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鐵9號線,別稱梅林線,是深圳地鐵運營中的線路之一,于2016年10月28日開通運營一期,于2019年12月8日開通運營二期,標志色是灰茶色。 它起于前灣站,貫穿文錦、紅嶺等片區,止于文錦站,全長36.18千米,全部為地下線,共設32座車站,全部為地下車站,采用6節編組A型列車。
9號線自西向東,依次穿過南頭半島、科技園、深圳灣公園、下沙、車公廟、景田、下梅林、上梅林、泥崗、紅嶺、鹿丹村等片區,不僅串聯起沿線周邊多個成熟片區,還將途經正面臨更新改造和產業升級的老舊城區。因此,線路開通后,成為深圳實現南北貫通、東拓西聯,緩解交通擁堵、實現城市綜合發展的骨干線路 。
前 灣
因瀕臨前海灣而得名。前海灣,舊稱大鏟灣,海灣以大鏟島而得名,而前海則以南頭城為參照物,南頭城西部的海為前海,東部的海為后海。
40年代地圖上的大鏟灣
本站可換乘5號線。
夢 海
因位于夢海大道旁而得名。
夢海站
怡 海
因位于怡海大道旁而得名。
怡海站
荔 林
因位于南山荔林公園附近而得名。該地鐵站緊鄰南山村,按照地鐵命名規則,此站應以“南山”為名,不過因已開通的11號線有以“南山”命名的車站(位于向南村、南光村附近),故此站才以“荔林”為名。
南山村牌坊
南 油 西
因位于南油片區西部而得名。
南油西站附近的荔秀文化街區
南 油
因位于南油片區中心而得名。深圳南油(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8月8日,負責對深圳經濟特區西23.01平方公里區域(南油開發區)進行綜合開發建設和統籌經營管理。據介紹,南油開發區1984年剛建立時,除了不到200人的后海村,就是后海灣上的一片荒蕪之地。南油集團的成立,大大加快了開發區的發展速度。
2018年,南油開發區新貌
@深圳方志館
1994年,深圳南油集團有限公司經過10年艱苦創業,將昔日在荒灘上建立的南油開發區變為深圳西部的黃金海岸。南油開發區承載了一個城區、一個時代和一群“拓荒者”的回憶。
南 山 書 城
因位于南山書城附近而得名。深圳書城南山城于2004年7月19日在深圳市南山區商業文化中心區正式開業。南山城營業面積2.5萬平方米,是當時國內單體經營面積最大的書城,它的開業,極大地緩解了南山片區讀者的購書難。
南山書城
深 大 南
因位深圳大學南部附近而得名。深圳大學,簡稱“深大”,建于1983年,是由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廣東省主管、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綜合性大學。截至2020年,學校有粵海、滄海、麗湖3個校區,占地總面積2.72平方公里,校園建筑總面積154.3萬平方米。本站靠近深圳大學南區(即滄海校區)以及桂廟新村。
深大南區一景
粵 海 門
因位于粵海門村旁而得名。粵海門村,其舊名為“麻瀝(癩)窩”,又稱“山石下”,原姓氏不明。1940年,日軍在后海一帶修建了后海機場。“麻癩村”就位于機場旁,日軍認為此村有人害過麻風病,在1941年11月將全村30余間瓦房全部燒毀,部分沒有逃出村子的村民也被燒死。1948年前后,有龍華姜頭、觀瀾河背等地的村民遷居至此,建立起了現在的粵海門村。
1866年新安縣全圖中的麻瀝窩(粵海門村)
高 新 南
因位于高新南片區而得名。高新南片區屬科技園片區,順便說一句,科技園,高新園,科苑均在南山高新園區范圍,1號線的高新園站若命名為大沖(涌)站會更為貼切。
深圳高新園片區
紅 樹 灣 南
因位于紅樹灣小區以南而得名。因該地附近系紅樹林保護區,故名紅樹灣。深圳六大富人區之一,中信紅樹灣高檔住宅區位于車站北側,紅樹西岸位于車站西側,海濱實驗小學紅樹西岸部位于車站西南側。來到這里,腳底踩著土地都飄散著金錢的味道。
紅樹灣南站附近
本站可換乘11號線。
深灣
因面向廣闊的深圳灣而得名。深圳灣,舊稱后海灣。現在若從香港屯門、元朗坐車往深圳灣大橋方向,路牌上仍寫著往后海灣。南頭半島以西為前海,以東為后海。
1949年地圖上的后海灣
深 圳 灣 公 園
因位于深圳灣公園附近而得名。紅樹林海濱生態公園始建于1999年,并于2000年12月正式向公眾開放,面積約20.67公頃。
深圳灣公園
公園原址是深圳灣北部灘涂地,是為建設濱海大道填海造陸而成,深圳市政府為了保護紅樹林,將原規劃穿過紅樹林的濱海大道,北移200多米,并將其西面已填海的路基改造建設成今天的紅樹林海濱生態公園。
黃昏深圳灣
深圳灣公園與對岸的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遙相呼應。
下 沙
