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廣府地區,有村必有祠堂,有祠堂必有醒獅。醒獅是廣東的重要組成文化。自古以來,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獅子恭賀,獅子都是受邀請出巡、出席,整個獅隊都會受主人家尊敬,多數會成座上賓。
侯王誕,向南醒獅隊表演“獅子賀廟”
圖源于網絡
醒獅原名為瑞獅,意為吉祥如意,直到鴉片戰爭的戰火蔓延到南方,因為“瑞”字方言諧音“睡”,具有民族憂患感的嶺南人便將其改為“醒獅”,寓意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從此,“有華人之處,必有醒獅”,這成為了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的重要儀式 。
石圍醒獅
許多人關注醒獅在于其威武身姿及高超的技藝,實際上,醒獅自身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民俗傳統。今天,我們來談談關于醒獅內在的一些文化內涵。
“臉譜化”的醒獅
獅頭,有些地方尊稱為“圣頭”,一是避“尸頭”之音,二是對于武館和舞獅藝人來說,獅頭十分神圣。
現代羊毛獅獅頭造型
圖為石圍醒獅隊的獅頭
獅頭以竹篾、藤條和紙、綢、布、毛等材料扎制,工藝精細,輕巧耐用。傳統醒獅獅頭有獅角、額鏡、眼睛、鼻球、鼻子、獅嘴、獅須等。帶角的醒獅更像是瑞獸,能驅散妖邪和帶來祥瑞。
獅頭骨架
醒獅獅角尖銳,略微向前彎曲,能增加獅子的威猛氣勢。額鏡功能如同八卦鏡,具有驅邪、納福的作用,寓意“鴻運當頭”,也象征佛光普照,天下太平。獅頭后腦留有位置,用于題字,多為門派、武館、社團、村落名稱,獅頭下端還會貼上鬃毛。
醒獅頭后腦的題字
傳統醒獅造型主要分為佛山獅和鶴山獅兩個款式風格。傳統佛山獅有個別稱叫“牙擦蘇”,鶴山獅則是嘴巴扁平,又稱為“蛤乸獅”。
傳統港式鶴山獅
(圖源自網絡)
傳統醒獅借鑒了中國傳統戲劇臉譜形象,采用擬人化的夸張手法,表達出各個造型的英雄形象及精神。粵劇武生角色的頭飾中一般包含多個絨球,絨球通常由兩種色彩組成,其中一種色彩做主色調,另外一種色彩以點狀形式裝飾,如白底紅點。
傳統戲曲中的武生形象
圖源于網絡
佛山獅的頭部裝飾十分明顯地借鑒了粵劇武角的頭飾,傳統獅頭上飾有大量規格不等的絨球。最早的借鑒戲劇臉譜的獅頭便是劉關張三圣。
“起舞劉備獅,富貴人人知”,劉備獅的配色是黃臉、白臉、白須,在獅頭腦后畫有三枚金錢,代表“智、仁、勇”;而獅身的顏色也是彩色。劉備獅為文獅,代表著富貴、權力和財富,為“三圣獅”之首,一般請回來就擺在武館或者社團里供奉著,不常出獅,主要用于迎賓喜慶等高貴的場合。
傳統劉備獅頭,老獅頭往往是鎮館之寶
“起舞關公獅,義氣人人知”, 關公獅的配色是紅黑臉(內紅外黑)、黑須;獅頭腦后畫有兩枚金錢,代表“智、勇”,而獅身配色以紅黑色的錦布相配而成。民間相傳可以辟邪、鎮宅、招財,帶來國泰民安。在深圳的一些村落,傳統喜慶事、商鋪開業出獅多為關公獅。
關羽獅脫胎于粵劇關公的臉譜頭飾
