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鐵6號線(別稱光明線),2020年8月18日開通,標志色為薄荷綠。線路西起松崗站,止于科學館站,走向呈“7”字型,途經寶安區、光明區、龍華區、羅湖區、福田區。線路總長49.35千米,設置27座車站(12座地下站,15座高架站)。
本線路結束了光明區,松崗東部與龍華西北部片區不通地鐵的歷史,除了正線目前六號線還有一條支線正在修建,預計2022年開通他將六號線延伸到深圳和東莞的邊界,未來可與東莞一號線相連。
松崗
因位于松崗街道中心附近而得名。松崗,原名黃松岡,早在宋咸淳六年,即1270年,這里就開始建立墟市,因墟場建在一個黃姓村落旁,村附近有一個長滿松林的山岡,所以墟場就被叫成“黃松岡”,黃松岡墟即現在的松崗老街。1950年,正式稱為松崗。實際上,松崗站離松崗老街和松崗街道辦還有一段距離,離松崗站最近的自然村為沙浦村。
沙浦村的沙浦蔡公祠
此站可換乘11號線。
溪頭
因位于溪頭村而得名。溪頭村原名關涌,村莊以王姓為主,外姓僅有兩三。據村內的老人回憶,溪頭村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源于廣州的增城棠村,后遷至東莞的厚街,清朝早期又從厚街遷至松崗溪頭定居。該村有小溪與松崗河貫通,村子居于小溪之頭而取名溪頭村。
溪頭
松崗公園
因位于松崗公園附近而得名。松崗公園,即麒麟山公園,是松崗街道最大的一個公園,也是松崗首個街道公園,公園以麒麟山為依托,該處屬松崗版圖中心地帶,既靠近中心城區,又輻射周邊各社區,東邊為松羅路,西面為107國道,北面臨松福大道,南面為沙江東路和集信名城住宅區,總面積達93.3公頃。
麒麟山公園
公園總體規劃利用地形優勢,借助植物造景,保存、恢復生物多樣的自然生態,以生態、休閑為主,兼顧健康體育活動等城市綜合公園,形成六大生態休閑景區。
薯田埔
因位于薯田埔村附近而得名。薯田埔始建于明中葉,因松澗公六子甘泉公遷居至此繁衍生息而形成。最初,薯田埔稱德福莊,后來因此處是一大片平整的田地,盛產的番薯又大又甜,遠近聞名,老百姓于是都把這一帶叫做薯田埔,德福莊之名故而被取代。
薯田埔牌坊
合水口
因位于合水口村附近而得名。合水口始建于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由麥氏先祖南溪公從東莞烏沙橋東遷至此開基立圍,繁衍生息而成。因該村地勢較低,上游幾條村的水匯至村前的一條陂,流入大陂河,故得名合水口。
合水口麥氏大宗祠
相傳,合水口明朝曾有將軍帶兵在此屯田駐扎,因此,合水口下轄的三個自然村根據地理位置分上、中、下三屯,分別為南溪公三個兒子定居之處,長子合溪居中屯,次子松澗居上屯,三子環青居下屯。
公明廣場
因位于公明廣場附近而得名。公明廣場于1996年建成,面積3.8萬平方米,是很多大型文體活動的舉辦地,也是市民健身、休閑、娛樂的好 去處。
公明廣場
公明之名出現于1931年。明清時期光明地區先后建有周家村墟、白龍崗墟、永長墟、豐和墟等。1929年,在樓村武舉人陳凱臣、合水口村麥曉孫的倡議下,在合水口與上村交界處建公平墟,1931年正式命名為“公明”墟,取“公道光明”之意,公明就此得名。
紅花山
因位于紅花山公園附近而得名。紅花山公園地處公明街道中心,是公明居民休閑娛樂好去處。
紅花山公園牌坊
2008年,公明街道街道投入資金350萬元對紅花山公園進行第五期改造,沿紅花山山邊修建了1.5公里的環山路和4座涼亭。2009年,公明街道建設第六期工程,建設了一個紅花山塔和上山階梯。
