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杭州日報的一篇文章,讓金曉宇的人生經歷打動了很多人。
實際上,精神病患群體中能稱得上「天才」的是極少數者,也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從家庭中得到理解和悉心照料。
上周發起了征集 「因為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遭受過哪些誤解和歧視?」 ,我們發現: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很普遍,而病患者也因此遭受了很多歧視,這對他們來說不亞于疾病之后的二次傷害……
一起來看看吧。
01
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很普遍
1. 父母先把我當成了「精神病」
@扯越
我是一名抑郁癥患者,得病時 14 歲。父母認為我是在裝病,認為他們給我的物質已經足夠了,而抑郁癥就是矯情造作。姐姐認為我是一個不敢面對現實的懦夫,認為我們這一代人跟風抑郁,覺得自殺很酷。
@Wwwww
爸媽都是醫生,逼著我確診抑郁癥之后,媽媽對外想方設法隱瞞我的病情:「我們絕對不能讓外面知道這個問題。」爸爸自從我確診后再也不正面回復我任何問題,只要情緒稍有激動,他就直接問我:「你是不是沒吃藥?」
我不知道抑郁癥是什么,但我的父母「身先士卒」地把我當成了精神病看。得了抑郁癥后,起碼我在父母那里再也不是正常人了,是應該被藏起來的。
圖片來源:pexels
2.來自陌生人的歧視無所不在
@終身刑事犯罪嫌疑人
曾經因為心理問題去看病,沒想到被電話追查。街道居委反復問,還打給親戚朋友,搞得我好像是個通緝犯。
我一開始不知道,還去市民熱線反應,沒想到越反映人家覺得我問題越嚴重。
3.醫生都做不到平常化對待,何況普通人呢?
@小焦嬌
幾年前想整牙掛了專家號,跟牙科醫生提前說明我有焦慮癥,話音未落瞬間被她的學生圍住:「誰有焦慮癥?你有焦慮癥?可是我看你挺好的呀?」
02
那些因為精神疾病遭受的傷害
1.女朋友的父母堅持精神病會遺傳后代
@胖虎
女朋友的父母擔心精神疾病會影響后代。我就趕忙解釋這個病不會遺傳。后來和女朋友分手了,自己這輩子再也不想要孩子了。
@小林
確診雙相。告訴談了幾年戀愛的男友(已經到談婚論嫁的階段了),結果他說不接受一個精神病的老婆。
很震驚,幾年的感情因為生病一下子就能煙消云散。況且我根本沒在他面前做出過什么過分的事,僅僅憑一個確診就說我會瘋,不能結婚。
圖片來源:pexels
2.好朋友在微博偷偷求助如何甩掉我
@亦然
2020 年交到一個很好的朋友,特意交往了一段時間才告訴她這個事實,結果她跑到微博偷偷求助別人如何甩掉我。偶然知道這個事情,看到她的博文不敢相信又悲傷氣憤,渾身又冷又熱,直到今天再也沒交到能持續超過三個月的新朋友。
@阿晴
本人不幸罹患重度抑郁,跟信得過的朋友們說了之后,在我沒有表示任何自殺意愿的情況下,他們都覺得我隨時隨地都可能自殺……然后我整個人呆住,就,真的很感謝朋友們對我生命安全的關心,但大可不必把我當成這種定時炸彈。
雖然重度抑郁患者確實是自殺高危人群,但我們也確實不是無時無刻不只想著這一件事啊!更何況我根本從來沒有過明確的自殺計劃。
3.人與人之間的惡意竟然這么大
@谷滿樓
初中時被診斷為阿斯伯格綜合征,被老師簡單粗暴理解為得了「精神病」,并「號召」全班同學孤立我。孤立其實算是好的,更可怕的是有的同學會故意欺負我甚至打架,而老師自然是不會管的。
@匿名
父親精神分裂,中年二次發病后單位歧視,最后打掃衛生都不讓他做,象征發些錢攆回家,到現在 20 多年了,他的情況越來越不好。
