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精靈藏羚在雪中穿行,身后的足跡如同跳動的音符,打破無人區的寂靜。攝影/李善元
廣闊的中華大地到底孕育了多少種生物呢?2008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召集了200多位生物分類專家對已經發現并正式命名的中國物種進行整理匯編,按照國際物種2000的標準建設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數據庫(http://sp2000.org.cn),每年更新一次中國生物物種名錄。
至2021年,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已經收錄了115064個物種,基本摸清了中國脊椎動物、高等植物等重要生物類群的家底,但這仍然不是中國物種的全部。
哺乳動物:種類全球第一
新疆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內,全球僅存的野馬——普氏野馬建立了穩定的種群。攝影/陳建偉
中國有哺乳動物693種,約占全球哺乳動物總數的11.8%,居世界第一。
中國哺乳動物區系有鮮明的特色:有青藏高原分布的特有種屬,有第三紀孑遺動物—大熊貓科和白鱀豚科,世界一半以上的鼠兔科動物為中國特有種,中國還是世界有蹄類最豐富的國家。中國有146種特有哺乳動物,特有種比例約20%。兔形目特有種比例達43%,鼠兔科特有種比例更高達52%。勞亞食蟲目的特有種比例為35%。中國靈長目、嚙齒目和翼手目特有種比例約占各目總種數的1/5,翼手目特有種包括近10年發表、模式產地為中國的12個蝙蝠新種。
中華白海豚是屬于鯨類的哺乳動物。成年中華白海豚全身粉紅色,非常可愛。攝影/陳建偉
全世界共有5種金絲猴,中國分布有4種。這是中國特有的川金絲猴,家族中洋溢著和諧美好的氣氛。攝影/陳建偉
中國有6種長臂猿,這是高黎貢白眉長臂猿雌性。攝影/陳建偉
青藏高原是大型有蹄類動物的樂土。這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藏原羚。攝影/董磊
鳥類:西南山地是多樣性中心
中國有鳥類1445種,約占全球鳥類物種總數的14%,其中93種為中國特有。中國特有鳥類以雉科最多,中國素有“雉類王國”之稱,接近1/3雉類為中國特有。
中國是“雉雞王國”。這是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安家落戶的環頸雉。攝影/陳建偉
中國鳥類物種多樣性分布整體呈南高北低、西南地區最高的格局。西南山地是中國鳥類物種多樣性的中心,并以此向周圍其他地區遞減。其中,橫斷山區、川北-秦嶺-隴南山地和藏東南地區的鳥類物種多樣性最高,包含了中國約70%的鳥類物種。
西南山地是中國鳥類物種多樣性的中心。這是云南盈江的花冠皺盔犀鳥。攝影/陳建偉
美麗的太陽鳥。攝影/陳建偉
兩棲和爬行類:物種多樣性和特有性都很豐富
兩棲動物是脊椎動物中由水生到陸生的過渡類型,具有水生脊椎動物和陸生脊椎動物的雙重特性;爬行動物則是真正擺脫對水的依賴征服陸地的脊椎動物。
中國爬行動物(即蜥蜴、蛇類及龜鱉等)有463種,約占全球爬行動物物種總數的4.5%,居世界第八位,143種(31%)為中國特有,其中就包括具有代表性的揚子鱷等珍稀物種。
揚子鱷是恐龍時代的物種,中國特有的爬行動物,中國揚子鱷野外放歸工程成效顯著。攝影/孫永新
棕背樹蜥棲息于環境潮濕的熱帶雨林內。攝影/陳建偉
中國兩棲動物(即蠑螈、鯢、蛙類等)481種,約占全球7.4%,居世界第4位,其中有272種(56.5%)為中國特有,包括有“活化石”之稱的中國大鯢,即人們常說的娃娃魚。
白頜大樹蛙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多見于熱帶季雨林帶。攝影/陳建偉
不論從物種多樣性還是從物種特有性來看,中國都是全球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很高的國家,而且不斷有新物種被發現。據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江建平研究員介紹,2020年,中國新發現兩棲類40個新種和1個新記錄、爬行類28個新種和5個新記錄,兩棲爬行動物中的無尾目和有鱗目新增物種數量占比超過70%。
魚類:66%的內陸魚為中國特有種
青海湖裸鯉為冷水性魚類,具有洄游的習性。攝影/ 陳建偉
中國有魚類4969種,其中內陸魚類1443種,954種內陸魚類為中國特有。
中國是世界上陸地水域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水生生態系統復雜多樣,既有多樣的海洋生態系統,又有多樣的淡水生態系統。眾多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孕育了眾多適應不同環境的魚類,66%的內陸魚類為中國特有種,其中的中華鱘、長江鱘、鰉、白鱘、北方銅魚、扁吻魚、長絲、川陜哲羅鮭、鰣、黃唇魚10種均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魚類。
無脊椎動物:仍有大量物種待發現
負泥蟲是葉甲總科中較原始的類群,中國約有200 多種。攝影/ 彭博
與脊椎動物相比,無脊椎動物體型小、適應生境廣泛、種類數量遠超脊椎動物,其中兩個最大的目是鞘翅目(甲蟲)和蜘蛛目。2021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收錄了包括蝴蝶、蜜蜂等重要昆蟲類群31385種,但離預計已經發現的物種數(>8萬種)還有一段距離,這意味著未來仍有大量無脊椎動物等待確認歸冊。比如,僅2020年,中國就發表421個中國甲蟲新分類單元;中國蜘蛛類標本共發表1個新亞科、12個新屬、210個新種。大多數新物種集中發現于云南和四川。
