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獻上鮮花、深情鞠躬,今年已經是第16個年頭!
每年清明節前夕,都有來自各行各業的陌生人要到一位老人的墓前,為他掃墓。
而這位老人生前的身份只是一個三輪車夫。
他究竟做了什么讓人們如此持續地懷念?
老人的名字叫白芳禮,生于1913年5月,祖籍河北滄縣,出身貧寒,13歲開始給人打短工。
自小就沒有讀書的他,1944年,由老家流浪了到天津,當了一名三輪車夫。
他每天起早貪黑地踩著三輪車,卻經常被人欺凌,挨打受罵,再加上苛捐雜稅,終日食不果腹。
解放以后,依靠自己的勤勞的兩條腿成為了勞動模范,還把自己的4個孩子中的3個供應上了大學。
同時,他資助在20歲時就守寡的姐姐,并且還資助侄子也上了大學。
一位目不識丁的人,能用三輪車滾出來的血汗錢,把孩子培養成大學生,他感到無比欣慰!
年輕時的白芳禮
一九七四年白芳禮從天津運輸公司退休后,到一家油漆廠打工一段時間后,又開始重操舊業
一九八二年,白芳禮開始從事個體三輪客運。每天早出晚歸,辛苦勞作,攢下了一些錢。
1987年的白芳禮,當時已經74歲了。
那一年,準備告別蹬三輪生涯的白芳禮回到河北滄縣的老家,一群在工地上勞動的孩子們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問才知道,這些孩子不是不想上學,而是沒錢上學!
夜里老人輾轉難眠:原來自己是因為窮才逃往天津,難道還讓這些孩子像自己和他們的祖輩一樣不識字嗎?
回到天津后,他把自己存的5000元“養老錢”作為第一筆助學捐款捐給了自己的家鄉小學,然后自己又踩上了三輪車。
一個74歲的老人總是早晨五六點就出去,晚上十一點多才回來,兒女們都勸說讓他別干了,但家人的建議白芳禮都不入耳。
兒女干脆把他的氣門芯偷偷拔掉,可白芳禮自己推車出去找修車鋪換上氣門芯繼續干。
終于,大家都拿他沒有辦法了,孩子們認識到“自己高興就干嘛,再好的生活,要是他不喜歡,也不會覺得舒服。”
于是,在老爺子出門之前,兒女們照例為他準備一瓶水、一條毛巾,一直目送到他消失在街道的盡頭……
白芳禮蹬著車走在天津的大街上,一切還是那么熟悉,可是心里卻比以前多裝了一樣東西,那就是孩子們上學的事。
于是,他就這樣把蹬三輪掙的錢一元一角地攢著,每攢個幾百元,便用皮筋扎起,送到學校。
一九九四年,白芳禮已是81歲高齡。
在一次捐錢給某校貧困學生時,他拿出整個冬天賺的3000元錢給了學校,校領導說,他代表全校300多名貧困生向老人致敬。
白芳禮聽后,思緒萬千:現在家里沒有錢上學的孩子這么多,光我一個人蹬三輪車掙的錢不能救幾個孩子呀!
況且自己老了,這可怎么辦呢?這老人兒的心情越來越沉重!
回到家,老人整夜都想著這件事,第二天天還沒亮,他就敲開了兒女家的門。
看老人氣喘吁吁地臉上還掛著霜,不知有什么急事。
他要過一碗水,拍拍衣襟上的塵土,說道:“我準備賣掉咱家的兩間老房子,再貸些款辦個公司。名字我都想好了,叫‘白芳禮支教公司’。”
孩子們你看我我,我看看你,都知道老爸的脾氣,他們一致的意見是:“爸,您老看怎么合適就怎么辦吧。”
老人一聽特高興,像個調皮的孩子,猛一按車鈴,伴隨著清脆悅耳的“丁零零”聲,消失在晨霧中。
不久,由市長親自給白芳禮在車站附近劃了一小塊地,全國唯一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禮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
開張之初,他對20多名受聘員工簡明扼要地說出了公司的宗旨:“我們辦公司要規規矩矩掙錢,賺的錢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給教育,每月結算,月月上交。”
以賣老房子的一萬多元和貸來的錢為本錢,慢慢的雪球越滾越大,公司從最初的一個小亭發展到后來的十幾個攤位,一個月內,除去成本、工費、稅金,還剩一萬多元。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白芳禮是公司董事長,這下可以坐享清福了。
他不但像往常一樣蹬三輪車,而且給自己加大了“目標考核”力度:每個月至少要掙1000塊錢。
可別小看這1000塊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那可是夠十個苦孩子一個月的飯錢呀!
這就是老人家的境界:他竭盡全力,只為溫暖更多的寒門子弟!