樓村
因位于樓村而得名。600多年前的明正統年間,水貝陳氏九世祖應祖和銘祖自水貝遷往樓村,就此開始繁衍生息。當時當時水貝村四周都有村莊,而在村西北方,屏障山東南、大陂河上游以北處有一片空地,平坦而開闊,主峰屏障山位于西北玄武方,挺拔而宏偉,北脈起自觀瀾北,連綿十多里,其勢甚美,山形秀麗,人們認為此地風水好,于是就在這個所謂漏建的地方立村定居,取漏掉建設之意,命名為漏村,后因“漏”字不佳,又改用“樓”字,稱樓村。
樓村麻石巷
科學公園
因位于規劃中的光明中心區科學公園而得名。光明科學公園占地2.2平方公里,是光明科學城中心區的核心公園,承擔著區域綠色核心、綠意引擎的重任。作為光明科學城國際化高品質的公共服務配套,項目未來將被打造為深圳北部的“綠色生態心臟”。
科學公園站
光明
因位于規劃中的光明城際換乘樞紐而得名。按照原先的地鐵線路規劃,此站定名為翠湖站,因站點位于翠湖社區而得名。后又因附近規劃有光明科技館,將站名修改為“科技館站”。在意見征集過程中,有公眾提出6號線起于現有科學館站,同一條線路既有科學館站也有科技館站,容易對乘客出行帶來混淆。
光明科技館概念圖
根據《深圳鐵路樞紐總圖規劃(2016-2030)》,光明區除光明城站外未規劃新的高鐵車站,未來光明區規劃引入深莞城際和中軸城際,并在翠湖站(調整前站名)形成城際換乘樞紐。因此,最終將翠湖站以區名命名,定名為“光明站”。
光明大街
因位于光明大街附近而得名。光明大街對光明來說,都是一條意義重大的道路,是原光明農場最繁華最中心的地帶。這里聚集著光明集團辦公樓、光明招待所、光明工會、中心幼兒園等重要建筑,承載了無數光明人的成長、成才、成功的美好記憶。
如今這一片已經拆完
2021年,光明大街納入中心區“三橫兩縱”路網,開始大面積的改造。
鳳凰城
因位于鳳凰城公園附近而得名。鳳凰城公園即光明新城公園,前身屬于牛山區域。2010年4月8日開工建設,2011年7月完工,并于2011年8月4日正式開園。新城公園由華夏路、光僑路及規劃的公園路合圍而成,總占地面積約57.8萬平米,綠化率達95%以上,系光明首個區級公園。
光明新城公園
長圳
因位于長圳村附近而得名。長圳始建于明朝崇禎年間,系新橋曾氏分居而成。曾姓先祖到此地時,看到一條長長的河流(大陂河)穿村而過(過去稱“河流”為“圳”),便在清澈見底的“圳”旁搭棚建屋,墾田耕作,繁衍生息。村子因河得名,稱為“長圳”。
長圳村牌坊
上屋
因位于上屋社區而得名。上屋社區得名于轄區的上下屋,清朝時葉氏祖先葉勝富在官田居住下來之后,看到當時上下屋地方還是荒蕪,而田心村不斷向南蠶食,為擴展地盤,把二子子梅的第五子秀輝遷到上屋處占地建屋;把三兒子子標的長子秀麟遷到下屋處占地建屋。秀輝和秀麟在上下屋地帶每人新建一間石屋,后來繁衍發展成為村落,稱上、下石屋村。
位于上屋的寶安勞務工博物館
官田
因位于官田村附近而得名。相傳南宋末年,避難的朝廷曾在皇帝田一帶設立軍事寨堡,一邊耕田,一邊保衛皇帝田,這里被稱為“官田堡”,后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村落,被稱為“官田村”。
官田崇安第
官田村是個雜姓村,主要姓氏有葉、鄭、黃、邱等姓。第一大姓為葉姓,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從博羅鲇魚閣遷至本地;第二大姓為鄭姓,清乾隆十二年(1747),鄭氏先祖鄭鴻九從東莞鳳崗鶴鳧渚遷居至官田,在新圍開基立村,稱鄭屋圍。