枯葉蛺蝶破繭而出的瞬間。攝影/ 陳敢清
植物:北半球高等植物最豐富的國家
綠絨蒿被譽為“高山牡丹”,絕大部分生長于中國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脈海拔3000 米以上的流石灘和冰川前沿。攝影/ 布丁
中國高等植物物種數約占全球種數的8%-12%,是北半球高等植物最豐富的國家。中國擁有37699種高等植物,其中包括被子植物31961種、裸子植物289種、蕨類植物2340種、苔蘚植物3109種;有1.5萬多種種子植物為中國特有,約占種子植物總數50%。同時,中國的藥用、觀賞、經濟植物十分豐富,有許多在農、林、牧、醫和輕化工業上很有價值的植物種質資源。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東京龍腦香。攝影/肖翠
中國種子植物物種最豐富和特有性程度最高的地區集中在北緯20°-35°之間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東部地區是整個區系生物多樣性的“博物館”,同時也是木本植物的“博物館”和“搖籃”。橫斷山地區是中國植物物種豐富度和特有性程度最高的區域,其次是嶺南地區和華中地區。
中國有許多珍奇的高山花卉。圖為布加雪山下的龍膽花。攝影/ 九點伴
直到今天,中國植物物種數仍在不斷增加。以維管植物為例,2000—2019年,中國平均每年發現植物新種約200個,占全球植物年增新種數的1/10。中國西部和西南部的邊境地區,如西藏東南部、云南南部、滇黔桂喀斯特地區、新疆北部等地區,仍然有大量調查薄弱和空白地區。
真菌:物種數量占全球菌物種數的20%
長裙竹蓀曾是古人上貢朝廷的美味珍饈。供圖/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真菌作為真核生物中一個獨立的界,是物種數量僅次于昆蟲的第二大真核生物類群,估計全世界總種數有150萬種,已經報道的種類約10萬種。中國多樣的生境蘊藏著豐富的真菌多樣性。目前,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已經收錄15095個真菌物種,但據公開資料報道,中國已經發現的真菌物種數量約2.79萬種,占世界已知菌物種數近20%。這意味著,未來該類群還有大約1/2的物種要進行整理。
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眾所周知,隨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加劇,生物多樣性正在加速喪失。中國擁有如此豐富的物種,它們的生存狀況怎么樣呢?
根據《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科學家對4357種脊椎動物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已經有17種中國脊椎動物滅絕、野外滅絕或者區域滅絕,滅絕風險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受威脅脊椎動物物種共有932種,占總數的21.4%,其中哺乳動物受威脅比例26.4%,鳥類10.6%,內陸魚類20.44%,爬行動物29.7%,兩棲動物比例最高達到43.1%。
植物方面,科學家首次完成了中國3.5萬余種野生高等植物的瀕危狀況評估,發現40個物種已經滅絕、野外滅絕或者地區滅絕,受威脅物種共計3879種,比例為10.84%。其中,裸子植物受威脅程度最高,達到58.0%(148/251),中國有分布的22種蘇鐵科植物全部為受威脅物種,受威脅比例達100%,紅豆杉科(16/23)和羅漢松科(11/14)瀕危比例分別為70.0%和78.6%。
真菌方面,科學家們首次對中國9302種大型真菌進行全面評估,結果表明受威脅物種97個,占被評估物種總數1.04%。但是,由于約有6000多種大型真菌缺少數據,無法有效進行評估,因此專家認為中國需關注和保護的大型真菌達6538種,占被評估物種總數的70.29%。可以看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嚴峻形勢。
可喜的是,經過多年努力探索,中國在一些旗艦物種的保護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使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類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109種哺乳動物的受威脅狀況得到了改善。
2000年以來,中國實施了15個野生動植物重點拯救項目,后來又進一步擴大珍稀瀕危物種和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的范圍。
中國70%以上的蘭科植物位于保護區之內。廣西雅長蘭科植物保護區是中國第一個以蘭科植物為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攝影/鄧振海
總之,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物種受威脅形勢嚴峻,生物多樣性保護依然任重道遠,需要政府部門、科研機構、民間團體、社會各界和個人聯合起來,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群策群力,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
狼行。攝影/樊尚珍
原文發表于《森林與人類》雜志2021年第9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