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人際的疏離有時候并不只是一種人格特質,有時候更像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比如,他們可能在過去人生中常體驗到一種“雖然自己不是特別需要,但對方是對自己好/沒有惡意,所以沒有理由拒絕”的感受。
最近常留意到一些關于人際關系疏離的議題。
本文所指的對象,通常可以保持大部分生活中正常的社交關系。例如在同事、親戚、普通朋友、初次見面的人的關系中有恰如其分的表象。
不過,在一些較為深度的、親密的關系中,他們常會感到無措、麻煩、辛苦、容易“費電”和耗竭,時間久了會傾向于認為一個人的狀態是更舒服和自在的。常有一些說法把他們歸位內向型人(introverts),但仔細想來卻又不僅如此。
圖片來源:《普通人》
筆者自己的觀點,這種人際的疏離有時候并不只是一種人格特質,有時候更像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比如,他們可能在過去人生中常體驗到一種“雖然自己不是特別需要,但對方是對自己好/沒有惡意,所以沒有理由拒絕”的感受。
這樣的態度表面上提供了一種人際關系中對他人的宜人性,但對個體本身而言,會產生個人邊界被侵占、自我的真實需要被忽略或掩蓋的感受。
TA們擔心,當面表達拒絕會引起“關系有可能因此破裂”的恐懼和“辜負了他人好意”的歉疚。更讓人感到耗竭的是,在擔心和歉疚的夾擊下,更難理直氣壯地通過說“不”來保護自己的邊界。于是,退而求其次的方式產生了——TA們會悄悄地淡出一些關系,或者干脆和人保持一定距離。這樣的方式雖然被動,但好處是:既保護自己的領地、也不至于讓關系破裂。
要形成這樣的人際模式,不僅僅是天生的人格特質,從發展的視角來看,其中文化、教養方式、和自我概念的形成幾個方面都會對這樣的人際模式產生影響。
01
文化中對于“懂事和順從”的期待
每一種不同的文化后都存在著對個體不同的期待。以我們的文化為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大多數父母會更期待孩子是聽話、懂事、孝順和有教養的。這些期待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演變成要求(例如:你必須達到這些期待)和評判一個人是否優秀的指標(你不聽話、不懂事就是壞孩子)。
同時,文化的期待通常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所以我們所處的環境,也會通過各種各樣的規則去敦促個體的發展去順應社會文化的期待。
圖片來源:《百元之戀》
舉個例子:
? 孩子如果是順從的,那么ta將會受到家長、老師等權威角色的褒獎,會得到同輩的羨慕,這些積極評價會鼓勵個體通過順應文化期待,從而獲得更多的社交好評。
? 反之,如果你在過程中過于堅持自己的主見和想法,相對會更容易被評價為:不懂事、固執、幼稚和叛逆,也可能會在親子、師生或同輩關系中遭遇更多的困難。
在這樣一正一反的兩股力量之下,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為了獲取足夠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通常會讓自己的成長軌跡更貼近于文化對于個體的期待。
也就是說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聽從權威、和大部分人步調保持一致,會給自己省去許多麻煩或責備,在群體中保持相對安全的狀態,而做自己,表達個人的觀點卻相對要冒更多的風險。
02
以愛之名的教養方式
1982年我國將計劃生育納入基本國策,此后大部分80、90后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在養育過程互動的對象驟然變少,一部分父母會不自覺地把自我實現的愿望和期待投注在單個的孩子身上。
此外,50、60后兩輩人大多經歷過動蕩和變革,他們的經驗和經歷傳遞的生存信號是:衣食無憂和安穩。
由于種種原因,50、60輩的父母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常出現多子女家庭導致的個體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個體的發展會更多地受到客觀環境的阻礙;種種因素會讓50、60一代的父母們更傾向于把自己沒有得到或完成的部分最大限度地提供給自己的孩子,也造成了以愛之名、對孩子的種種要求和壓力。
圖片來源:《狗十三》
在這樣的前提下,父母們會想當然地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當作孩子也認為好的東西。例如要求小孩好好學 習、嚴于律己、考個好大學、找一個靠譜的對象等等。
