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輪轉,人事飄零;秩序的最終生成,總是奠定在毀滅之后,建立于廢墟之上。生命的確足夠匆忙,老是會讓人忘記意義何在,信念何處,歸宿何方。忙里偷閑,不是讓人變得頹廢,而是要學會清空心靈,好裝載更多更好的事物。
《合江探梅》
【宋】白麟
艇子飄搖喚不回,半溪清影漾疏梅。
有人隔岸頻招手,和月和霜剪取來。
這首《合江探梅》詩,作者是北宋詩人白麟,生卒不詳。據《宋會要輯稿》記載,他曾經寓居在敘州(今四川宜賓市東北)。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知華州郭源明曾經審理過白麟偷稅之事情。由此可知,詩人大略的生活時代。今日《全宋詩》錄其詩作八首。
首句“艇子飄搖喚不回”,直接描寫合江江面之上舟船來往頻繁之狀況,以此來說明“合江探梅”之盛景。艇子,小船;如辛棄疾《賀新郎》詞:“艇子飛來生塵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飄搖,飛翔貌;見《戰國策·楚策四》:“﹝黃鵠﹞奮其六翮,而凌清風,飄搖乎翱翔,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在這里,詩人詳細地描繪出小船爭先恐后的模樣,即使是他人使勁地呼喚,由于船只航行的速度過于飛快,船上的船夫或者乘客都沒有能夠聽到叫喊的聲音,船只就已經行駛過去了。詩人沒有直接去描述探梅之人的表情,僅只“喚不回”三個字就巧妙地借用旁敲側擊之法,把探梅之人急躁而迫切的心理狀況給呈現得清清楚楚。
次句“半溪清影漾疏梅”,詩人忽而轉換筆觸,專心賣力地描繪梅花盛開之景象,把前面探梅之人之所以焦急的原因給交代清晰,原來是要去追索自然里最美好的瞬間。清影,清朗的光影或月光;如曹植《公宴》詩:“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參差。”范圍不必太廣,只要“半溪”足夠;數量勿需過多,僅是“疏梅”就好;生命的美麗,從來恰到好處。
初冬之梅是淡淡盛開的臘梅,不需要燦爛而絢麗的妖嬈,它是屬于清淺而又疏朗的,恰如林和靖所寫:“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所以,詩人僅僅使用了一個“漾”字,就讓水光與梅影完美地交織在一起,從而營造出來一個幽靜而清寂的氛圍,仿佛一幅淡彩水墨畫,不喧囂,不浮夸,偏又惹人喜愛。
末尾兩句“有人隔岸頻招手,和月和霜剪取來”,通過對探梅之人的行為舉止,來具體化探梅之時的愉悅之情。當到達賞梅之地時,那里已經有許多同好,大家隔著溪流兩岸,熱情地搖手呼喊著彼此的名字,然后在快要離開之時,趁著月光和著霜色,把帶著梅花的枝條剪了下來。固然這樣的行為帶有深深的自私意味,但其中蘊藏著的濃厚愛意卻無法無視。
詩人與一眾探梅之人是一樣的,都是同樣懷著欣喜的心情,所以在此用細膩的筆調把探梅之人的表情與動作給一一描繪出來。無論是看到熟識之同好后的“隔岸頻招手”,抑或是情不自禁之下對梅樹枝條的“剪取來”,全部奠定在內心對探梅之后的狂歡上,非如此不足以表露看見梅花之后的激動之情感。或許,愛本就是藏著一定的吧。
自私
全詩專注點所在,必須是一個“探”字,詩人沒有在開始就去描寫探訪尋求的對象“梅”,而是首先構造出來一個繁忙的場面“艇子飄搖”。忙碌到什么程度,即使有人大聲呼喊,船上的人也聽不見,“喚不回”。由此可見,探梅之士的用心地步,同時也放大了梅花的誘惑力。
詩人一步步寫來,不慌不忙地,一切盡在掌握。對于主要的關注對象,他當然也不會忘掉,所以接下來就落筆“半溪清影漾疏梅”。梅花的英姿入眼而來,環環相扣之中,使人見識到了什么才叫引人注目。最后的“剪取”行為固然“殘忍”,卻無法給予更多譴責,反而從另外一個方面再次令人體會到梅之魅力,尤其顯得意味深長。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