“起舞張飛獅,威武人人知”,張飛獅是黑臉、黑須,配青角青絨球,獅頭后腦畫有一枚金錢,代表“勇”,與其他獅子不一樣的是,張飛獅一定帶有獠牙。張飛獅為武獅,又稱作“打仔獅”,過去武館文化盛行的年代,聚眾活動出獅多張飛獅,各家武館、社團趁機展示自己的勇猛、剛毅,同時,一旦擦槍走火,便邊舞獅邊打斗(廣府話稱“開片”)。
舊時,不少武館把原本由竹篾編制的獅角換成鐵絲扎制,在獅子對打時,獅角作為攻擊對方的有力武器,能擊破對方獅頭。在深圳地區,人們寄望張飛獅兇猛,武威的神態,嚇退妖邪,令其不能近身,憧憬能祛除病痛,事事順利。
圖片為黃連勝師傅眾門徒向先師拜祭時使用的獅頭,張飛獅威猛,夠精神。
兇猛無比的張飛獅,除了舊時打架踢館專用,在過年游村有類似門神驅邪除魔的作用。
除三圣獅外,還有“黃忠獅”、“趙云獅”、“馬超獅”等英雄形象的獅頭。其中,馬超獅出動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孝獅不單顏色造型不同,舞法、用處、點睛方式也不同于常規醒獅
馬超獅,又稱孝獅、喪獅,通常款式是白底、黑或藍紋、黑眼半合、眼角含淚、角上掛白布條、白眉白須,形象憔悴,額頭處一般掛有“奠”字。馬超獅平日并不多見,只會出現于德高望重或地位顯赫的前輩的喪禮上。日常演出根本就不會有馬超獅的出現,更遑論用孝獅去“比賽”了。
馬超獅祭奠
馬超獅舞動時,多以跪行前進,不抬頭,動作緩慢、沉重,眼睛多為半眨,以示哀傷落淚之態,同時伴隨著凝重的鼓聲。馬超獅盡孝之后,會與其他紙扎品一起火化,陪伴先人。
醒獅點睛
獅頭被認為是有靈性,神圣的。它從扎作完成只是一件藝術品,它成為圣頭還需要一個關鍵的步驟——點睛。點睛是一個非常神圣的儀式,正如中國人對大自然神力的崇拜,需要恭請天上的神仙賜予法力,靈氣于獅子身上,使醒獅“活”起來,沒有經過點睛的“獅子”是沒有生命力的。每家門派、武館、社團、村落的信仰和習俗不同,點睛儀式也是各司各法。筆者在此講講自己了解的深圳地區其中一個派別的點睛儀式。
準備點睛的工具
未點睛的醒獅“簪花掛紅”,即在獅角位置綁上紅布,寶安地區的獅隊會綁上柚子葉。獅子在老樹旁趴立,雙眼緊閉,宛如沉睡。備好傳統祭祀用品,選一個幽靜夜晚(過去要擇時辰,一般是子時過后,現在大約9點-10點),來到當地一顆老樹邊(老樹根扎大地,樹冠朝天長,被認為多年來吸收天地靈氣,能溝通天地),關閉所有燈光,各人擺好五方站位,東南西北,中間為老樹位置,保持安靜,肅立。
五方位先添香化寶,門派、武館、社團或村落最有威望的人主持儀式,雙手秉持符咒,嘴里念念著恭請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神祇。領隊把神請來,借來的“神力、靈氣”,用毛筆沾蘸朱砂、白酒畫寫在獅子上,賦予獅子生命。
圖為某門派的傳統點睛儀式
在日常出席活動的時,有時也會在活動現場進行點睛儀式,以求事事順利,吉祥如意。這種點睛儀式,還有一套口訣:
一點天庭,福星高照,國泰民安
二點眼睛,眼觀六路,鵬程萬里
三點口脷,笑口常開,大吉大利
四點耳吉,耳聽八方,左右逢源
五點鐵角,鋼筋鐵骨,頂天立地
六點頭尾,六六大順,由頭順到尾
