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和一個騰訊的朋友吃飯,我說我準備做一系列訪談80后素人的播客,從80后的成長經歷看最近中國20年的社會變遷。幾個大的時間點:高考擴招,入世,08奧運會,移動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直至進入新時代 …
他覺得挺有意思,當時就給我推薦了一個人選,“農學博士,在騰訊工作”。
我問,“農轉碼農嗎?”
他說,“不是,干老本行,平時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地里”。
我說行,然后他推過來一個名片。很容易就加上了。我有一個壞習慣,加了新朋友,打招呼之前,就快速翻了一下朋友圈??戳藥讖堈掌?,我問朋友,
“這是80后?”
雖然沒有之前上熱搜的80后白發扶貧干部那么夸張。照片上感覺是標準的45歲左右中年人。
“如假包換,81年的,馬上41”。
小窗寒暄幾句,說明來意。博士有點拘謹,不太愿意聊,怕媒體亂寫。
我說我原來也是搞科研的,也要讀博,后來耐不住外面的花花世界,提前溜號了,投身互聯網。而且你我是同行,我原來是搞地質的,經常出野外,也是一條剖面兩腿泥,老鄉家吃老鄉家住。博士這才同意了。
后來我才知道,這位博士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種研究所里的書呆子。深圳特區報寫過他的報道,二更拍過他的紀錄片。幾十上百個縣趟過去,什么炕沒有上過,什么鍋蓋沒有揭過?也算是身經百戰了。但是此事先按下來不表。
約見面約在西紅門,因為我們兩個都住大興。對于80后來說,安家大興本身就是一個故事,博士的早期奮斗我這里也先不表,后面播客里和他詳聊。
一見面,稀疏的頭發,黝黑的膚色就說明了一切。博士聲如洪鐘,中氣很足,又不怯場,屬于是非常適合錄播客的一類嘉賓。
但是史博士顯然是有備而來……
本期節目已經同步上傳到podcast,喜馬拉雅,荔枝FM等各大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