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萬吉慶
前幾天,追完了英劇《維多利亞》(目前只拍到第三季)。此處的維多利亞,即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維多利亞女王(1819-1901)。
和《王冠》(The Crown)一樣,這也是一部宮廷戲,其中有正史的元素(涉及眾多歷史事件和政治人物),也有大量的感情戲碼。當然,對我來說,感興趣的部分還是前者,特別是女王與議會、首相的微妙關系。其中一些有趣的歷史細節、犀利而睿智的臺詞,對我們理解君主立憲制的運作不無裨益。
我們知道,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是大英帝國的鼎盛期。當時,工業革命已屆尾聲,英國的實力遙遙領先于他國。
不過,從國內看,英國的社會矛盾也很突出,例如工人階級爭取普選權的“憲章運動”,愛爾蘭大饑荒,以及由此引發的《谷物法》的存廢之爭等。從外部環境看,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后,歐陸的革命風潮此起彼伏,昔日穩若磐石的君主制政權大有朝不保夕之勢。
那么,英國王室是如何渡過動蕩的革命年代,存續至今的?
一、君主立憲制的運作
君主立憲制顯然是很重要的原因。
英國首相丘吉爾有句妙語,“君主(立憲)制真是絕頂有用。大不列顛獲勝時,她歡呼‘天佑女王’;失敗時,她換掉首相。”同時,他還說,“當國王與我們的憲法抵觸時,我們會換掉國王。”
從這里可以看出兩點:其一,立憲君主和議會(特別是首相)存在權力分工,前者享有名義上的統治權,后者行使實際上的治理權,并對此承擔責任;其二,立憲君主是一種非人格化的職位,受法律約束。
1688年“光榮革命”之后形成的君主立憲制,完成了王權的馴化:在議會法律、政治慣例以及歷任首相的約束下,英國君主開始變成一種象征性角色。
劇中多處情節反映了這一特點:
例如,首相墨爾本勛爵直言不諱地勸告維多利亞女王,“您可以建議、鼓勵甚至警告,但您不能固執己見”,“您得明白,您喜歡誰不喜歡誰并不重要。”不得不說,比起乾綱獨斷的專制君主,維多利亞女王確實挺“憋屈”。(然而,正是這種憋屈,保證了王權的長存。)
注:墨爾本勛爵的忠告出自白哲特的《英國憲制》
在婚前,女王希望議會授予其未婚夫“King Consort”的頭銜,首相則表示愛莫能助,“如果人民介入封王,他們很可能也會廢王。”這句話說得多有水平。
當然,最能體現君主立憲精髓的還屬女王遇刺一節。
維多利亞女王出行時被人行刺,有驚無險的是刺客的槍沒有上膛。醫生的證詞表明此人精神不正常,并且有家族遺傳病史。陪審團據此認為無法給這個瘋子定罪。女王的丈夫向首相抱怨道,“如果陪審團連一個光天化日之下對女王開槍的人都無法定罪,我們怎么會有安全感?”顯然,女王本人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她安慰丈夫: “在我發表加冕禮誓詞時,我宣誓在上帝的見證下遵守這個國家的法律,如果陪審團認為這個人精神不正常,那么我們就必須接受這個判決,不管我們自己怎么想。”
從另一方面看,傳統君主的實權逐漸流入議會和首相之手,與這種權力相伴隨的是責任。因此,民眾的不滿便指向了內閣和議會,女王得以置身事外。
以棘手的《谷物法》為例:《谷物法》(1815-1846)是英國的一個貿易保護主義法案,它提高了糧食的進口關稅,意在維護土地貴族、鄉紳的利益,這些團體是保守黨(當時的托利黨)的基本盤。
愛爾蘭大饑荒之后,倫敦政府一開始袖手旁觀,愛爾蘭民族主義者極為不滿,獨立情緒高漲。 今天的讀者也許納悶,倫敦政府何以如此冷血? 大致情況是這樣的,在《谷物法》的影響下,英國的糧價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普通工人要花費三分之一的工資購買口糧,如果政府斥巨資為愛爾蘭數百萬饑民提供免費口糧,那么會引起英國工人的不滿; 如果廢除《谷物法》,進口廉價的外國糧食,則會激怒土地貴族和鄉紳; 如果袖手旁觀,愛爾蘭的政治形勢則有可能失控。
當時秉政的保守黨首相羅伯特·皮爾,將國家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毅然發起提案,廢除《谷物法》,代價則是徹底得罪了自己的基本盤,放棄了自己的仕途以及本黨的執政地位。女王充滿敬意地贊揚皮爾,“初見你時,我覺得跟你不投緣,但后來,我明白了,你是一個有原則的人。”皮爾苦笑著說,“事實上,對首相而言,原則是很奢侈的。”
如果女王握有實權,這種事無論如何處置,總會受到猛烈的攻擊。即使不至于丟掉王位,合法性也會大為流失。不過,得益于君主立憲制,內閣和首相通過主動“背鍋”,妥善地化解了這一危機。
二、安全島
這種制度,很好地化解了英國的政治風險。 這也難怪,在歐陸1848年革命如火如荼之際,英國成為歐洲的“安全島”,吸引了眾多難民。
劇中提到,前來避難的既有王公貴族,例如維多利亞女王的同母異父姐姐費奧多拉公主 (當時,她是歐陸某個小公國的親王夫人) ,被“二月革命”趕下臺的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也有被本國驅逐的革命者,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馬克思,正是在英國,他寫出了《資本論》。此外,還有一位前來流亡的匈牙利革命者。這兩類人在本國水火不容,但他們在一點上達成了共識:在英國,比在本國更安全。前來流亡的法國國王自嘲道,“法國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家,不過,比起斷頭臺,我更喜歡生活在野蠻人中間。”
事實上,自法國革命到“一戰”結束的一百余年,歐陸許多歷史悠久的君主國(帝國)紛紛傾覆,例如法國王室、德國王室、沙俄王室、奧地利王室等,其中一些王室成員還淪為革命的犧牲品,例如末代沙皇一家。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英國王室屹立不倒。
除了得益于君主立憲的制度安排,英國王室的警覺和自我謙抑也是重要原因。試舉一例,現今的英國王室被稱為溫莎王朝 (The House of Windsor) ,前身是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其家族本姓為韋廷 (Wettin) 。這個德國姓氏與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科堡公國的王子,該公國是德意志邦國)有關。“一戰”期間,英國人的仇德情緒高漲,和德國有關的東西都受到牽連,有著德國姓氏的英國王室也不例外。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 (維多利亞女王之孫) 為了安撫民心,在1917年頒布一道樞密院御令,將英國王室姓氏改為溫莎,一個典型的英國名字。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一個有趣的歷史細節。嚴復在致莫理循的一封信中提到:1901年,醇親王載灃出訪德國賠罪道歉期間,素來崇尚威權的德國皇室向他建議,“清帝國的當務之急和首要任務是擁有一支現代化的、組織良好的軍隊;其次,將權力完全集中于皇室中央政府。” (《<嚴復集>補編》,p.301) 事后,載灃確實接受了這一建議。不過,諷刺的是,1912年,清朝覆亡;1918年,德意志帝國的霍亨索倫王朝覆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