因為父親患病,作為子女也從小被歧視欺凌到大,親戚長輩都看不起,家里窮困潦倒,四分五裂。我本人低自尊,極度自卑,無任何朋友,駝背很嚴重,伴隨抑郁情況。父親駝背也很重,病恥感很強,被害妄想嚴重,在任何地方都抬不起頭來。
4.「如果不聽話就把你綁起來」
@棉棉
作為躁郁癥患者住院了,家人默認「精神病人」是沒有自主能力的,逼我做了電休克,整個過程沒有人認真聽過我說話,當我憤怒地要求他們考慮我的感受再做決定時,被認作是發病的表現。
「如果不聽話就把你綁起來」,好像我的任何情緒傾向都和疾病掛鉤,只有無喜無悲才算正常。被扣上「精神病」的帽子以后,似乎就失去了部分人的自由。電休克造成失憶的后遺癥也讓我產生了與過去的自我分離的感覺,體會不到過去事件所包含的情感以及和我的聯系,像在看別人的故事。
圖片來源:pexels
03
精神疾病污名化的后果
1.我的學習(工作)受到切實的影響
@ 匿名
我是心境障礙患者。因為殘留的焦慮癥狀,我被帶到醫院進行檢查,隨后被要求簽下免責協議,被要求陪讀,或者從學校離開……我當時很無奈,畢竟很喜歡自己的專業。各種周旋,差點和導員打起來,卻被當成是「情緒不穩定的征兆…」
想到以后可能面臨的歧視,真的害怕自己連研究生都讀不了,因為這個「黑歷史」被導師淘汰。
2.不被大家接受,我也接受不了自己
@小腦斧
被家人以為自己腦子摔壞了中邪了,男朋友也是覺得我想太多了,一起合租的朋友知道我有抑郁癥,說違約也要退租,不想跟我住了。
我感覺很絕望,我有病,我丟人。不被大家接受,我也接受不了自己,感覺自己沒臉活下去了。
3.不再把自己的病告訴任何人
@c
瞞著所有人去醫院,有副作用只能跟自己扛著,后來沒錢了就沒去了,現在因為身上很多疤不敢跟人親密接觸,一年四季長袖也被很多人問過,覺得很尷尬,很羞恥,有時候想起來這種事情還會想逃跑。
圖片來源:pexels
04
如何應對人們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
為精神障礙者「去污」之路任重道遠,也許我們沒辦法短時間內改變人們的既有認知,但還是有些朋友試著主動做些什么……
1.接受別人的不理解
@匿名同學
沒有人 100%理解,就算你們都是同一種精神疾病或是心理疾病,也存在個體差異,想要安慰,為何不從安慰那個受傷的自己開始呢?
2.有不爽一定要表達出來
@匿名
記得有不爽一定會表達出來,否則對方也不知道這是不對的,然后他又會影響其他人。
3.請從正規、權威渠道去了解精神疾病
@匿名同學
希望大家都能從正規渠道,官方書籍,權威文獻認識精神疾病或者是心理疾病,而不是從一些小地方或者是一首歌,一部電視劇里去看。
4.患者之間的互助
@匿名同學
經歷過被誤解和歧視之后,自己也成為了維護這類群體利益,科普這類疾病的人。在診室我會告訴一些家長應該怎么做,正因為被他人打傘因而想為他人撐傘,患者之間的幫助,真的不輸于其他專業人士的安慰。
希望每個精神疾病患者都能夠意識到,背后總有那么一群人樂于幫助他們,更好地度過黑暗,迎來更加璀璨的陽光。
圖片來源:pexels
對精神疾病無處不在的歧視、污名,會使得患者本人也可能被迫「自我污名」,于是他們拒絕治療、遠離人群、從而導致病情的加重。而這對于患者的家庭、對社會來說,都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所以,即使你不了解那些關于精神疾病科學標準,也做不到寬容和優待,至少可以尊重——
當一個真實的精神疾病患者出現在你面前時,試著把他當一個正常人對待吧。你應該看到的首先是這個人,而不是一個患者。
「停止排斥,勇于關愛」,雖然這條路很艱難,但它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去創造。
作者:寒冰
責編:kuma
封面圖來源:pexels
▽我們的新書《貓和狗的生活哲學》上市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