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局面,1840年,英國悍然發動了鴉片戰爭,清廷戰敗,被迫割讓了新安縣的香港島,成為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由于香港位于珠江入海口的東部,距離廣州很近,是北上閩浙的必經之地,故而英國選擇了香港島。之后,隨著《北京條約》以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簽訂,最終新安縣一分為二,深圳河以南歸英國占領。
1866《新安縣全圖》中的香港島及九龍半島
實際上,這不是西方列強第一次盯上香港。早在明朝正德年間,就有葡萄牙人占領今香港屯門一帶,在此建立殖民據點。不過,與三百多年后不同的是,葡萄牙人被大明水師擊敗,退出香港。這場戰爭就是有名的屯門海戰。
屯門緣起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政府在廣州府寶安縣南頭城東南海邊,設置了屯門鎮,駐軍人數為2000人。屯門鎮是獨立于地方政府之外的軍事駐防區,是一個直接由嶺南節度使統領的“軍鎮”,規模十分龐大,目的就是為了增強海疆邊防、彈壓海盜,維護東南海路來往船只的安全,成為朝廷的堅強后盾。屯門成為最早記載在中國官方史籍中的香港地名。
清乾隆海圖中的屯門
在屯門設置軍鎮的時候,這片地域已經在華南一帶薄享名氣,是詩人筆下的題材。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踏浪歌》中寫道:“屯門積日無回飆,滄波不歸成踏潮。”韓愈在《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六中亦寫道:“屯門雖云高,亦映波濤沒。”
廣州自古以來就是南方十分重要的貿易港口,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之后,更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海上貿易樞紐。珠江口是船舶進入廣州的必經之路,珠江口東岸的屯門也就成了船舶經過、或短暫停靠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說,屯門成了廣州的一個小的外港。如今,在屯門、大嶼山、南丫島等地都出土了很多唐代器物,也可以印證這里曾經的繁榮。
《武備志》中的廣東沿海
之后的近千年時間,屯門也依然扮演著廣州的外港角色,成為中外商旅船舶停靠的港灣。
葡人占領屯門
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西班牙等近代西方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海上擴張活動,一路攻城略地,建立殖民統治。當時,在歐洲大陸上,最奢侈的消費當然是茶葉、絲綢、瓷器、香料這些來自中國的商品,因此往歐洲販賣這些東西對于西方殖民者來說,可謂是一本萬利。
1505年的一幅世界地圖
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一批番夷侵擾東莞縣南頭海面一帶,東莞守御千戶所千戶袁光率兵圍剿,在岑子澳與番夷遭遇,戰斗中中彈身亡。此后,中國沿海及船只受到的侵擾越來越多。
葡萄牙軍隊進攻滿剌加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葡萄牙(時明人稱之為佛郎機)的薛魁拉從里斯本駛向東方,他的任務之一就是收集中國的情報,但行至滿剌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就因為其強盜行徑遭到當地居民的痛擊而不得不逃離了。三年后,葡萄牙人阿爾布克爾克在遭到激烈抵抗后侵占了滿剌加,滿剌加變成了葡萄牙的中轉站。
1834年廣東沿海圖
正德八年(1513),葡萄牙的若熱?阿爾瓦雷斯率一支船隊到達珠江口沿岸,要求登陸進行貿易,未獲明政府批準,后在水面上與中國商人交易。同年,薛魁拉率領葡萄牙海盜商船直接侵占“屯門島”,并在此修筑工事,設刑場,制火器,刻石立碑以示占領。
“屯門島”,葡萄牙歷史文獻記為T?m?o,是葡萄牙人占據小島后,向當地人詢問當地地名后,給自己占據的小島起的名字,在中國典籍中并無此名。屯門島又叫貿易島。據考證,“屯門島”可能指的是內伶仃島,又或是大鏟島。更有可能是指香港大嶼山,因為葡萄牙人曾于該島的大澳建立據點。
《粵大記·廣東沿海圖》(官富段)
葡人請求貿易
正德十二年(1517),費爾南·佩雷茲·德·安德拉德等載葡萄牙使者皮萊資駕八艘船前往中國,強行進入珠江內河,到達廣州懷遠驛(今十八甫一帶)。當時葡萄牙人假扮成滿剌加的穆斯林,并宣稱是向中國進貢的。后兩廣總督陳金發現其為假冒使臣,便將此事上報朝廷。
1697年地圖中的珠三角
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朝廷答復,把葡萄牙人帶來的特產按市價折成銀兩,使節進京洽談,其余船只、人等撤出中國。但佩雷茲只是把艦隊撤出了廣州,并且企圖攻占南頭半島,不過因東莞縣所駐軍隊太多而未能得逞。之后,葡萄牙人退至屯門島。
此后,葡人又在“屯門海澳”及“葵涌海澳”探查據點,制火器,立石碑,燒殺掠奪。當地居民怨聲載道,紛紛向官府告狀,并要求遷移至別處躲避佛朗機人的欺凌。