陽臺山東
因位于陽臺山東側而得名。陽臺山是寶安區、龍華區和南山區的分界線。山體分屬三個街道,寶安的石巖街道、龍華的大浪街道和南山的西麗街道。主峰位于石巖,海拔581.7米,是深圳市西北部的最高點。抗日戰爭時期,當地人民和東江縱隊上演了震驚中外的“勝利大營救”,從淪陷的港九孤島搶救出了茅盾、何香凝、鄒韜奮等著名愛國人士。陽臺山也因此被稱作英雄山。
陽臺山風光
在明嘉靖年間的《廣東通志·東莞縣上》有載:“西南五里曰陽臺山,山巔之南稍平,型若幾案。”書中準確表達了山體的位置和形態等地理屬性。建國后,隨著簡體字的推行,“陽臺山”進一步簡化為“陽臺山”。無論是陽臺山還是陽臺山,這兩次的演變,地名含義與最初“陽臺山”保持統一。
陽臺山勝利大營救雕塑
在建國初期掃除文盲運動中,掃盲隊把農民難認、難寫的繁體字,改寫成“羊臺山”,為更多人所接受。1960年前后開始,“陽臺山”和“羊臺山”就同時使用,到1987年《深圳地名志》收錄“羊臺山”地名后,“陽臺山”逐步消失。2020年6月,深圳市政府正式恢復陽臺山地名。
元芬
因位于元芬村附近而得名。元芬村原名緣芬圍,又名緣芬村、緣分村。據村里老人講,元芬村的原居民有多種姓氏,而各個姓氏的來歷也不同。大家相聚在這片土地里,都認為是一種緣分,鄰里間打招呼祝福都多用“緣分”二字,于是“緣分”就成了村名。后取諧音“元芬”為村名。
元芬小學
元芬村村名的來源還有另一種說法。傳說元芬村的特產是沙梨,當年在陽臺山麓有許多沙梨園,有講圍頭話的瞿姓人在此經營管理沙梨園,住在茅草棚里。有一天晚上,翟姓廣府人與附近瓦窯林姓客家工人聊天,深夜客家工人問瞿姓人在哪里睡覺時,他用圍頭話對答:“園瞓咯!”意思就是在果園里睡覺。工人以為此地叫“元芬”,所以以后便稱沙梨園下面的村莊為“元芬”了。
上芬
因位于上芬村附近而得名。上芬村始建于明正德年間。詹氏祖先自明洪武三年(1370) 從江西波陽(鄱陽)赴廣東東莞任縣令,后定居東莞篁村,隨著人口的增長,后人在篁村北約一公里處立新村即壩頭村。明正德元年(1506) ,詹姓從東莞壩頭村遷至上芬。
上芬東二村
紅山
因附近有紅木山水庫附近而得名,現紅山已成為片區名。根據規劃,龍華區政府將圍繞紅木山水庫打造紅木山郊野公園。
紅木山郊野公園
深圳北
因位于深圳北站交通樞紐而得名。深圳北站是深圳鐵路“四主四輔”客運格局的核心車站,也是廣深港高速鐵路中間樞紐站和杭深鐵路的始發站。截至目前,深圳北站是深圳市規模最大、接駁功能最為齊全、設備技術最先進、客流量最大的特大型綜合鐵路樞紐。
深圳北站
此站可換乘4號線和5號。
梅林關
因位于梅林關附近而得名。1982年6月,深圳特區與非特區之間設立了長約83.5公里的特區管理線,俗稱“二線”。從那時起,非特區內的居民前往特區,必須持邊防證經過各大小檢查站審核后才能通行。梅林關,就是其中的一個。
曾經的梅林檢查站
梅林關又稱梅林檢查站,因位于梅林坳而得名。梅林坳是寶安縣時期龍華等地人民前往附城、深圳等地的必經之路,而梅林關也是經濟特區成立后,關外龍華、坂田片區到關內必經之路,由于龍華、坂田片區人口數量龐大,導致梅林關的堵車極為嚴重,故有“英雄難過梅林關”的調侃。
梅林關舊址標志
@宋春雨
2015年12月,深圳全面啟動梅林關等二線關改造計劃。2018年,國務院同意撤銷二線管理線,以梅林關、布吉關為代表的二線關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翰嶺