因位于下沙村附近而得名。南宋時期,黃峭山的第十五代嫡孫黃默堂在深圳下沙建村,距今已有800余年。下沙村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有黃默堂墓、黃思銘公世祠、侯王廟等古建,其祭祖習俗還成功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沙下轄東涌、大圍、圍仔、新村、東頭、村仔六個自然村。
下沙黃思銘公世祠
車 公 廟
因位于車公廟片區而得名。車公廟一帶原本有車公廟,為日軍所拆。據下沙老人講述,1939年日本侵略軍打到下沙時,因為車公廟旁有條涵道阻礙了行軍,日軍便將車公廟拆除建了一座通行橋,從此車公廟變成了殘垣斷壁。
深圳地鐵最大的換乘站——車公廟
相傳車公為南宋末年時的一名勇將,籍貫江西南昌五福,因勘平江南之亂有功,被封為大元帥。后來,蒙古大軍犯境,宋軍無力反抗,宋帝昺南下避難,車公一直護駕到當時的東莞縣沿海一帶,在途中不幸病逝。鄉民為念他生前貞忠英勇,便為他立廟供奉。
香港沙田車公廟的車公像
坊間還流傳著另外一個版本的車公故事,頗有民間神話色彩。相傳明末廣東爆發瘟疫,不少村民染上惡疾,幸得車公在村民夢中顯靈,協助他們度過難關,消除瘟疫。因此,村民在車公顯靈之處建廟供奉。
位于車公廟舊址附近的迷你車公廟
本站可換乘1號線、7號線及11號線。
香 梅
因位于香梅路上而得名。香梅路,南起深南大道,北接北環大道,因溝通香蜜湖片區與梅林片區,取兩者首字,而取名香梅路。
香梅站
景 田
因位于景田村而得名。景田村系改革開放后建立的居民點,是深圳早期政府單位職工宿舍所在地之一。
景田片區
本站可換乘2號線。
梅 景
因位于梅林與景田兩個片區之間而得名。梅景站所在,原為下梅林豐田圍,現為一中型購物中心。
原下梅林豐田圍所在
下 梅 林
因位于下梅林村附近而得名。下梅林村于明初建村,曾經由7條自然村組成,分別是下梅林村、河背村、圍面村、梅富村(原名嶺背村),布尾村(原名畚箕岡),新獅村(原名獅嶺村)、豐田圍等。下梅林村主要姓氏為鄭姓,主要有兩支,一支為客家民系,為南宋宰相鄭清之十二世孫鄭庭禮之后,另外一支為廣府民系,為南頭鄭氏義祖房。
45年地圖上的下梅林村
下梅林村始建于南宋末年,由鄭氏南莆祖八世孫鄭國定開基而成,一開始定居于荒田圍,后稱豐田圍。后其十一世孫鄭起梅,任惠州府歸善縣儒學,晚年返鄉經過歸善坪地(現屬深圳市龍崗區),結識鄭清之十三世孫鄭子忠,便邀請其到下梅林居住,耕種。現下梅林鄭氏主要為清之公后裔。義祖房人現主要居住于新獅村。
下梅林鄭氏宗祠(清之派)
除了鄭氏,在原來的嶺背村一帶,則為張姓族人聚集地。約200年前,張姓族人從觀瀾一帶遷居至此,定居于嶺背村。
梅 村
因位于梅村路上而得名。梅村站兩側為梅林三村、梅林四村。梅林三村、四村系改革開放后建立的居民小區,以位于梅林片區而取名,附近有梅林一村、梅林二村等小區及上梅林村、下梅林村等自然村。
梅村路與梅村站
上 梅 林
因位于上梅林村附近而得名。上梅林村于南宋由下沙村黃默堂公之三子仲孫公遷此建村,由鐵圍門、祠堂村、樟木頭(現稱荔園村)、新屋村、西興村、四家村、三家村、倔頭村八個自然村組成。
上梅林村
上梅林村主要為廣府黃氏,不過在荔園村、倔頭村住著一批客家黃氏。同治九年(1870),廣府黃氏招來東莞縣樟木頭等處叔侄入繼,居于現荔園村,因其從樟木頭遷居此處,故稱樟木頭村。后又有觀瀾倔頭村部分黃氏族人遷入,亦以舊村為名。下梅林的鐵門圍曾經是深圳地區少數有鐵圍門的圍村,可惜的是,已消失在城市更新的進程之中。
上梅林梅莊黃公祠
本站可換乘4號線。
孖 嶺
因位于孖嶺社區附近而得名。 附近有深圳烈士陵園,深圳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傳統,是廣東省重要的革命根據地之一,又是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的發源地之一。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深圳人民英勇奮戰,前仆后繼,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 據不完全統計,深圳地區在辛亥革命、兩次國內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建設中先后涌現出數千名英勇犧牲的烈士。
深圳革命烈士紀念碑
為更好地褒揚和紀念深圳和港九地區在各個歷史時期犧牲的革命先烈,開展光榮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1983年深圳市人民政府根據深圳經濟特區城市發展規劃,將坐落在原寶安縣人民廣場的革命烈士紀念碑遷建深圳市北環路的婆嶺,并修建了深圳革命烈士陵園。
位于深圳市烈士陵園內的烈士芳名亭石碑
