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沙井一帶就是鹽業重地。北宋時期這里有歸德鹽柵,后來升級為歸德鹽場,因此舊時沙井一帶被稱為歸德。乾隆五十四年(1789),朝廷實行改埠為綱,歸靖鹽場(由歸德鹽場和靖康鹽場合并)、東莞鹽場全部裁撤,鹽田池漏全部拆除。到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官府設立沙井鄉,沙井最終代替了歸德,成為那一帶的稱呼。
民國地圖上的沙井鄉
沙井之名源于沙井大村。沙井大村始建于南宋時期,是一個有800多年歷史的古村。現沙井大村分為沙一、沙二、沙三、沙四和蠔一、蠔二、蠔三、蠔四八個村。沙井大村原村民都姓陳,為南宋進士陳朝舉之后。經過幾百年發展,沙井陳氏成為當地一大望族,枝繁葉茂。
潁川陳氏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地(今河南淮陽),建立了“陳國”。胡公滿傳至十世孫媯完時,陳國內亂,媯完怕株連自己,出逃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
陳胡公媯滿像
潁川郡陳氏是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歷史悠久,聲名顯赫,帝王將相,人文鼎盛,影響巨大。雖然陳姓很早就遷入潁川,不過到了東漢陳寔的出現才奠定了后世潁川陳這一世家大族的輝煌。
西晉末年,中原動蕩,居民紛紛南遷,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已經是陳姓主要遷移的地區。北宋末年,河南陳姓南逃抵廣東南雄,由北向廣東各地散移。根據《寶安沙井義德堂陳氏族譜匯編》記載,沙井義德堂陳氏以陳寔三十五世孫陳襄為太始祖。
陳襄畫像
陳襄 (1017—1080),北宋理學家,福建侯官人,字述古,人稱古靈先生。與陳烈、周希孟、鄭穆友稱“四先生”,倡理學。仁宗慶歷二年進士。神宗朝為侍御史知雜事,論青苗法不便,出知陳州、杭州。后以樞密直學士知通進、銀臺司兼侍讀,判尚書都省。
陳襄伯樂薦賢,在經筵時,受神宗信任,曾舉薦重臣、名士司馬光、韓維、呂公著、蘇頌、范純仁、蘇軾、曾鞏、程顥、張載、蘇轍、鄭俠等33人。陳襄之所以能薦賢,能當好伯樂,是岀于他個人的修養,岀于公心。陳襄逝后,朝廷追贈給事中,謚“忠文”。
朝舉遷居歸德場
時間到了南宋,陳襄的一個裔孫,名喚陳孔碩,因思念中原故土,率家人回到祖居地洛陽。不過時逢亂世,陳孔碩在洛陽并未停留多久,便率族南遷,這時候,他沒選擇返回福建侯官,而是翻過南嶺,落籍于廣南東路南雄州珠璣巷。
陳朝舉畫像
為了找到一塊宜子孫發展的土地,晚年的陳孔碩不顧年老體弱,毅然率領家人繼續南遷,沿著珠江東岸一直走到珠江三角洲的盡頭,在東莞縣歸德場一個叫涌口里(今沙井云林新村附近)的地方,才停住飄泊的腳步,在此開村立業。陳孔碩便是沙井陳氏的始祖,陳朝舉。
陳朝舉,名孔碩,字朝舉,號野望,為南宋淳熙年間進士,特授議政大夫。生于紹興四年(1131)正月十五日,終于嘉定六年(1213),享壽八十歲。陳朝舉年少時便十分聰穎,后師從朱熹。
沙井圍頭井
宋代東莞篁村白馬鄉李用文《正議大夫朝舉公暨夫人晏氏合傳》記載了陳朝舉的生平: “公諱孔碩,字朝舉,號野望,宋學士文忠公裔孫,晦庵朱先生之高第。舉進士,授正議大夫。配晏氏,慈惠謙和,封夫人。因金亂,遷廣之南雄……三子咸遵庭訓,學富品醇,洵稱是父是子矣。晚由南雄入寶安*,居歸德場涌口里,有《喬》行世。余交公最久,知公與夫人最悉,擇其懿行之大傳之,以備史官采焉”。
*寶安縣于757年改名東莞縣,不過東莞民間依舊稱本縣為寶安。
到了歸德場居住的陳朝舉,在濱海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錦浪樓,四時八節,就率子孫登樓遙祭北方。清乾隆年間陳秀岳《重修初遷祖野望公墓志》載:“立家(東)官歸德場涌口里居焉。建錦浪樓于海濱,每天朗氣清,風起水涌,浪花雪白,煙景云輝,父子兄弟,憑欄瞻眺,時切源河匯海之思。譜稱公于四時八節,未嘗不向東而泣”。
陳朝舉墓
陳朝舉死后葬在云霖崗(平洋崗)上,俗稱烏鴉落平洋,經多次修葺,現墓于1999年12月重修,為寶安區文物保護單位。此墓為陳朝舉及其夫人晏氏的合葬墓,墓碑上刻“宋正議大夫野望陳公誥封夫人晏氏太母之墓”。不過,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晏氏于香港新界青衣島也有墓穴,1974年因建設需要遷葬到新界白坭,請香港著名的風水師蔡伯勵定針,沙井、燕川、荷坳及茶山各房子孫合力迎奉。