當筆滑到獅尾時,領隊響亮地喊出一聲,起鼓!瞬間鼓聲、鑼聲、镲聲劃破幽靜,醒獅睜眼第一時間站立并向前撲,一口銜住放在地上生菜,把生菜嚼碎,在獅嘴里灑向四方,獅子“活了”。不過此時儀式還沒有結束,還需要把“神祇”送回天庭才完結。所以,深圳的醒獅,除了是一種文化、習俗、運動、藝術之外,還是一種世俗信仰。
廣東“老細”普遍喜歡開業時有醒獅點睛環節
相應地,老舊不使用的獅頭,要么就懸掛擺放起來珍藏,要么就在特定的日子火化,讓它“回”到天上去。獅頭對于醒獅隊員,對于村子而言來說是非常神圣的,不可以隨意放置、踩踏或其他侮辱性行為。如果有其他獅隊或外人對獅頭不敬(如踩獅頭等行為),則會被看作挑釁行為,一般會引起打斗等事件。
獅隊的組成
一支獅隊出巡表演,未見獅子而先聽到鑼鼓聲,獅子未行,頭牌先行。頭牌,也叫帥旗,寶安地區有些獅隊讀作“大擔”(筆者認為,“大擔”是“大幡”的音轉)。
新橋大學堂麒麟醒獅武術館的傳統頭牌
新式頭牌、三角旗,適合外出表演、比賽時攜帶
傳統的頭牌由畫戟、飛魚、帥旗組成,帥旗上端掛有明鏡,正面多繡有雙龍附會,旗號或名堂(堂號)繡在錦面上,兩邊則是對聯,錦面釘有多個鐵片。背面多是繡有關公,其樣式多為關公提刀騎馬,征戰四方。
頭牌是一支獅隊精神象征,頭牌不能倒放,也不能放置在地上。要手持出行或放置在架子上,一個傳統的頭牌重達二三十斤,也是考驗持牌人的功夫。
黃連勝醒獅團的老“大擔”,距今60余年
醒獅鼓樂由1個鼓、1個鑼、4-6個镲組成。鼓手是整個鼓樂的靈魂,鼓手必須對醒獅每個動作具備深刻的理解,獅子無論搖擺、叩拜、跳躍、采青等動作,都同時配有相應的鼓樂聲,獅子動作的快慢與鼓聲節奏快慢密切相關。
鼓手對現在擁有最高的把控度,可看作現場指揮。如現場出現一些意外的變化,鼓手會改變鼓路,場上的獅子聽到,便會心領神會地做出相應的動作。每個鼓手都有自己的風格,一般而言,一場完整的醒獅表演,不會出現中途換鼓手的情況。醒獅鼓有三星、七星、十八路鼓等打法,組合變化多樣。
上川黃連勝醒獅團鼓樂表演
醒獅鼓的鼓皮多為水牛皮制成,鼓身多為楠木,根據尺寸大小不同,內有4-8個鼓膽(彈簧)。每個獅鼓的音色取決于鼓皮材質、松緊度、鼓身材質、鼓膽數量等不同。鑼、镲(鈸)的擊打與鼓點緊密配合,镲手有多位,但不會打出一個錯聲。醒獅鼓樂成員也是需要有一定體力,才能保證迸發出雄渾激情的鼓樂。
起獅以鼓手快速敲擊鼓邊提示眾人,收鼓亦是鼓手敲擊兩下鼓邊以示結束。 可以說鼓手是全場的指揮。
@潤德體育
獅頭獅尾人員輪換次數最頻繁,一般醒獅隊稱獅頭獅尾運動員為“獅頭”、“獅尾”。在過去的獅舞中,必先習得幾年武術(廣東傳統武術流派代表洪、劉、蔡、李、莫),舞獅的步伐動作一招一式與武術動作無異,馬步、弓步、刁步(虛步)、麒麟步、仆步、單腳站立、橋手等,在行內,老師傅一看獅子的步伐、動作,便知“獅頭”“獅尾”的功力深淺。
過去舞獅馬步為四平大馬,現在多為醒獅馬步,區別在于兩腳平齊或外八樁步,亦有部分獅隊堅持傳統。圖為黃連勝醒獅團于新安鎮第三屆元宵醒獅表演
傳統的獅頭有十幾斤重,獅嘴與獅頭是由可活動的較位所連接,一般“獅頭”左手托在獅嘴下端,右手握住獅頭內的橫木,這樣可隨意舞動獅頭,以及控制獅嘴的張合。獅頭的眼睛則由繩索所關聯,拉一下獅子便會眨一眨睛。
