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原住民有廣府、客家兩大民系,擁有白話和客家話兩大方言族群。西部廣府人的傳統做年從臘月廿三始,叫“入年關”。中東部的客家人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叫“入年卦”。
“做年”之始
有俗話“人年卦,刀鐮掛”,一切農務活動基本結束,正式開始籌辦做年了。具體“做”:“除灰塵”“置新衣”“ 備食物”“添碗箸”“送灶爺”“操練舞麒麟獅子” 等各項活動。為什么同在一個深圳卻有早一天和晚一天?這里頭,源自古代有個“官三民四疍五”分等級的說法。也就是官府以臘月廿三、平民以廿四、疍民(今為水上居民)以廿五為祭灶日。祭灶日始,便進入長達20多天的“年卦”(年關) 。
南頭(今南山區)自設置行政縣后一直為縣城。縣官多為朝廷派入,加上宋朝開始,南頭、西鄉、沙井、福永、松崗等地的陳姓、鄭姓、潘姓、曾姓、鄧姓、黃姓、雷姓、麥姓等,均從中原戰亂中,遷徙至粵北南雄珠磯巷,再南播深圳。自此,帶來臘月廿三,是小年節、灶君節的中原習俗。官衙廿三優先放假祭灶,次日輪至百姓休息祭灶,第三天才讓疍民祭灶。
后來,不知為何原因300多年前統一官民在臘月廿四祭灶——清康熙《新安縣志·風俗》載:“十二月二十四,為小年,晚祭灶。”不管哪一天祭灶,祭灶無疑是“各階層”要進入“做年”的標志。
灶王爺上天“述職”
本來,灶王爺在深圳民間信奉諸神中,算是最小的神明,只管廚房一丁點之地。但是“民以食為天”,一天兩三頓的飲食馬虎不得。再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專司各家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西鳳世興畫局繪制的 灶君版畫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這個灶王爺雖然一字不識,但凡事皆管,恪守職責,每逢臘月廿三至廿五期間要回天上“述職”,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善惡。
《敬灶全書》 云:“灶君乃東廚司命,受一家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壽。‘過’ 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災殃”。
祭灶
人們為了降福避災,把灶君神位擦拭干凈,置酒、糖,果供奉,希望他“上天言好話,下界保平安”,謂之“謝灶”“送灶” 。送灶時還要為他備好講好話的“灶君疏”。祭灶的貢品包括 一碗米,兩片糖,一封利市,一碗清水,一份燒豬肉,一疊紙錢和一把帶尾葉的甘蔗等。特別是供上飴軟糖、糯米糕點,為的是把灶王爺的牙粘住,以免講錯話;“甘蔗”則暗示灶王爺為宅主“敢遮掩”不好之事。另外還備有一匹紙馬,給灶王爺代步飛升。有的人家還給灶王爺準備一件黑衣,一雙黑靴,作為見玉帝的禮服。
祭灶
拜完時,把貢品放入米缸里,叫做“責甕”,以示來年豐衣足食。直至年三十晚,才把灶王爺接回來過年。此俗,新中國成立后已經消除。改革開放后老百姓也稍有恢復,但刪繁就簡,只打掃灶頭,在廚房里張貼紅紙,燒炷香燭,供奉一碗湯圓、一杯茶水和一些柑橘水果之類。
做牙
老深圳習慣在年廿四祭灶,過小年節,入年卦。年廿五, 店主、地主或老板請伙計或長工吃飯。結清一年工錢. 好讓人 家回家過年。這頓飯俗稱“尾牙"。“尾牙” 又稱“做牙” “牙祭”“做碼”,源自十二月十六日土地神年終牙祭日,所以有的地方在臘月十六做“尾牙”。但從臘月十六挪至廿四或廿五做“尾牙”,則是改革開放后,港澳臺商人在深圳大量投資設廠帶來的。
吃“尾牙飯"時,如果老板對哪位伙計明年不再聘用,則夾塊“雞頭”或“雞腳”給他吃,暗喻“踎街頭”或“雞咁腳走”。被老板“關照"的員工,心知肚明,不吵不鬧,次日“靜雞雞”地執包袱走人。這頓飯又被戲稱“食無情雞”。
進入年廿四、五,人們開始忙碌起來,做年的氣氛越來越濃。男人就忙于辦年貨、置新衣,女人忙于搞衛生、做年糕,青年人則敲鑼打鼓,練麒麟、舞獅子、習龍舞、耍魚燈,人人動起來,家家“忙灑灑”(客家話指忙忙碌碌)。
本文選自《深圳民間節俗·做年》,原標題為“入年卦,忙灑灑”。文中小標題及圖片為小編所加。
深圳民間節俗
本書為廖虹雷老師多年采風問俗,尋蹤訪古,收集大量資料后而寫就的一本專著。系統地展示深圳廣府、客家兩大民系的民間節俗和民間文化,向大眾展現深圳本土文化根基和人文歷史。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2-01-21
2022-01-16
2021-01-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