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把在那個“敦煌奇境”的展覽給看了。位置是在上海的網紅地,上生新所。
因知道是“網紅地標”,就覺得這個展覽可能“水平有限”,但只要是敦煌相關的,即便抱著踩雷也要去一看。才發現,成見要不得。展是真不錯,可用“深入淺出”來概括。
都知道,敦煌莫高窟,千年前留下來的巨大寶藏。殊不知,越是巨大,越難走近。
譬如去敦煌前如果沒有做過點功課的,走馬觀花看幾個窟,定是看得云里霧里。即便有專人講解,一句話里可能蹦出三個名詞你也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東西,譬如“經變畫”、“藻井”、“供養人”等等。
那么你花一個多小時在這個“敦煌奇境”的展里,肯能會發現收獲是巨大的。
因為它的切入點小,就給你仔仔細細介紹一個220窟。但“挖”得很深,且“挖”的角度很巧,叫做“一個供養人的故事”。只要講故事了,看完過后印象就深刻了。
展覽的前面半小時,有專門的講解員帶著參觀介紹,主要給大家普及一些基本知識。比如敦煌壁畫上的樂器,洞窟形制,還有220窟的一些歷史等等。
這個模式跟你在莫高窟參觀是一樣的,必須聽講解。好處是在于,雖然看的是印刷制品,但都是高精度的,而且能非常近距離地看。在黑漆漆、打手電的洞窟里可沒這個待遇。
后面半小時,會看一個節奏很慢的“動畫片”。去過敦煌的人都知道,真正進窟前要在數字中心看2場“催眠電影”,那個講解的語速慢到令人昏睡。這次半小時“動畫片”也是敦煌研究院一起做的,語速有的一拼,但應該是不會睡著的,因為既有故事情節,又有360度的視覺效果,畫面做得也很不錯。看半小時,好比你讀了一本研究著作。超值。
故事具體是怎樣的,要自己去看了,畢竟布展也是花了很多心血。
這里呢可以稍微簡要講一講220窟的特別之處。
首先,220窟是特窟。
特窟就是藝術、歷史價值特別高的那些窟。是要額外付費參觀的。莫高窟總共也沒幾個特窟開放,而且還輪流開放。換句話說,也有可能你去的時候這個窟不開放,你也就看不到了。
其次,220窟建造的時間線特別長。
據一些資料上寫,始建于初唐,然后從中唐、晚唐,一直到五代、宋時期都在修(直到清代時還在修葺,窟內主尊的佛像塑像就是清代重修過的)。
現在看到的南、北兩壁上的壁畫的上面原來還有一層壁畫,據說就是五代或者宋時期在原來基礎上畫上去的。看20世紀初拍的照片,和現在看到的畫就完全不一樣。就因為是1944年的時候,那時候敦煌研究所的人發現了在壁畫下面還有一層,剝去了上面一層。底下的唐代壁畫才露了出來。
第三,是壁畫中傳達信息的歷史價值。
現在看到四周的畫,那叫一個內容豐富。尤其是北壁上面畫的藥師經變上有著名的“胡旋舞”,以及各種各樣的唐代樂器,是許多專家學者作為考證唐代歷史文化的依據。這些樂器,也在這個展覽中有專門一塊區域介紹。
莫高窟的佛的造像都是“坐西朝東”,所以門洞走進去的位置就是東,220窟的東面墻壁上,位于門洞兩側的壁畫更加精彩。
(220窟 東壁門南 維摩詰像 來源:敦煌研究院)
(220窟 東壁門北 帝王圖 來源:敦煌研究院)
一邊畫“維摩詰像”,一邊畫“帝王圖”。講的故事呢,是帝王帶著王宮大臣前來探望生病了的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像和帝王圖在莫高窟很多洞窟中都有出現,220窟是其中比較經典的一組壁畫。
帝王圖的畫風,與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極其相似。
(閻立本 歷代帝王圖 來源:網絡)
讓人驚呼是否時空穿越,否則怎么可能長安的畫會跑到敦煌的墻壁上。后來就有“粉本”一說,是出錢造窟的人從長安帶來了當代名家的畫作粉本,工匠參照樣式畫于壁上。
最后,還有很重要的一點,220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供養人石窟。
供養人就是出資修建、供奉石窟的人。220窟,也叫“翟氏家族窟”,它的背后是翟氏延續了幾代人供養的一段歷史。
這段故事現在的人怎么會知道的呢,因為供養人的畫像和題記也都在壁畫上,所以才流傳了后世。
(220窟 甬道北壁 翟氏供養人像 來源:敦煌研究院)
所以莫高窟叫“墻壁上的博物館”、“沙漠中的美術館”是一點都沒錯,從一幅壁畫中可以解讀、推敲、還原出千年以前的歷史,就像“敦煌奇境”這個展,從一個洞窟里還原出一個供養人家族的故事。
精不精彩?
