護壕依稀可辨,當年修筑莊園的城墻遺跡和炮臺的磚塊也清晰可見,具有明清時期徽派建筑風格,是典型的“江淮圩堡”建筑。陸上現(xiàn)存部分圍墻和碉堡基礎,石基夯土、頂部已不存,厚約0.8米。
廬:那次水下文化遺產(chǎn)項目調(diào)查還摸清了同樣沉入水底的麻埠鎮(zhèn)舊址,其所處水域深約33米,位于西淠河與二道河交匯處西北角,主體占地長約1000米、寬約200米,主要建筑沿小河東側由南向北分布。目前小河西南側僅存少許房屋建筑,橋梁牌坊排列有序、房屋鱗次櫛比,雖絕大多數(shù)僅存殘墻或殘基,但仍能反映出昔日的繁華。
考古隊通過媒體宣布,通過物理探測和潛水探摸排查,在響洪甸水庫基本確認了劉新圩和麻埠鎮(zhèn)舊址兩處水下遺址的位置,對其保存現(xiàn)狀、地理布局和建筑風格有了初步認識,大體了解了響洪甸水庫水下文化遺產(chǎn)分布特點。
劉:說劉銘傳與六安有緣是有道理的,表現(xiàn)在遺址遺存上還有一處也值得提一提,那便是位于六安市金安區(qū)境內(nèi)的一座劉銘傳客居莊園劉大圩,昔日曾被稱為“江淮第一圩”。
廬:我的一位好朋友竇祖軍先生曾經(jīng)報道過,他說以前內(nèi)圩里有三道大門,住著劉銘傳的六少爺、八少爺、九少爺。里面的房屋式樣全是四合院,由走廊相連。
劉:據(jù)說劉大圩當初有內(nèi)中外三重圩子,共370間房屋。解放后被收歸國有,后來成為直管公房,再后來被改作糧庫使用。2011年我去看過,當時外圩早已被毀,中圩只剩下一座殘破的門樓,門樓圍墻嚴重傾斜,依靠木棍支撐才沒有倒下。走進內(nèi)圩門樓,眼前是幾座大糧倉。
劉大圩其實是劉銘傳和浙江按察使劉子務共同投資修建的,因規(guī)模大、規(guī)格高被稱為“江淮第一圩”。劉銘傳的啟蒙老師曾在張店鎮(zhèn)辦私塾,劉銘傳為報師恩就建圩供老師居住,并經(jīng)常來看望老師,客居于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