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須秦氏,無為望族。始遷祖秦中,字允執,號時也。自金陵遷濡,登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進士,官至都轉運使,在任盡力民事,興利除弊,百姓感戴。生子五:景溫、景范、景元、景恕、景慤,相繼俱登進士。譜傳譽之為:“遠可希‘馬氏五常’,近直接‘竇氏五桂’。”(注:“馬氏五常”,指三國蜀漢馬氏伯常、仲常、叔常、季常、幼常五兄弟,俱有才名。
其中四弟馬良字季常,蜀漢名宦,因眉生白毛,人稱“白眉馬良”,鄉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五弟馬謖字幼常,即是因“失街亭”被諸葛亮揮淚而斬之馬謖。“竇氏五桂”,指五代后周時人竇禹鈞,家住燕山一帶,人稱竇燕山。據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先公嘗言:故右諫議大夫致仕竇禹鈞,薊人,累佐使府,頗著名府,有子五人,儀、儼、侃、稱、僖,俱以進士及第。……瀛王馮中會嘗有詩贈禹鈞云:‘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儀終為翰林禮部尚書,儼終翰林學部禮部侍郎,侃終起居郎,稱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僖終左仆闕。儀、儼以文學擅大名,自侃已下,亦有清望,俱不享壽考,惜哉!時人謂之竇氏五龍焉。”《三字經》亦記:“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其長子景溫,字玉如,號潤齋,熙寧六年(1073年)進士,官校書郎,學問淵博醇正。次子景范,字人模,號圍齋,與伯兄同登進士,官監察御史里行,受父教,有鐵面御史之稱。三子景元,字善長,號仁齋,元豐年黃裳榜進士,官戶部郎中。父誡之曰:“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勉勵其以北宋名相寇準為楷模,為官守正不阿。四弟景恕,字本忠,號強齋,七歲能文,十四歲與三兄景元同登黃裳榜進士,官秘書省正字,正可謂少年英才。五弟景慤,字宗希,號誠齋,幼承家學,垂髫時,見諸兄皆繼父連登科甲,奮然立志,晝夜苦讀,“欲睡則就燈自灼其指。”功夫不負有心人,果然亦一舉登科。至此,秦氏一門父子六進士,六桂聯芳,功德圓滿。
景慤進士及第后,因看不慣“元佑黨爭”,辭官回鄉,閉門撰書。景元公三子,名仰斗,字星北,號樞之,官金部員外郎。承叔父景慤公之命,接續其所撰書,書成后,名曰《秦氏書目》,涵蓋祖、父輩“世業硯田、攻讀科甲”之所有典籍,進獻朝廷。樞之公之子即濡須秦氏四世祖芳蘭,字益馨,號芬若,最值稱道。芬若公為南宋高宗朝名諸生,譜傳載:“時秦檜慕公門第,欲與聯宗,使心腹王次翁告之以意,曰:‘茍與連譜,則臺輔之尊,可撡卷獲也。’公忿然作色曰:‘昔君謨不宗蔡京,我故出君謨下乎?吾家世篤忠貞,欺君罔上,非吾種也。吾名芳蘭,吾可蘭摧蕙折,不做蕭敷艾榮!君其如我何?’王以語檜,檜大怒,使人赍鴆至,曰:‘許我則無飲。’公曰:‘丈夫生而遺臭,不如死而流芳。’乃飲鴆卒。”(注:“君謨不宗蔡京”: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興化軍仙游縣唐安鄉依仁(安)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仙游縣)人;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人;二人同縣不同鄉,也非同宗。蔡襄天圣八年(1030年)登進士第,先后任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為官三十五年,勵精圖治,修路修橋,造福一方,深受百姓愛戴。而蔡京先后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卻是貪贓枉法,排除異己,留下千古罵名。)讀至此,不禁愴然涕下。同為秦氏,相煎何急?一為奸佞,一為忠烈,自古忠奸不兩立,冰炭不同爐。奸佞百世遺臭,忠烈萬古流芳。
芬若公子,名型典,字折矩,號旋夫,補博士弟子。痛父死于非命,從此不應科考,閉門教課子侄。旋夫公子,諱心田,字禮耕,號若農,亦補博士弟子。“聞皋亭之難,遂扼砊而卒。”(注:皋亭,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北郊。南宋時為臨安防守要隘﹐元兵至﹐宋君臣在此投降。史稱:“皋亭之難。”)若農公子,諱存誠,號慊夫。童時,痛父以身殉國,泣血盡哀,廬墓三年,終身不近葷酒。有勸其應元朝童子試者,以父死宋、豈有子仕元而嚴拒。慊夫公子,諱修業,字富有,號勉爾,幼年即聞家庭忠孝之訓,嘗言:“吾祖死宋,吾父不忍仕元,反顏事仇,志士所羞。”刻苦自勵,閉門讀書,教育子孫世做宋之逸民。其長子諱德云,字復旦,號慶菴。時值元末大起義,“與同鄉桑公諱世杰,招集義勇,思報宋仇。曰‘吾為楚之項梁耳!’”明太祖朱元璋渡江,與桑公一同歸附,破采石,取太平,擒陳也先,居功為多。“后桑公與廖永安奉命擊欒瑞,桑公奮戈躍馬,欲犯其陣,公攔其馬首,曰‘將以謀勝,不以力勝,公毋輕窕,為賊所算。’桑公不聽,果中矢斃命。太祖念其功,封永義侯;聞公諫桑公之言,曰:‘是夫也,才而武,堪當一隊矣!將爵以高官。’公曰:‘吾與桑公俱出,而不與俱入,桑公且死,吾獨受封,于心忍乎?’于是夜遁,后不知所終。太祖因封其子,曰:‘朕不負爾父功也。’”此子即秦氏十世祖,諱思雅,字彥彬,號文翁,慶菴公長子,以父蔭官羽林右衛,“在官訓練有方,兵如詩義……。”
上述譜傳,連篇讀來,從始遷一世祖至十世,濡須秦氏,詩禮傳家,滿門忠烈,而又淡泊名利,清白家風,一以貫之。讓人擊節贊賞,而又令人伏案沉思。正所謂“孝莫大于繼志而述事,義莫大于收族而敬宗”。濡須秦氏,不愧為忠良之后,瓜瓞延綿,枝蔓繁衍,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其宗譜經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首修、萬歷乙酉年(1585年)二修、清道光戊子年(1828年)三修、同治戊辰年(1868年)四修、光緒甲辰年(1904年)五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六修,現已屆七修矣。“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猶是焉。”(清張澍:《姓氏尋源》)我中華民族,百家萬姓,血脈世澤,慎終追遠,盛世修譜,代有傳統。族譜即中華姓氏文化之核心,也是各個家族延續千百年的傳家之寶,是傳承優良家風、賡續家族血脈的根基所在。今濡須秦氏全體族人,戮力同心,新修《濡須秦氏宗譜》即將告竣,正是為了更好傳承和弘揚這樣一份珍貴而豐厚的文化遺產,也是一份在新時代值得大力傳承弘揚的優秀精神食糧。拜讀之下,十分欽佩而欣喜。不揣淺陋,草成上述文字。是為序。
安徽省文史研究館員、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博士、研究員 翁 飛 拜撰
公元2022年元月12日(農歷辛丑年臘月初十日)榖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