過年放假趕緊去。
相信通過這么一個窟,絕對會挑起你對前往敦煌的興趣。期待春天來臨,三、四月的時候,能再親自去看上一眼。
今年過年,非必要的離省離市計劃恐怕大多都取消了。天天吃飯吃飯,肉長出來容易、減掉時可難了。逛逛展、追個劇、看點書,搞點奢靡腐敗的活動,倒也是很愜意的。我說的是去做個很貴的SPA。當然,前提是要預約得上。
在一個不長不短的假期,一次有計劃的、有效果的、舒舒服服的、能讓人感受到度假般喜悅的SPA,如同“充電”一般,很有必要。
想到要說這個,還是因為前兩周去做過個很不錯的SPA面部護理,回來后想到了這樣一個話題:在醫美、輕醫美、皮膚管理項目如此發達的當下(且專注于拿捏功效),以奢華體驗感著稱的SPA護理應該如何爭取到客戶,令人念念不忘。
就我自己的體驗來說,常關注到這樣4點:
1) 格調 2) 體驗感
3) 服務 4) 效果
其實排名是不分先后的,且缺一不可。
此處就不一一拆開來詳說了,因又覺著這四者其實就是一個東西,叫“經營者的理念”。看有些五星級酒店裝修得再豪華、再奢侈,高層管理者本身的格調匹配不上,那么所謂的服務也就多是“形式主義”,更別提什么體驗感了。在什么都感受不到的前提下,若單拿一個“效果”出來說事兒,就必然知道這家SPA是“心虛”。效果多是產品賦予的,家用產品(早C晚A)的效果也不差,就不說什么皮膚管理、輕醫美之類的了。
所以,也是可以說,是經營者的“格調”統領了一家SPA。畢竟是“人”對“人”服務,當中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那也只有“人”才能管理好。
如果能理解上面說的這些,那么,關于SPA與醫美之類的區別就不言而喻了。只有人才具有主觀能動性。做SPA的人,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個感官層面的體驗,徹徹底底放松下來,在一個只屬于“我”的空間里,享受奢華的服務。一覺醒來,皮膚透著光。心情能不好嘛!心情,是比打雷下雨還要難以控制和預測的東西,這也是好的SPA難以尋覓卻又價值不菲的原因。
做SPA的人是主觀的。提供SPA服務的理療師當然也是主觀的。縱然她是接受了嚴格的培訓,流程滾瓜爛熟,有一流的操作方法、按摩手法,但難能可貴之處仍然在于她的“主觀”——要知道客人到底想要什么,否則又與一個機器人有何差別。
其實我是很“怕”做面部SPA的,常常盛情難卻去體驗,而且還體驗最貴的療程,最長的一次躺了三個多鐘頭,渾身手腳發麻。但“熱情”、“客氣”、“標準服務”的理療師大多都無法發現。
而這次能讓我洋洋灑灑為之寫一個長篇幅的原因,是在「NAN高定護膚中心」感受到了確實不一樣的服務。
這家店以極致奢華著稱的SPA位于上海的陸家嘴金茂時尚中心,踏進去就是金碧輝煌的摩納哥風情,視覺上已是極度享受了。療程用的也是SPA界的頂級品牌——Margy's Monte Carlo(摩納哥品牌,零售渠道十分很罕見,但確實高級)。
受邀請去體驗了一個Margy's 亞洲首發的「黃金面部護理」。
近2個小時里,總共會做4個面膜。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第一道面膜——一張由24K黃金織就的面膜,通過微電流與軟件相連,以電波激活沉睡細胞,有著凈化肌膚、促進新生的功效。因而,還能促進后續的3道面膜營養成分更好地被皮膚吸收。
著實奢華的療程,最重要的是不會造成皮膚的負擔感,反而是非常享受2個小時的護理結束后,滿臉綻放光澤。一點也不夸張,用手去摸一下臉,沒有那種層層面霜疊加出來的“油光感”,又細膩、又柔軟。
一場高奢的SPA護理,不是通過數量取勝,如果僅僅是做了4個面膜,或并不值得一寫。SPA必須要能解決疲勞問題,不能說今天是做臉的,只要讓你皮膚好就可以了,其它累不累的就不管了。
在每一道面膜護理的前后過程中,理療師穿插了對面部、頸部、肩部,乃至于手臂的放松按摩,恰到好處地緩解了因長時間平躺不動引起的脖頸、手臂僵硬發麻等問題。
護理前的一杯香檳、一個馬卡龍,充實一個人五感中的每個角落,是每一步都要追求極致。我想,這應該就是經營者的初心和夢想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