臣田黃連勝醒獅隊訓練中
可以看到操作獅頭的手勢動作
這個簡單的機關組合,配上“獅頭”高超細膩的技巧,將獅子的喜、怒、衰、樂、動、靜、驚、疑、吼、尋、盼等神情活靈活現地展示了出來,在或動或靜中,雕塑了獅的優美神情,展現了獅的精氣神韻。
過去的獅藝人迎著又長又粗的炮仗前進。彰顯出勇猛,另外大家認為炮仗的硫磺能殺菌,彌漫的煙霧寄托著大家想驅逐病害的愿望。
“獅尾”并不比“獅頭”輕松,同樣要扎馬步,且要把上半身往前探,脊柱與地面平行,不能塌腰,時刻保持繃直狀態。在傳統醒獅中,“獅尾”距“獅頭”有段距離。傳統獅被(獅身)長達3.8米,“獅尾”需要不停扇動獅被,使獅身宛如在呼吸抖動,將獅子展現得活靈活現。
傳統的獅被是比較長的
而現代的兔毛獅、高樁競技獅的獅被長度約為1.8米,這樣的改變是為了方便“獅尾”與“獅頭”做更多的高難度競技動作。獅被距離變短之后,過去只出現在“獅頭”與“獅尾”托舉配合等動作時才有的手勢動作常規化。
修改后的獅被長度比較方便做技巧動作
就是“獅尾”雙手向前伸略彎,大拇指扣入“獅頭”的功夫腰帶上,其余四指緊握腰帶,這樣既能保持同步狀態,方便做技巧動作,也不影響“獅頭”的動作發揮。 “獅尾”全程面朝地面,僅看“獅頭”腳步和聽鼓聲便能與“獅頭”做出完全同步的動作。 “獅尾”在獅被里手握彈簧或竹棍搖擺,可操縱醒獅尾巴的擺動。
獅武不分家,對獅藝人采青加高難度,其實也是考驗他們的功力深淺
圖為黃連勝醒獅團高臺采青表演
有些默契的獅頭獅尾組合,“獅尾”甚至可以閉著眼,僅憑手感受“獅頭”胯部的變化來一致地做出同樣的動作。他們不是一個組合,這是一只活靈活現的獅子!“獅頭”很相信“獅尾”,當進行難度動作如跳躍、托舉時,“獅頭”躍起,全憑“獅尾”一人托舉、騰挪,穩穩接住,安全落地,這是“獅尾”對“獅頭”的負責,“獅頭”對“獅尾”的信任。因此,“獅頭”、“獅尾”多為長期搭配的組合,而且必須經常保持訓練、磨合。
小貼士
“獅頭”與“獅尾”的獅褲款式一樣,但“獅尾”的褲少一截珠片。“獅頭”站立在“獅尾”的大腿上不會打滑,亦不會踩壞“獅尾”褲子的珠片。
獅子出洞
出獅之前要在祠堂或訓練館處先起獅叩拜,到了主人家場地(一般為村口)需要進行擦角、叩拜等儀式。醒獅只有公獅子,故深圳本地將舞醒獅叫作“舞獅公”。獅藝表演前常有“開樁”,擂鼓打一段南拳,行抱拳禮。
福永醒獅表演中的大頭佛
@潤德體育
過去多伴有“大頭佛”戲獅(北獅則為武士持繡球),大頭佛面容憨厚,實則為得道武僧。略顯笨拙的動作,實際每步下盤平穩有勁,虛中有實。這位善良的高僧希望通過與獅子的嬉戲互動帶給觀眾歡樂。
河西黃連勝醒獅隊大頭佛表演
醒獅表演必有采青,發展至今已有多種形式、套路,如相對傳統的獅子出洞、獅子過河,有展示獅子有勇有謀的如拆蟹青,有展示獅藝人功夫高深的椰子青(“獅頭徒手劈開椰子),也如高樁醒獅拾取錦旗的采青。
深圳傳統的采青要先迎著一串炮仗邊進邊舞
普通地青的采青大致可分為6個步驟:
1.望青:獅子出門巡游時左顧右望,看到目標,獅子像貓兒一樣,看到新鮮事物會感興趣,獅子眨眨大眼睛,表現出喜樂。
2.驚青:獅子在喜樂之后,因不知深淺而對這個青表示出驚訝,眼睛眨一眨,后退兩步。后退之后,獅子望著青不斷地作顫抖或驚栗狀。