立村沙井
陳朝舉育有三子,長子康道,次子康適,三子康運。其中,陳康道的后人居松崗燕川,陳康適的后人居橫崗荷坳,而陳康運的后人,則居于沙井大村。
陳康運,涌口陳氏二世祖,后舉孝廉,隱居不仕,著有《云溪詩集》行世。陳康運與妻鐘氏育有一子,名曰子良。子良與妻吳氏生二子:長子健庵*,次順庵*。健庵無子,以陳康道長孫陳嗣宗第三子陳友亮為繼子。陳順庵則攜二子廣達和廣通遷居東莞茶山。
*庵:族譜記載為上“共”下“電”,為庵之異體字。
朝舉公世系總表
陳友亮是繼陳朝舉之后,對于沙井陳氏家族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的人物。宋末,陳友亮率義軍北上福建勤王,因功封為指揮使**,后回涌口里。隨著家族的壯大,陳友亮從涌口里遷居沙井龍津孔進坊,是為沙井大村開基之祖,由于沙井大村祠堂的堂號為義德堂,因此沙井陳氏也被稱之為義德堂陳氏。
**宋朝以馬軍四百人、步軍五百人為一指揮,指揮的最高長官為指揮使 。
陳友亮生二子:長以勛,次以績。陳以績遷居外省,而以勛則留沙井。陳以勛與父友亮共北上勤王,官至統領大夫。以勛生賜五。賜五生三子:長山長,次腹藁,三腹倫。山長,名德崇,元朝官至光祿大夫,生一子,名汝周。陳汝周(1364—1455),字雋俗,明歲貢生,生三子:長昂稹、次昂稔、三昂積,是為沙井三大房,沙井也從此代起開枝散葉,俗稱“十代茂葉開枝”。
靜樂(昂稔)陳公祠
義德堂陳氏人才輩出。明萬歷四十年(1612)壬子科,陳龍佑以《詩經》中舉,授官國子監助教,升湖廣歸州知州,因丁艱未任而卒。清同治元年(1862)壬戌恩科,沙井出了三個舉人,陳宗熙、陳景輝,還有陳顯榮中武舉,授鎮威將軍。
定居沙井以來,陳氏族人除種田外,還以鹽及養蠔為業,其所創造的瓦片、石頭養蠔方法,使得蠔的產量翻了幾番。清代歸德鹽場(后改歸靖鹽場)撤銷后,鹽場的大片海面逐漸成了養殖蠔的蠔塘。義德堂陳氏憑借著幾百年來的養蠔經驗,進入了又一個發展時期。
沙井蠔
@沙井通
隨著從業人員增多,屬于義德堂陳氏的蠔田面積迅速擴大,由福永、西鄉一直擴展到蛇口后海一帶,產蠔量也隨之增加,沙井出產的蠔銷至廣州、東莞、番禺、西江沿岸。在蠔田外擴的同時,義德堂的部分蠔農也在蠔田附近的岸上定居。1908年,政府設立沙井鄉,沙井蠔之名最終確立。
國務院頒發的獎狀
@X 先生
新中國成立后在政府扶持下,沙井蠔業逐漸成為全國養蠔的一個標桿。沙井蠔業社1956年被國家評為“模范合作社”,1957年被國家評為“全國勞模集體單位”。
陳氏宗祠義德堂
沙井的陳氏宗祠,鄉人稱祠堂或義德堂,位于沙三村三巷、四巷之間,與陳朝舉的墓遙遙相對。宗祠原貌,經卜擇定向,有一定風水氣勢,前有東來象嶺鳳巖紫氣,后有西照虎門龍穴祥光,坐西北向東南。
義德堂全景俯瞰
義德堂是深圳為數不多的五開間宗祠之一,由前中后三堂、兩天井、四廊房及后樓組成。前座明間正中辟門,門上石匾“陳氏宗祠”,左右有木匾楹聯,“鳳集高岡佇看文明天下,龍蟠沙井行將霖雨蒼生”。中堂、后樓五開間,高二層,硬山頂,琉璃平脊,兩面坡綠琉璃瓦面。建筑整體氣勢磅礴,雕飾精美,是研究深圳宗祠建筑的珍貴史料和遺存。
陳氏宗祠
陳氏宗祠始建年代現已無從稽考,不過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族譜序有“有南北二宗兩祠分峙中央,各據形勝”的記載,北祠即沙井陳氏宗祠。道光四年(1824)曾進行過大規模重修,1932年曾一般性修飾,以供小學(即現在的沙井小學)校舍之用。新中國成立后,義德堂于1992年和2018年進行兩次重修。
2018年修繕前的陳氏宗祠
@X 先生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民盟廣州市分部最初的主要活動基地不在廣州,而是在寶安縣沙井鄉的義德堂里。當時民盟廣州市分部負責人、原廣州《每日論壇報》總編輯龍勁風被捕獲釋后,在沙井小學任教務主任。龍勁風從廣州帶了一批進步教師,他們整頓校風,美化環境,使沙井小學聲譽鵲起。
義德堂牌匾
民盟就在這里引進廣州進步教師,吸收盟員,聯系黨員,又源源不絕地分派他們回廣州活動及上山參加游擊隊。龍勁風離開后,歷任教務主任梁棟、劉孟平、李洸等都是由民盟廣州市分部派來的,沙井小學(義德堂)成了民盟廣州市分部機關的臨時駐地。
加入交流群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0-03-05
2021-09-25
2022-01-02
參考資料:
《深圳沙井義德堂陳氏族譜匯編》
《深圳風物志·家族記憶卷》
《尋根寶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