因位于翰嶺院小區附近而得名。翰嶺院,又稱翰嶺花園,,2004年建成,規劃面積70317平方米,建筑面積184270平方米,17棟共約1403戶。
翰嶺院
銀湖
因位于銀湖山而得名。銀湖山,老深圳人更習慣稱之筆架山。銀湖之名源于銀湖水庫,這里是上世紀80年代深圳著名的“五湖四海”之一。
曾經的銀湖度假村
銀湖旅游中心占地二萬平方米,其間亭、廊、樓、榭臨水依水而建,奇花異木遍植景區。銀湖的七座別墅,取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精華,融蘇杭園林造景手法建造而成,別具匠心,是人工與自然巧妙結合。
此站可換乘9號線。
八卦嶺
因位于八卦嶺工業區而得名。八卦嶺之名在上世紀30年代日軍的軍用地圖就已經出現,得名原因有待考證。據歷史記載,筍崗的北面有個“牌榜山”,此山有可能就是八卦嶺。
30年代日軍地圖中的八卦嶺
八卦嶺工業區于1982年秋天動工興建,占地面積100多萬平方米。上世紀80年代,八卦嶺廠房林立,街巷縱橫,吸納了眾多的工廠和中小型企業,是深圳最早的大型工業區之一,也是早期深圳打工者的最初記憶。
八卦嶺
此站可換乘7號線。
體育中心
因位于深圳市體育中心附近而得名。深圳市體育中心包括深圳體育場、深圳市體育館、深圳市游泳跳水館、深圳市網羽中心等,是深圳市的標志性建筑,也是深圳全民體育健身和大型賽事的主場。
早期的深圳體育館
深圳體育館是上世紀 80 年代深圳的八大文化設施之一,是當時全國設備最先進、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體育館。體育館建成后,深圳幾乎所有的大型演出和賽事都在這里舉辦。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體育賽事引入,單一功能的場館逐漸不能滿足需求,更多的新場地孕育而生。
深圳體育場
1990 年初,深圳市體育館建成了最初的 6 片網球場,同時成立了深圳網球俱樂部。1993年深圳體育場落成,是一座全飄棚式的專業足球場館。
體育館重建
2018年,深圳市政府決定對深圳市體育中心進行大規模提升改造,改造的目標定位是滿足國際一流體育賽事和文化活動的要求,同時加大文化、旅游、休閑、全民健身等功能,整體建成大型國際化專業化的文化體育交流中心。
通新嶺
因位于通新嶺新村而得名。通新嶺新村,系深圳建市后建成的居民小區。
通新嶺新村
此站可換乘3號線。
科學館
因位于科學館附近而得名。深圳科學館于1983年開工,1987年竣工,歷時4年,建筑面積為12000平方米,常設科普展廳及活動面積為3000平方米,是深圳市20世紀“一次創業時期”由市政府重點投資建設的“八大文化設施”之一。科學館有常設展廳三層,共五個主題展區,分別是:創造展區、探索展區、思維展區、引領展區和水展區。
深圳科學館
此站可換乘1號線。
作為光明區的第一條地鐵,6號線也被稱為“光明線”和“乳鴿線”,6號線支線南延連接光明中心區與交通樞紐光明新城站片區,帶動鳳凰新城、光明小鎮片區的發展,支持光明城樞紐功能的形成。
加入交流群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1-12-02
2021-11-28
2021-11-21
資料來源:
《深圳地名志》
《深圳自然村落概覽》
寶安日報、深圳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