而他對自己,卻是摳到極致。
你可能難以想象,這個辛勤的老人,從頭到腳、從里到外穿著的東西沒有一件是花錢買的。老人常跟別人“顯擺”:今兒撿一只,明兒再撿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了……
他吃得也很簡單,通常兩個冷饅頭加一瓶涼水,還有一點咸菜。
很多時候,為了拉活,老人走到哪里就睡到哪里,一張報紙往地上一鋪,一塊方磚往后面一放,蓋上了一頂帽子,臉一遮了,就睡開了。
老伴去世后,他把車站旁邊的鐵皮房當作自己的家,所謂的“床”,不過是兩疊磚頭上的一塊木板加一件舊大衣。
冬季,寒風習習,夏天驕陽似火,在一層薄薄的鐵皮房里,老人度過了一個個酷暑寒冬。
隨后政府對車站街道環境進行整治,老人響應號召,拆了鐵皮房。
為了還能24小時都拉活,他就用塊攤開的塑料編織袋布和幾根小木桿撐起了一個只有半人高的小棚。一場大雨后,經常能看到老人在太陽下曬被雨水浸濕的被褥……
白芳禮老人就是這樣,自己蝸居在簡陋的棚子里,節衣縮食,將自己辛辛苦苦蹬三輪車的所得捐給教育事業。
曾經有人計算過,這些年來,白芳禮捐款金額高達35萬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輪車收5角錢計算,老人奉獻的是相當于繞地球赤道18圈的奔波勞累!
白芳禮從來沒有想過要報答!
捐贈,也大多是通過學校和單位送到受助學生手中,老人們從不問學生姓名。
當被問及對自己資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時,老人的回答很樸實:“我只要求他們好好學習,好好做人,多為國家做貢獻!”
白芳禮最后一次捐款是在2001年。
當時近90歲的他已無力再蹬三輪車,無法再經營自己的支教公司。
于是他就在車站給人看車,然后他把收到的一角兩角的看車錢裝在飯盒里,存有500元就又捐出去。
把這邊錢捐出來后,老人說:“我真的干不動了,也許以后就不能捐了!”
這是女兒白金鳳一生中第一次聽到父親打退堂鼓的聲音。
白芳禮終于正式退休了!
天津市療養院的工作人員得知消息,特地將老人接到療養院,并安排在院中的高檔房間,專人照顧。
他們對白芳禮說:“您這輩子辛苦了,這么大年紀,我們也該回報您了,學生們來看您也方便了。”
盡管療養院條件優越,工作人員也很細心,但白芳禮在院里卻是呆不住。
白芳禮還是覺得自己給每個人都添了些麻煩:“我嘛也沒有干,總被上面提到,還勞煩大家照顧,我還是回家好了!”
在老人再三堅持下,幾個月后他搬回了小女兒白金鳳的家。
白芳禮回家可沒有閑著,他從各種媒體報道的資料中尋找出他的資料,一點點整理成一本冊子。
學生們來探望時,他就拿出來給大家看,教育孩子們要重視教育,要好好學習,國家有人才才能強大。
每一個字都樸實無華,可每一個字都像種子一樣種在孩子們的心中。
后來,許多他曾經資助過的學生,也像他一樣默默地資助貧困學生。可惜老人家沒看到!
2005年9月23日,老人與世長辭,享年93歲。
2005年09月25日那天,原本是個休息的日子,可成千上萬的天津市民卻放棄休假,提早出發,來送這位用自己心血鋪就學子成長路的老人。
靈車緩緩啟動,私家車、出租車越來越多地不斷加入跟隨者的隊伍,大家都想陪老人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靈車進入殯儀館時,廣場已經聚集了一千多人。人們自發打出“灑淚別白爺爺,您一路走好”、“白爺爺我們永遠懷念您”等條幅,或者捧著老人的遺像表達心中的崇敬。
上午10時,哀樂低回,白芳禮的追思會在北倉殯儀館仙園廳舉行。悼念大廳的門口、老人遺體四周,都擺滿了潔白的月季花,潔白的花朵就像老人純凈的心,也象征著老人潔白、清貧、無私的一生。
大殿正中間擺著老人騎車擦汗的照片。
每一個進入大廳看到這張照片時都不禁動容!
參加追思會的同學們說出了他們共同的心聲:“白爺爺,您讓我們知道了要感恩!”
幾年后,在天津電視臺“感動天津”晚會上,曾受白芳禮老人資助,如今已是北京大學博士的邱筱綃與其他6位白芳禮基金資助的學生,一起向白芳禮深情獻唱一首《愛在天地間》。
情未了像春風走來
愛無言
像雪花一樣悄悄離去
彼此間都把真情埋在心底
愛的故事才這樣美麗
歌聲在天地間回蕩,白芳禮老人在大屏幕里開心地微笑!
白芳禮生前的助學記錄(不完全統計):
1988年為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捐款5000元
1989年為天津市教師獎勵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為滄縣大官廳鄉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為天津市、河北區、津南區教師獎勵基金、北門東中學和黃緯路小學等,共捐款8100元
1992年為“希望工程”和家鄉白賈村小學,捐款3000元
1993年為我國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
1994年為天津市河北區少年宮捐款1000元
自1995年開始的三年間為紅光中學藏族困難學生捐款,金額近5萬元
自1995年開始的三年間為天津大學困難學生資助金額總計近5萬元
自1996年開始,白芳禮用“支教公司”的全部稅后利潤資助南開大學困難學生,總金額約3.4萬元
此外,在白芳禮十幾年的蹬車支教歷程的同時,還先后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第43屆世乒賽、市養老院等團體捐助款項,據不完全統計,他的累計捐款總額超過35萬元,受他資助的共有300多名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