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歐易聯合騰訊科技出品科普視頻《4分鐘帶你了解拍賣行巨頭的NFT之戰》。據視頻介紹,2005 年,日本企業萬視寶電工準備拍賣一批價值兩千萬美元的珍貴名畫,吸引了佳士得、蘇富比兩家拍賣行前來爭奪授權。糾結之下,萬視寶決定讓雙方用石頭剪刀布來一決勝負。最終,命運眷顧了佳士得,憑借剪刀戰勝了蘇富比的布。
不過,這兩個死對頭的斗爭并非總是如此兒戲。作為兩百多年前同樣發家于英國的同行,佳士得與蘇富比如今已是國際藝術市場的兩大巨頭,在世界拍賣行頭把交椅的位置上互相纏斗、輪流坐莊。
而到了 2021 年,雙方之間又燃起新的戰火。為什么這兩家老牌拍賣行都不約而同地進軍 NFT?在這個新戰場,究竟誰會獲勝?
佳士得、蘇富比關于 NFT 的較量,要從爭奪互聯網陣地說起。
早在千禧年前后,蘇富比就接連和亞馬遜、eBay 合作網絡拍賣,卻都以失敗告終,而按兵不動的佳士得則在 2006 年推出了線上拍賣網站,彎道超車。盡管后來蘇富比又再次和 eBay 合作,但網絡拍賣的銷售額還是落后于佳士得。
不過,這點錢只是總收入的零頭,互聯網始終不是拍賣行的主戰場,直到,疫情來了。
由于疫情期間難以開展現場拍賣,兩家拍賣行都緊急轉戰網絡。危機之中,蘇富比 2020 年的業績竟然逆勢增長,佳士得則大跌 25%,而就在這個時候,NFT火了。
NFT,即非同質化代幣,它可以將各種虛擬物品的所有權記錄在區塊鏈上,形成可追溯、不可篡改、不可替代的“數字資產”。今天,有不少知名藝術家和數字藝術創作者都在制作 NFT 藝術品。
見此機會,急于翻盤的佳士得在 2021 年 3 月率先領跑,首次在線上拍賣 NFT 作品,這幅集合了數字藝術家 Beeple 共 5000 張作品的圖片,展現了藝術家的成長歷程以及對生活的洞察和想象,最終以 6900 萬美元賣出。
蘇富比緊隨其后在 4 月拍賣了匿名藝術家 Pak 的一組 NFT 作品,簡單的幾何圖形,高度概念化,比如其中名為《像素》的作品真的只有一個灰色像素,這組作品的拍賣總額達到 1700 萬美元,遜于佳士得。
隨后,雙方都趁熱打鐵,接連推出一系列大火的 NFT 作品,這背后的原因顯而易見。
NFT 作品融合了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藝術的屬性,本身就適合線上拍賣,高昂的售價更能增長業績。且根據佳士得的統計,NFT 買家中有七成是藝術市場的新人,拍賣行不能錯過這些有錢的新客戶。
與此同時,佳士得與蘇富比也要面對 NFT 對傳統藝術市場規則的改變。
比如傳統藝術品每次轉賣,藝術家本人通常不會獲得任何收益,佳士得和蘇富比都因此遭到過起訴。而 NFT 市場則會在每次轉賣時給藝術家最高 10% 的版稅,區塊鏈本身可追溯的特性方便了藝術家掌握作品流向,持續獲得收益。
當然,在 NFT 這個新戰場,佳士得、蘇富比都還只是小弟。成立于 2017 年的 Opensea,交易總額已超過 112 億美元,相比兩家傳統拍賣行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此外,還有 Rarible、Solanart、歐易等各路玩家爭奪市場,在這些本身就根植于區塊鏈的平臺上,NFT 的交易要比傳統拍賣行活躍得多,也便于更多人在此創作、上傳、購買 NFT。
然而,伴隨著繁榮,爭議也從未停止,這些 NFT 真的值這么多錢嗎?
傳統藝術品的價值往往需要數十年的驗證,大衛·霍克尼這幅創作于 1972 年的畫最初只賣了 18000 美元,經歷半個世紀的數次交易才達成九千萬美元的拍賣價格。而 Beeple 的 NFT 作品剛問世,就從 100 美元的起拍價暴漲到 6900 萬。
無疑,爆火的 NFT 在未來還需接受時間的考驗,而在這個機會與風險共存的新興市場,參與者也要回歸價值與理性,警惕炒作和投機。
正如不久前,有人為了買這個 NFT 頭像,花費 5.3 億美元,碾壓佳士得、蘇富比拍賣的最高紀錄,但結果發現,只是同一個人用三個錢包把頭像賣給了自己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