1856珠三角地圖
同年,安德拉德滿載貨物和珠寶返回馬六甲,屯門由他的弟弟西芒來掌管。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在通過賄賂宦官疏通關系后,皮萊資終于抵達北京,見到了朝廷重臣。不過,不久后,大明就換了皇帝了。
初戰失利
正德十六年四月,武宗皇帝駕崩,世宗朱厚熜即位,次年改元嘉靖。武宗一死,明王朝便將佩雷茲的翻譯火者亞三處死,并下詔不許佛郎機進貢。七月,葡萄牙人到廣州要求貿易,一開始廣東的官員是同意貿易,但禮部和兵部均同意,認為葡萄牙人不僅霸占大明朝藩屬國滿剌加的土地,而且還占據東莞縣的屯門一帶,肯定圖謀不軌,理應派兵驅逐。
嘉靖皇帝
繼位不久的嘉靖帝準了禮部和兵部的奏疏,一場驅逐葡萄牙人的軍事行動就此開始。汪鋐得令后在南頭設立海防前線指揮部,具體部署與佛朗機進行決戰。直到1年后,葡萄牙人被大明海軍趕跑,因戰場主要在屯門海一帶,這場戰爭就被稱為“屯門海戰”。
汪鋐,字宣之,行榮四,號誠齋,南直隸徽州府婺源縣大畈(今江西婺源)人。生于憲宗成化二年(1466)九月十八,卒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七月初七。歷經四朝,縱橫官場三十余年,一生歷任十七職,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明代唯一同掌吏兵二部的人。
在準備戰爭前,汪鋐先加強了南頭寨和東莞所的兵力,并收集戰船及漁船以備軍用。此外,汪鋐還派人去搜集葡萄牙人的軍事情況。在完成備戰后,汪鋐便要求葡萄牙人盡快撤離大明朝的疆土,但葡萄牙并沒理會。
明·嘉靖《籌海圖編》東莞縣部分
于是汪派遣海軍驅趕葡萄牙人,遭到了武裝抵抗。當汪鋐親率軍隊攻打葡萄牙人船隊時,敵軍有兩艘大船來增援,大明水師受葡人炮火壓制而初戰失利。
趕走佛郎機
在初戰失利之后,汪鋐進行了總結,認為必須以先進的武器裝備部隊,師夷制夷。于是,他派人假扮賣酒之人上了葡萄牙人的船,遇到了兩位中國水手,一個叫楊三,一個叫戴明,探子便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二人回頭為國效力,并相約某夜以小船接應,面見汪鋐。汪鋐從二人口中得到了佛朗機炮和蜈蚣船的資料,并如法炮制。
汪鋐
七八月份間,汪鋐再次親臨南頭,這時仿制的葡萄牙銃和小蜈蚣船源源不絕地運到軍中,明軍的戰斗力大大加強。當時葡萄牙的十多艘蜈蚣戰船泊于屯門澳,另在岸上設有軍事營壘,居于明軍以北。
汪鋐分析了上次的戰斗,并新制定了一份完善的作戰計劃。汪鋐發現葡萄牙人雖然船只大沖擊力強,但靈活性就十分之差,火攻是最好的攻擊方式,于是他準備了一些裝滿油料和柴草的小舟,等待南風起。
屯門海戰復原圖
一日,海面刮起了南風,汪鋐乘此向葡萄牙軍隊發動進攻,先命仿造的火炮向葡萄牙軍隊開火,然后用火舟沖擊,火借風勢,直撲葡萄牙蜈蚣戰船。果然,葡萄牙人船只巨大,轉動速度緩慢,無法躲開火船進攻,很快燃燒了起來,葡人大亂。汪鋐一聲令下,明軍小蜈蚣船紛紛沖入敵陣,陸上明軍也同時發動猛攻。水陸夾攻,敵軍大部分被殲,岸上營壘盡被摧毀,殘存余寇逃往外海,明軍大勝,其時繳獲佛朗機銃20余管。
蜈蚣船圖
美中不足的是,明軍沒有全殲葡萄牙人,有三艘大船趁天黑逃到附近島嶼藏身,于次日借風向逆轉突圍成功,逃回滿剌加。至此,明王朝收回被葡人盤踞的“屯門島”及經常滋擾的“屯門海澳”及“葵涌海澳”。
銅制佛郎機大炮
屯門海戰結束后,朝廷下令水師見到懸掛葡萄牙旗幟的船只就將其擊毀,又在新會縣茜草灣發生茜草灣之役,葡人再嘗戰敗。
雖經過兩次失敗,葡萄牙人并未放棄,改為侵擾福建及浙江沿海。但在這之后直到嘉靖二十年(1541)的20年間,中國典籍中再沒有佛朗機侵擾廣東沿海的記錄。
茜草灣之戰中的廣船
狡詐的葡萄牙人并沒有放棄在廣東侵占領土的企圖。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成功賄賂廣東官員換取在澳門通商權,明穆宗隆慶六年(1573年)終于獲明朝政府準許以租地形式在澳門居留,成為在中國的首個落腳點。
后世紀念
汪鋐在南頭享有美名,得到當地人民的擁戴。除了抗擊葡萄牙人保衛疆土,他還十分關心百姓的疾苦。相傳,有一次汪鋐巡視南頭時,南頭遇到大旱,于是為民 禱雨,恰值天降甘霖,其德望益高。
汪鋐石雕
汪鋐離開南頭時,南頭鄉親想為其建生祠,汪鋐不允。嘉靖八年(1529),汪鋐奉調進京,南頭鄉親又開始合議立生祠之事。經過討論,南頭鄉民將舊廢鄉校維修為“都憲汪公遺愛祠”。至萬歷元年,分東莞立新安縣,知縣吳大訓重修汪公祠,并將創建新安縣有功的劉穩也合祀進去,易名為“汪劉二公祠”。汪劉二公祠,自明代創建以來,歷經重修,當地官民每年春秋致祭。
岌岌可危的汪劉二公祠
抗日戰爭時期,汪劉二公祠遭到日寇拆毀,如今僅存后殿。1988年,深圳市政府公布其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不過,如今的汪劉二公祠已破敗不堪,亟需保護。
加入交流群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1-11-28
2021-11-21
2021-11-17
資料來源:
《汪鋐:打響驅逐歐洲殖民者第一槍》
《寶安歷史紀事》
《屯門海戰:明朝和葡萄牙的火器較量》
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