3.探青(試青):獅子一步一步向前探進,對青既害怕又想一探究竟。尤其是獅子提起單腳,用前爪往青上試探,然后快步向后撤,三探三退。把一只又驚又愛玩,身手矯捷的獅子表現得十分生動、傳神。
4.采青:獅子如同猛虎撲兔一樣,迅猛地一下把生菜銜進嘴里。這時獅子左顧右盼地兩頭望,它很謹慎,觀察周邊環境沒有另一頭獅子與它搶食后然后揚頭嚼青,一般配以三輪擂鼓。
5.吐青(拋青):獅頭把綁在生菜里的利事拆出塞進衣服里,把生菜撕碎,然后拋向四方,寓意遍地生菜(生財)。
6.醉青:獅子吃完青后,會舔舔自己的腳,舔舔自己的尾巴,保持干凈,用后腳撓撓自己的耳朵,用腳刷刷嘴巴。一副酒足飯飽,心滿意足的樣子。
“獅兄弟”配合采高青
醒獅禮儀
醒獅是中華文化的縮影之一,以禮始,也要以禮終。獅子在表演結束退場時,要向主人家等先行三拜叩禮。在醒獅準備回村時,亦有一套禮儀。在離開主人家場地(一般為村口)時,必須倒退著走,獅尾先出,不會用尾部對著主人家,最后以三拜叩禮結束。
新橋大學堂麒麟醒獅武術館的醒獅離開辛養村時要拜賀門樓牌坊,雍睦堂醒獅隊與它會獅以示敬意。
獅子在過年期間,也會在村內巡游。巡游時,獅子邊前行,獅隊人員邊隨隊點燃鞭炮扔向路邊,既有鞭炮嚇跑年獸的傳說,又有舞獅人員勇猛不怕鞭炮的寓意。村民都踴躍在自家門口上掛有生菜、大吉、利事以及一長串鞭炮,獅子看到后,便在門口處停下開始表演。
90年代新橋醒獅隊走街串巷拜年
最精彩莫過于點燃長串鞭炮時,獅子逐步往前跟隨著越來越短的鞭炮舞動,表現出獅子頑皮可愛又勇猛的形象。村民為考驗醒獅隊人員的功夫,多會把青掛在高處。“獅頭”一躍而起,單腳“刁”起,雙手秉持獅頭坐在“獅尾”頭上,此動作稱之為“坐頭”。獅子“坐頭”采青,獅子把生菜“嚼”隨灑向四方,把大吉交給主人家或放置于神臺處供奉,寓意主人家,接吉納福,大吉大利。
醒獅擦角
巡游時,有時會遇到另一支獅隊或麒麟隊。這時非常考驗領隊師傅的經驗和禮儀,領隊師傅會作抱拳禮( 左掌右拳攏屈,兩臂屈圓)從腰間送出,同時以虛步前行,三作揖后從腰間取出錦旗或拜帖相互交換,以示敬意。
獅子則不可高舉獅頭,不可靠近對方尾部(會被視作當對方為母獅子,帶有挑釁之意),不可眨眼挑釁。與另一隊獅子靠近時,雙方運動員會通過獅嘴握手以示友好。這時經驗老道帶隊師傅會主動托起地方獅頭,讓其通行。
其他地區會獅禮,細節習慣與深圳醒獅有所不同
這便是醒獅文化中重要的會獅禮儀。如果會獅禮儀沒做足,輕則會被同行師傅鄙視、恥笑,重則可能會引發“開片”。寶安地區以往有發生過因會獅禮儀不到位而發生爭執,甚至獅頭被踩爛的事件。
醒獅表演看似一項運動,但實際上蘊含著非常多的文化內涵,它是一種藝術、習俗、傳統。經過整千年創意思考和演藝經驗,舞獅已不僅是純為娛樂而表演了,它代表著中華一種精神形式的滿足感,子發揚人們樂觀、團結及奮勇崇高美德。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1-05-21
2020-07-18
2021-06-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