父母們當然是發自內心地想對孩子好,卻從中忽略了孩子和自己所處的時代不一致、文化背景不同等因素,直接導致矛盾的產生。
我們常會聽到有人抱怨“我都說了我不喜歡,可我爸媽非要讓我去,說是為我好”,或是“你還小不懂事,聽爸媽的沒錯”。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體驗到的多是自己的聲音沒有被聽到,自己的意見不重要,自己必須要接受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但是父母認為自己需要的東西,以及在自己想方法設法表達拒絕后,會因為被評價為“不領情和不懂事”而感覺到強烈的愧疚和自責。
03
自我概念
在文化和教養方式的影響下,個體的自我概念也會受到影響。自我概念大概可以理解成為一個人以何種方式去理解和看待自己的存在。在親密的關系中,他人的需要和自我需要的混淆,有可能會讓個體的自我概念無法穩固地建立。
如果我們在親密的關系中(無論是父母、戀人還是朋友)體驗到的被愛的感覺是捆綁、混淆或有條件的,那么這種體驗傳遞出的信息有可能就是:如果我拒絕了他人的“愛”,我會讓他們失望/我會傷害ta們/我會失去一段重要的關系/我不是一個懂事的人。
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會在被關心的同時感覺被侵占的、被忽略的,被情感綁架,并且深深地相信自己需要是有危害的(因為如果我堅持了自己,別人就會因為我堅持自己而受傷)。你會因為總要去“照顧別人”而一次次不斷地犧牲自己的需求。
圖片來源:《 大豆田 永久子與三名前夫 》
長此以往,個體會被兩種感覺撕扯:如果要獲得親密、我就必須要犧牲自己的需求和空間,但如果我表達了自己的需要,我會因此傷害關心我的人,并且沉浸在無邊的愧疚和自責里。
在這樣撕扯的關系中,人會很難去清晰和有力地感覺到堅持自己的需要是一件被允許、被祝福以及對自己有益的事。個體也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沖突:一方面有強烈的愿望堅持自己的需要,一方面又因為諸多限制而不敢明目張膽地這么做。
而這個情況下,慢慢疏遠一些讓自己感覺到被侵占的關系、或者甚至不開啟一段親密的關系成為了損失最小、又得以保護自己的方式。
04
人際疏遠是不好的嗎?
如果在你身上,人際疏遠是用來自我保護的這個假設成立,那你大可不必譴責和懷疑自己這樣的“模式”是壞的,因為這個模式在某種程度上讓你有所受益。
一部分人或許并不期待改變,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有了讓自己滿意的人際關系圈子、以及有一份讓自己內心可以源源不斷得到滿足的愛好或事業,他們看上去“舍棄”了親密的關系,但獲得了自由和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是可以自得其樂的。
如果你對親密的關系有一些期待和渴望,或許可以試著做一些不一樣的嘗試。
圖片來源:《梅爾羅斯》
1、試著反復、溫柔、堅定、大聲地說出自己的需要,重要的事情可以說三遍或三十遍
過去你可能已經放棄和別人爭辯,因為你體驗到的是自己的聲音被忽略。而你的沉默或者不作為可能某種程度也會強化對方認為你“需要這樣”的想法。
所以,當你感覺到自己不需要的時候,可以試著堅定地表達出你的意愿。在這些中的一部分人或許真的會覺得你“變了”而離開你,但也會有一部分人會在試圖尊重你的意愿前提下而繼續跟你保持一段關系。
2、逐漸獨立完善自我概念
以前的你或許更在意他人對你的評價,因為你是在迎合這些期待和評價中成長的。而你的自信和良好的自我概念也可能會隨著他人評價的波動而波動。
試著去想想自己真正想變的樣子,和現在的樣子有什么差別,以及你可以從什么最簡單的事情開始做,讓自己的狀態接近自己想要的模樣。
3、建立一些更包容和多元的人際關系
試著交一些更包容和多元的朋友。包容的人際關系可以讓你不為自己沒達到某一個的“好的”標準而發愁,這樣的關系是允許你換軌道、允許你尊重你自己的感受、允許你沒那么努力的。
當然好的關系可能是可遇不可求的,但也不要輕易放棄這樣的可能性。
4、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
一個匹配的心理咨詢師,可能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包容和接納的關系。在這樣一段關系中,可以更確定地體驗到自己的需求被允許、自己可以拒絕而不用“付出代價”、自己可以做自己而被祝福的感覺。
相信許多有沖突和掙扎的人,其實都包含著某種未開發的自我能量,而這樣的能量在一段開放和包容的關系中可以更自然而然地流露和顯現出來。
作者:聶熙倫咨詢師
責編:漪漪,Min
▽想要改善自己在關系中的行為模式 ?
和專業的人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