革命烈士芳名亭位于烈士陵園西南角,建于1992年,目前刻入烈士芳名亭共有1050名革命烈士。
本站可換乘10號線。
銀 湖
因位于銀湖山腳而得名。銀湖山,屬雞公山山系,銀湖之名源于銀湖水庫,這里是上世紀80年代深圳著名的“五湖四海”之一。
曾經的銀湖度假村
銀湖旅游中心占地二萬平方米,其間亭、廊、樓、榭臨水依水而建,奇花異木遍植景區。銀湖的七座別墅,取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精華,融蘇杭園林造景手法建造而成,別具匠心,是人工與自然巧妙結合。
本站可換乘6號線。
泥 崗
因位于泥崗村旁而得名。泥崗村原名坭岡村。泥崗村現可考最早的姓氏為何姓,后何姓遷居于筍崗村。如今的泥崗村主要姓氏為鄭姓和曾姓,鄭姓于1918年從布吉草埔遷至此地,曾姓從廣東上下坪遷至此地。
泥崗村牌坊
泥崗作為地名很常見,在觀瀾、石巖各有一條黎光村,黎光正是坭岡雅化而來。
紅 嶺 北
因位于紅嶺北路而得名。 紅嶺路分為紅嶺北路、紅嶺中路及紅嶺南路, 是羅湖區和福田區的分界線 。紅嶺北路北至泥崗東路,南至筍崗南路。
紅嶺北地鐵站周邊
本站可換乘7號線。
園 嶺
因位于園嶺新村附近而得名。園嶺新村系深圳建市后建成的居民小區。園嶺新村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是最早的公務員小區之一。
園嶺新村片區
紅 嶺
因位于紅嶺片區而得名。紅嶺,又寫作洪嶺,為蔡屋圍北部的一個山坡名。
紅嶺中學園嶺校區
本站可換乘3號線。
紅 嶺 南
因位于紅嶺南路而得名。紅嶺南站附近的自然村有蔡屋圍村及上步村。
荔枝公園
紅嶺路分為紅嶺北路、紅嶺中路及紅嶺南路,是羅湖區和福田區的分界線。紅嶺南路北至深南大道,南至濱河大道。
鹿 丹 村
因位于鹿丹村旁而得名。鹿丹村是深圳建市后建成的居民小區,當初能入住鹿丹村的,大多為老革命者、工程師、政府干部等,其中專門設有軍隊干部樓,提供給軍隊團級以上的轉業和離退休軍官。
鹿丹村
人 民 南
因位于人民南路旁而得名。人民路是深圳鎮最早的公路之一,一開始只有一公里長。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后,人民路得到了擴建。
1984年的人民南路
@陳宗浩
據《深圳市志》記載,人民北路于1981年建成,1983年人民南路建成,兩段路以以深南大道為界,人民路得以全線通車,自筍崗東路至深圳火車站,南北走向,長2340米,寬40米。這次擴建改造也形成了如今深圳人民路的大體格局。
人民南路景色
如今的人民北路歸東門街道管轄,大致是過去人民路,最顯著的特點有東門商圈,而人民南路一帶屬于南湖街道,過去多是未開發田地。擴建改造后,人民北路在新建樓房的同時,仍保留過去的一些痕跡,而人民南路是連接羅湖口岸的主干道,路面寬闊,兩側多是高樓大廈,更有都市感。
向西村
因位于向西村旁而得名。向西村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其時,張九皋后人張玉軒之子松月公四子由現羅湖區水貝分居,擇基立村。其中,長子思月定居水貝,次子愛月遷至向西,三子懷月和幼子念月開基湖貝。
30年代地圖上的向西村一帶
向西村曾有200多畝土地,一百多年有過境耕作的習慣。每年重陽節后舉行大型秋祭,與同宗的水貝,湖貝村村民到香港南涌拜祭太公,并于山上品嘗香港新界的大盆菜。
文錦
因位于文錦渡旁而得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上水北部、深圳河畔。原為鄉間渡口,后建有一座大橋。文錦渡原來不是獨立口岸,只是鮮活農產品供港通道,不通汽車,沒有旅客出入。這里是中國供港鮮活產品出口量最大的陸路口岸,被稱為連接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綠色生命線"。
1979年的文錦渡口岸
1976年,此處改建為鋼筋水泥結構貨運汽車橋,成為最早的香港與內地聯系的大型公路口岸。1985年在舊橋東面建成新公路橋,進出車輛分橋行使,成為香港最大的邊境通道。
深圳地鐵9號線解決了梅林片區只有一個地鐵站出行(4號線上梅林站)的擁擠狀態,大大疏導了梅林區域的人流和地面交通壓力,解決了梅林片區東西向的地鐵出行問題,也結束了羅湖舊城區地鐵覆蓋率有限的歷史。二期工程也結束了深大南部、南油片區不通地鐵的歷史。
加入交流群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1-12-21
2021-12-19
2021-12-12
資料來源:
《深圳地名志》
《深圳自然村落概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